田亮
-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股骨转子间外侧壁骨折分型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7年
- 股骨外侧壁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重要性,近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外侧壁的完整与否,影响到了转子间骨折的复位情况、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术后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很多学者根据外侧壁的特点,将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外侧壁完整型、外侧壁危险型与外侧壁破裂型3型,对于各型骨折,提出了自己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本文将对股骨转子间外侧壁骨折的分型作一综述。
- 田亮吴斗梁伟赵恩哲郑艮强郑上团郜振武刘强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骨折稳定性
- 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联合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问骨折的疗效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FNA)固定术后联合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4年5月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固定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应用唑来膦酸(5mg,1年1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PFNA固定术后结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单纯PFNA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和再骨折情况。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测定腰椎和健侧髋部骨密度。住院期间记录唑来膦酸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12-26个月)。术后1年患者Harris评分、再骨折发生率及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研究组分别为(82.65±6.24)分、3%(1/30)、(14.26±2.24)周;对照组分别为(81.85±5.38)分、14%(6/42)、(15.26±3.05)周,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再骨折风险更高。术前两组腰椎和健侧髋部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腰椎和健侧髋部骨密度比较,研究组分别为(0.78±0.16)g/cm2、(0.71±0.14)g/cm2,对照组分别为(0.75±0.13)g/cm2、(0.69±0.13)g/cm2,研究组较对照组增加(P〈0.05)。术后1年两组骨折均获得影像学愈合。研究组患者未见无法耐受唑来膦酸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PFNA固定术具有较好疗效,结合唑来膦酸治疗能增加骨密度而不影响骨折愈合,唑来膦酸可能会减少术后再骨折风险。
- 郑上团吴斗赵恩哲田亮郑艮强郜振武刘强
- 关键词:二膦酸盐类髋骨折
-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的治疗策略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局部关节软骨退变,骨质丢失,关节边缘骨刺形成及关节畸形和软骨下骨质致密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KOA的发病率与患病人数逐年升高,严重影响着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60岁的KOA患者,常合并膝关节内翻等畸形,药物等保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随着膝关节周围截骨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创新,该技术在缓解此类年轻患者疼痛及延缓关节退变进程方面取得了满意疗效。本文主要对截骨在治疗膝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的发展与应用进行阐述。
- 郑艮强吴斗赵恩哲田亮郜振武郑上团刘强
- 关键词:腓骨胫骨截骨术不均匀沉降
- 胫骨髓内针术前计划及数字影像测量应用进展被引量:1
- 2016年
- 随着髓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髓内针已被广泛应用于长骨骨干骨折的临床治疗,其适应证也在逐渐拓宽,胫骨髓内针最初主要应用于胫骨干中段横行、短斜形等较为稳定的骨折,有着严格的手术适应证。随着各种新型髓内针被推广应用,尤其是交锁髓内针的应用,对不稳定性胫骨干骨折术后恢复其长度纠正畸形、减弱应力遮挡效应等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其适应证也从胫骨干中段骨折逐渐扩展至靠近远近干骺端的骨干骨折([1-3])。
- 郑艮强赵恩哲田亮郑上团吴斗
- 关键词:交锁髓内针中段骨折长管状骨应力遮挡效应体表标志
- X线与CT对股骨转子间外侧壁骨折分型的评价研究
- 目的: 旨在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的AO分型、Evans-Jensen分型及Gotfried外侧壁骨折分型分别在 X线与 CT影像检查下诊断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分析两种影像方法在股骨转子间外侧壁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优缺点及...
- 田亮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X线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价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评价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初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于山西大医院骨科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14例(16膝),于术前、术后3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胫股角(FTA)、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A)、髋-膝-踝角(HKA)及膝关节外侧间室高度的变化。结果 14例(16膝)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76±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11)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3)d。至末次随访时,14例(16膝)患者VAS疼痛评分由术前(6.6±1.4)分降至(2.9±1.8)分、KSS临床评分由术前(51±14)分升至(77±15)分,KSS功能评分由术前(34±18)分升至(67±23)分,胫骨平台内翻角由术前(83.1±2.1)°增大至(84.4±2.5)°,膝关节外侧间室高度由术前(0.731±0.096)cm减小至(0.674±0.09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股角无明显改变;8例患者术前术后均拍摄双下肢全长负重X线,HKA由术前(172.1±3.9)°增大至(174.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4,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初期疗效良好,能明显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赵恩哲郑艮强梁伟田亮郜振武吴斗刘强
- 关键词:腓骨截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