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俏

作品数:20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促生
  • 5篇微生物
  • 4篇发酵
  • 4篇草莓
  • 3篇芽孢
  • 3篇芽孢杆菌
  • 3篇饲料
  • 3篇土壤
  • 3篇苹果渣
  • 3篇微生物群落
  • 3篇微生物群落结...
  • 3篇酶活性
  • 3篇果渣
  • 3篇发酵饲料
  • 3篇番茄
  • 2篇单细胞蛋白
  • 2篇蛋白酶
  • 2篇蛋白酶活性
  • 2篇玉米
  • 2篇植酸

机构

  • 19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河西学院
  • 1篇商洛学院

作者

  • 19篇郭俏
  • 17篇来航线
  • 11篇薛泉宏
  • 3篇任雅萍
  • 3篇李海洋
  • 2篇陈姣姣
  • 1篇郭志英
  • 1篇王旭东
  • 1篇邱凌
  • 1篇李玉龙
  • 1篇王铁成
  • 1篇李明
  • 1篇马媛媛
  • 1篇李鹏飞
  • 1篇李肖

传媒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饲料工业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7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植被对煤矿区土壤微生物和碳循环基因的影响
2025年
为明确红柳林煤矿不同植被类型下微生物群落组成等特征,同时探讨矿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及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本研究选择陕北神木红柳林煤矿区草本(C)、灌木(G)和草灌混合(CG)3种典型植被类型区域的枯枝落叶层土壤(0~20cm)、根层土壤(20~60 cm)和深层土壤(60~10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并借助16S rDNA、ITS rDNA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对矿区退化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水解酶系以灌木类型活性相对较高,而氧化还原酶系以草灌混合类型最高;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深度土壤之间微生物α多样性均差异显著,同时微生物β多样性、门水平上物种相对丰度也均具有显著差异;不同植被类型可能会通过影响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性质指标,蔗糖酶活性指标及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等有机碳组分指标,进而影响碳循环过程中功能基因的丰度。研究表明,陕北煤矿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循环过程相关功能基因产生显著影响,而以红柳为主的灌木类型更适合改善煤矿区微生物结构和碳循环。
白轶伟刘长月原建强李鹏飞郭俏王旭东来航线
关键词:煤矿区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碳循环功能基因
氮素及混菌发酵对苹果渣发酵饲料纯蛋白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采用固态发酵法研究原料中氮素及发酵剂组成对苹果渣发酵产物中纯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接菌及原料中添加油渣均能显著提高苹果渣发酵产物中纯蛋白质含量,在酵母菌与黑曲霉的混菌发酵中,添加油渣处理纯蛋白含量的发酵增率和接菌增率分别为428.3%和55.8%。2原料灭菌发酵相比于自然发酵能明显提高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原料A(苹果渣+尿素)和原料B(苹果渣+尿素+油渣)的灭菌增率分别为1.2%~36.4%和4.5%~13.8%。3加入氮素及混菌发酵可增加发酵产物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及组成比例,且酵母菌Y+黑曲霉H混菌发酵效果优于酵母菌Y+米曲霉M。
任雅萍郭俏来航线薛泉宏
关键词:苹果渣发酵饲料单细胞蛋白氨基酸
Pseudomonas koreensis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对玉米促进生长和提高质量的效果研究
2025年
为探究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 GS,以下简称GS)的液体发酵滤液是否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的作用,以GS菌株发酵液中活菌数和菌悬液OD600值为试验的检测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GS菌株的接种量、培养温度、时间、转速和pH等5个方面进行筛选优化以确定最优发酵条件;对不同种类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进行单因素试验以确定最适培养基组分,并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比和浓度,以筛选确定最优发酵培养基;通过测定玉米的生物学和品质指标以验证GS发酵滤液的田间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优化后最适培养基配方的碳源为m(牛肉膏)∶m(糖蜜)=1∶1,5 g/L;氮源为酵母浸膏,5 g/L;无机盐为m(氯化钠)∶m(硫酸镁)=1∶2,5g/L。2)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长为24 h,温度为30℃,pH为7,接种量为0.5%,转速为200 r/min。3)按该方案发酵生产的活菌数达到1.38×10^(11)cfu/mL,OD600值达到1.89,为优化前的8.36倍,且生产成本可大约节省30%~40%。4)经GS处理的玉米株高、茎叶鲜重、茎叶干重、根系鲜重、根系干重分别增加17.28%、35.13%、53.56%、40.65%、25.38%,分叶数量、根系活力和玉米棒长分别增加6.35%、37.82%和11.45%。5)籽粒中全磷、钙和淀粉含量分别增加30.19%、60.82%和31.67%,全氮、黄酮和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9.93%、51.85%和10.01%。总之,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相对NB培养基和初始发酵条件,不仅可有效提高单位体积发酵液中GS菌株的菌体量,也可降低培养基成本,且GS发酵滤液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品质的良好田间应用效果。本研究可为GS的高效发酵和田间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桑萌杨欣渝杨光宇毛江平郭俏来航线
关键词:发酵工艺优化玉米田间应用
