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华 作品数:31 被引量:289 H指数:11 供职机构: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成都市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者脱失情况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了解成都市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脱失情况及原因,为提升HIV检测发现成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成都市各医疗机构截至2022年底HIV检测历史卡片,获得2018-2022年各医疗机构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人次数和确证检测人数。设计专用表格收集2022年成都市23个区(市)县所有医疗机构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者确证检测情况,对脱失比例和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8-2022年,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粗确证检测比例分别为73.27%、50.82%、44.04%、35.72%、33.15%,呈逐年下降趋势(χ^(2)_(趋势)=7630.41,P<0.001)。剔除既往阳性、筛查阳性后即死亡和已在外院确证人数后,2022年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校正后确证检测比例为97.64%(9815/10052),脱失比例为2.36%(237/10052)。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脱失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5,P<0.001),民营医疗机构脱失比例最高(3.57%)。不同地区脱失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P<0.01),近郊区脱失比例最高(3.14%)。脱失的最主要原因为筛查阳性者拒绝确证检测(108人/45.57%),其中男性79人(73.15%),50岁及以上年龄组53人(49.07%),现住址在成都市内65人(60.19%)。结论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脱失比例较低,但民营医疗机构脱失比例高于其他机构,应进一步规范检测工作流程,提升检测发现成功率。针对本地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应加强检测必要性和检测流程的宣传,强调早检测、早确证、早治疗的益处,提高确证检测依从性。 何世娇 段振华 王翔 何勤英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2012—2021年成都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8 2023年 目的分析2012—2021年成都市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流行特征,并预测成都市丙肝短期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2021年成都市丙型肝炎报告病例资料,采用Excel 2016、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分析采用趋势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使用指数平滑法预测2022—2023年成都市丙肝发病趋势。结果2012—2021年成都市累计报告丙型肝炎病例数为1649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38/10万,报告发病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全年均有发病,存在季节性差异,7月报病数最多;年均报告发病率排名前3的区县均在郊区县;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5∶1,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职业以农民为主。用Holt-Winters加法模型预测2022—2023年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5.19/10万、15.92/10万。结论成都市丙肝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需加强重点地区及重点人群的疫情监测检测,加大对农村地区中老年群体的宣传干预。 奚静 代珍 段振华 施雅莹 邓海云 刘杨 何勤英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特征 HIV/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者的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分析HIV/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生存时间,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HIV确证日期为2007年1月~2014年6月且在成都市报告或接受检测、随访服务的病例,筛选历次随访中"结核病检查结果"报告为"肺外结核"或"肺结核"的患者。采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计算生存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双重感染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583例双重感染者中,分别有278例(47.7%),469例(80.4%)在HIV确证后2个月、12个月内发现合并结核感染,HIV/AIDS在发现合并结核感染后1年生存率为79.6%。以随访发现合并结核感染为观察开始日期,截至2014年11月30日,共随访1 165.05人年,发生141例死亡,死亡密度达12.10人/100人年。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确证时年龄(岁)越大者(HR=1.019,95%CI:1.003~1.035)、未进行抗病毒治疗者(HR=12.278,95%CI:7.918~19.038)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者(HR=1.712,95%CI:1.369~2.141)的死亡风险越高。同性传播感染(HR=0.334,95%CI:0.166~0.672)和异性传播感染(HR=0.328,95%CI:0.137~0.781)死亡风险低于非性途径传播感染病例。结论 HIV/AIDS病例合并结核感染主要在HIV确证后1年内随访发现,年龄、非性传播途径感染、未进行抗病毒治疗、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是双重感染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段振华 吴学庆 施雅莹 鹿茸 范双凤 李治军 姜维华 刘芳 代珍 何勤英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 四川省彭州市HIV-1 CRF01_AE毒株分子网络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了解彭州市HIV-1 CRF01_AE毒株的分子网络特征及相关因素,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彭州市新报告HIV-1感染者血样,采用巢式PCR法扩增样本pol区基因并测序,使用基因距离法构建分子网络并分析其特征,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入网的影响因素。结果采集目标人群血样699份,经扩增获得667条序列,其中CRF01_AE毒株序列335条,基因距离在0.7%时CRF01_AE毒株成簇数最高,186条序列入网,入网率为55.52%,形成45个簇,在彭州市辖的12个街道/乡镇均有分布。入网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19~49岁,≥50岁(OR=1.57,95%CI:1.78~3.17)的感染者更容易进入网络;相比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OR=4.64,95%CI:1.48~14.59)的感染者更容易进入网络;相比于LC镇,DJS镇(OR=0.22,95%CI:0.05~0.99)、GH镇(OR=0.19,95%CI:0.04~0.80)和TP街道(OR=0.34,95%CI:0.16~0.76)的感染者更不容易进入网络。网络中存在高危传播者45例(24.19%,45/186),以男性(68.89%,31/45)、≥50岁(93.33%,42/45)、异性性传播(100.00%,45/45)为主;高风险分子簇3个,分别包含26、22和19例感染者,49.25%(33/67)的感染者存在非婚商业异性性接触史。结论彭州市HIV-1 CRF01_AE毒株传播风险较高,传播范围较广,应加强对CRF01_AE毒株的长期动态监测,针对重点街道/乡镇和高风险传播者采取精准防控,加强对商业异性性行为的干预,减少新发感染。 