沼液中乙酸含量比色测定法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为了建立一种能用于沼液中乙酸含量灵敏准确分析的常规检测方法,通过对沼液沉淀、脱色及过滤处理获得无色透明待测液,再利用乙酸与FeCl_3反应形成乙酸铁红色化合物的特性,研究了沼液中乙酸含量比色分析的可行性及准确度。结果表明:沼液预处理时,沉淀剂吸附乙酸导致待测液中乙酸测值偏低,在沉淀剂用量固定时其负偏差为一常数,可用该常数对乙酸测定结果进行校正;将脱色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时,加入活性炭脱色剂对乙酸测定结果无影响;沼液预处理获得的含乙酸待测液与100.0 g·L^(-1)FeCl_3显色剂反应得到乙酸铁化合物,其在550 nm处的吸光值在显色后3.0~6.0 h内基本不变,其相对偏差为±5%;在沼液预处理待测液中,用乙酸铁比色法测定乙酸时的平均回收率为97.52%(RSD为1.44%,n=5)。该研究表明,乙酸铁比色法简单、灵敏且准确度高,适用于沼液中乙酸含量的常规测定。
薛超友邱凌郭俏薛泉宏
关键词:沼液化学成分乙酸
娄彻氏链霉菌对温室草莓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5年
娄彻氏链霉菌(D74)在多种作物上表现出良好的促生效果。本研究在设施条件下分析了D74对草莓生长的作用及对根际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菌剂的对照相比,施用D74处理使草莓开花期根系干重和鲜重分别显著增加了40.5%和51.8%;根系总长、总表面积和根尖数分别显著提高了120.9%、55.5%和57.1%,根系平均直径和总体积分别增加了36.5%和6.9%。2)草莓果实产量(盛果期))、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111.4%、32.0%和9.4%。3)草莓盛果期根区土壤全钾和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0.5%和1.9%,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35.5%、163.8%、86.5%和32.8%。4)D74处理显著改变了草莓根际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增加了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有益菌鞘氨醇单胞菌显著富集,而有害菌镰刀菌属和瓜织球壳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施用D74后草莓根区土壤酶活性与有益菌属鞘氨醇单胞菌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D74处理改善了草莓土壤化学特性,提高了土壤酶活性,通过富集根际有益细菌、降低有害菌的相对丰度,促进了设施大棚草莓植株生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周达仁郭俏李进孙晨瑜舒小龙薛泉宏来航线
关键词:草莓促生效果土壤微生物群落
淡紫拟青霉接种对草莓生长产量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5年
为了探究淡紫拟青霉对草莓的促生增产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设置淡紫拟青霉接种处理(Q)和对照(CK),采用温室大棚试验测定草莓植株生长指标和盛果期产量,并采用16S rRnA和ITS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草莓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植株指标和微生物数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能显著促进草莓生长以及果实产量的提高。与CK相比,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分别显著增加44.5%、83.8%,根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57.1%、65.8%,茎基粗显著增加10.3%,产量显著提高68.8%;淡紫拟青霉接种后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分别显著提高6.9%、15.0%、9.8%;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分别显著提高30.0%、33.9%、30.0%;淡紫拟青霉接种增加了草莓根际有益微生物RB41属、溶杆菌属、球囊菌门等的相对丰度。共现网络分析表明,淡紫拟青霉接种提高了根际细菌网络的正相关联系及占比,大幅提高真菌网络的连接紧密度和稳定。相关性分析表明,草莓产量与根鲜重、根干重以及真菌Ace指数、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和球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淡紫拟青霉对草莓具有良好的促生增产效果,并能重组草莓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使微生物网络结构(特别是真菌网络)更加紧密和稳定。
舒小龙符慧晶张梅琳薛泉宏来航线郭俏
关键词:淡紫拟青霉草莓促生微生物群落结构
马铃薯渣发酵饲料4种水解酶活性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采用固态发酵工艺与酶活性测定法研究发酵菌种、原料组成及原料灭菌处理对马铃薯渣发酵饲料中与动物饲料消化率密切相关的4种重要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向马铃薯渣中接入酵母菌(Yeast)、黑曲霉A8(Aspergillus niger A8)及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发酵剂能大幅度提高发酵产物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及植酸酶活性。加入尿素及油渣,进行原料灭菌处理也有类似效果:①发酵产物蛋白酶活性为184.20-564.90 U,发酵增率为191.7%-794.5%,接菌增率为68.9%-206.7%,灭菌增率为9.4%-45.2%;②纤维素酶活性为3 455.56-5 978.15 U,发酵增率为4.7%-81.1%,接菌增率为36.7%-73.0%,灭菌增率为1.7%-61.0%;③果胶酶活性为248.76-613.74U,发酵增率为19.5%-194.8%,接菌增率为10.2%-146.7%,灭菌增率为7.5%-71.1%;④植酸酶活性为23.63-107.08 U,发酵增率为67.7%-949.6%,接菌增率为109.4%-526.0%。除酵母菌接种的植酸酶外,其余4种水解酶接菌与不接菌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单接米曲霉处理发酵产物的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单接黑曲霉及黑曲霉与酵母菌混接处理发酵产物的植酸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处理。
任雅萍郭俏来航线陈姣姣薛泉宏
关键词:马铃薯渣发酵饲料蛋白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植酸酶活性
制种玉米根内内生菌响应沼渣的研究
2025年