何佳 袁丹 段振华 龚芳红 李苑 李一平 李娜 杨洪 周玚 廖瑞平 杨碧辉 韩金书 梁姝 杨义厦门市实施“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评估厦门市实施入境人员“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联合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17日至12月31日厦门市入境人员、7月18日至12月31日外地隔离不足21 d的入境人员。收集和分析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后的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发现时间、路径和检测情况。结果在174628名入境人员和943名外地入境人员中,共发现304例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163例(53.6%)为总抗体阳性后经多次及多部位核酸检测确诊,27例(8.9%)在入境14 d后首次核酸阳性,136例入境“14 d”隔离期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仅8例在总抗体阳性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128例在平均2.3次(最高6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转为阳性。联合筛查策略比“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估算多检出155例,占入境感染者总数的51.0%,提高检出率约1倍。截至2021年2月26日尚未发现厦门市入境人员引起的续发感染。结论厦门市对入境人员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可有效筛查入境14 d后转为核酸阳性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与“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相比,有效提高检出率,降低境外输入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 沈理通 段振华 陈泽辉 杨天赐 林涛 张荣秋 蒋丽娜 曾小红 温慧欣 詹钦勇 苏迎盈 张雅丽 彭质斌 郑建东 郑蓉蓉 秦颖 袁权 陈长荣关键词:抗体 成都市HIV/AIDS病例晚发现原因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成都市HIV/AIDS病例晚发现原因,为降低晚发现水平,促进病例早期发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成都市9个区(市)县的HIV/AIDS病例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社会人口学资料、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检测行为等信息,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晚发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信息饱和”原则确定样本量,对晚发现病例开展深入访谈。结果共计调查757名HIV/AIDS病例,其中晚发现病例有258人(3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18~29岁年龄组,30~49岁(aOR=3.350,95%CI:1.725~6.506)和≥50岁(aOR=3.913,95%CI:1.876~8.161)年龄组晚发现风险更高;相比于怀疑自己有感染风险后主动检测发现者,被动检测发现者(aOR=2.002,95%CI:1.098~3.649)晚发现风险更高;相比于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高中及以上者(aOR=0.472,95%CI:0.289~0.770)晚发现风险更低。258名晚发现感染者中,有218人(84.5%)在感染前从未有过去做HIV检测的想法,主要原因为没有听说过艾滋病(106人/48.6%)和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82人/37.6%)。曾经有过去做HIV检测想法的40名晚发现感染者中,17人(42.5%)没有进行HIV检测,主要原因是担心隐私被暴露(12人/70.6%)、担心检测过程中他人的眼光(7人/41.2%)、担心检测阳性被歧视(7人/41.2%)。通过对16名晚发现感染者进行深入访谈,晚发现原因主要包括:从来没听说过艾滋病、对艾滋病认知存在严重误区、风险感知意识不足和存在侥幸心理。结论为有效降低HIV/AIDS病例晚发现水平,应高质量推进艾滋病宣传教育,提升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和发生高危行为后的风险感知能力,促进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尽快主动进行HIV检测。还应构建支持性的社会环境,避免出现发生高危行为后因担心歧视而放弃主动检测。 何世娇 何勤英 刘芳 段振华 代珍 施雅莹 王亮关键词:HIV/AIDS 成都市空气PM2.5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51 2015年 目的研究成都市空气PM2.5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关系。方法收集成都市3家综合性医院2013年逐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空气污染物及相关气象指标。采用Poisson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PM2.5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关系及滞后效应。结果 2013年,成都市PM2.5年均浓度为96.9μg/m^3;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与多种污染物(SO2、NO2、CO、PM2.5、PM10)浓度呈正相关(P〈0.05)。通过GAM分析,调整气象指标、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等因素后,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预计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增长0.58%(95%CI:0.32%~0.84%)。结论成都市空气PM2.5浓度增高可能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增加,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减少污染物排放以保护居民健康。 段振华 高绪芳 杜慧兰 覃芳葵 陈俊 鞠勇 伍霞 胡燕关键词:空气污染 PM2.5 呼吸系统疾病 广义相加模型 成都市MSM人群HIV感染者健康服务需求及利用调查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中HIV阳性者的健康相关需求及利用情况,为该人群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某社区组织随访管理的HIV阳性MSM人群。结果共调查433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3.5岁。健康服务利用率较高的3项为CD4检测(78.3%),随访管理(49.2%),同伴心理支持(36.7%);较低的3项是抗病毒治疗促进(12.0%),服药依从性教育(14.5%),阳性预防教育(18.0%)。健康相关服务需求最高的3项是新药研发进展(72.3%),药品毒副作用(65.1%),政策补贴(64.7%)。在健康服务获取方式和途径上,84.2%的调查对象更愿意选择接受男同及感染者小组的服务,53.9%的调查对象愿意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接收健康资讯。结论 HIV阳性MSM人群健康相关利用情况较差,药物治疗方面的需求明显。应针对这一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健康相关服务。 吴学庆 都佳 何勤英 段振华 范双凤 钱雯关键词:男男性行为人群 HIV 成都市2011-2016年新报告HIV/AIDS病人中晚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4 2017年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早期检测,早期发现,能够使HIV感染者获得及早治疗,减少HIV的传播、降低死亡风险、提高艾滋病(AIDS)病人的生命质量。为了解成都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晚发现状况, 彭中 吴学庆 施雅莹 刘芳 代珍 段振华 姜维华 范双凤 何勤英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成都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既往检测与HIV新发感染调查分析 段振华 范双凤 施雅莹 吴学庆 姜维华 刘芳 代珍 王晓冬 何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