[目的]研究沼渣对制种玉米根内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产量的影响,为制种玉米增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化肥(CK)和沼渣+化肥(BS)2个处理,其中CK中施用的化肥种类及用量分别为:磷酸氢二铵(515 kg/hm^(2))、尿素(735 kg/hm^(2))及硫酸锌(30 kg/hm^(2));BS处理中除施用了与CK相同的化肥种类及用量外,还施用了2.2 t/hm^(2)沼渣,测定不同处理制种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玉米生长指标和产量;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BS处理与CK玉米根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组成以及差异代谢通路,最后分析制种玉米根内微生物相对丰度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玉米生长指标和产量的相关性。[结果]与CK相比,BS处理玉米根际土壤体积质量与pH均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碱解氮、速效氮、速效钾及阳离子交换量以及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升高,BS处理玉米的株高、根长、根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及产量较CK显著升高。与CK相比,BS处理玉米根内细菌Alpha多样性显著增加,内生真菌Alpha多样性显著降低,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从BS处理与CK玉米根内共检测出9个差异性细菌门和14个细菌属以及2个差异真菌门和10个真菌属。与CK相比,BS处理明显改变了制种玉米根内微生物群落组成,大部分属水平细菌的相对丰富显著增加,而属水平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从BS处理与CK玉米根内共筛选出10条差异代谢通路,其中BS处理玉米根内与氨基酸运输与代谢、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发生、能量产生与贮存、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辅酶转运与代谢、脂质转运与代谢、信号转导、核苷酸转运与代谢、防御机制及细胞运动等代谢通路有关的细菌相对丰度较CK均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玉米根内属水平的细
甫文疆赵芸晨郭俏来航线
关键词:沼渣内生菌制种玉米代谢通路
3株放线菌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及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研究3株放线菌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以挖掘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以前期分离筛选的2株优良生防放线菌株(Streptomyces pactum Act12和S.rochei D74)与1株分离自根肿病发病小区健株根际土中的黄白链霉菌(S.alboflavus SP12)为研究对象,利用孢子萌发、皿内发芽及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菌株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1)SP12与D74接种可显著降低根肿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发病率分别降低50.0%和41.7%,病情指数分别降低20.3%和19.4%;SP12与D74提高白菜地下部分鲜质量36.6%和8.6%,同时地上部分鲜质量分别增加25.4%和4.9%。(2)SP12与D74显著影响白菜生长及抗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SP12与D74使根系活力分别增加46.2%和34.4%,PPO活力分别增加49.0%和66.5%,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11.2%和35.1%,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5.2%和7.4%;SP12处理可提高POD活性26.4%(P<0.05)。(3)SP12和D74可改变白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提高放线菌的数量63.7%和15.4%。结果表明:SP12、D74对根肿病防治、植株生长、抗逆酶系统及根际微生态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周金华杨晶晶惠珂冯朝阳张立鑫孟春凤郭俏来航线
关键词:根肿病生防菌株
草莓炭疽病生防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治效果被引量:1
2025年
为获得对草莓炭疽病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选取分离自青海高原土壤的11株放线菌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比较不同菌株对炭疽病病原菌的抑菌圈大小,对筛选出的优良拮抗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盆栽试验验证其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并通过对盆栽草莓叶片进行转录组学分析来探究其生防机制。结果表明:供试的11株放线菌中菌株8#的抑菌效果最强,抑菌圈直径达29.60 mm。经形态学特征及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其为孔雀石刺链霉菌Streptomyces malachitospinu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8#处理下的草莓病叶率、病叶柄率和干柄数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39.52%、42.27%和82.19%,同时病斑面积显著降低了66.40%。此外,菌株8#显著促进草莓根系生长,根长、根干重和鲜重分别增加了17.57%、41.06%和81.44%。转录组学分析表明,菌株8#处理后的草莓叶片中共鉴定出2 728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表明在31个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包括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等相关通路,说明菌株8#可通过上述信号通路在应答机制中发挥作用从而增强草莓的抗病性。表明菌株8#对草莓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且对草莓炭疽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张梅琳李进齐范薛泉宏来航线郭俏
关键词:草莓炭疽病胶孢炭疽菌转录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