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涛

作品数:34 被引量:88H指数:7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韭菜
  • 6篇眼蕈蚊
  • 6篇金龟
  • 6篇韭菜迟眼蕈蚊
  • 6篇迟眼蕈蚊
  • 5篇害虫
  • 4篇东北大黑鳃金...
  • 4篇豆田
  • 4篇豆蚜
  • 4篇种群
  • 4篇大豆田
  • 4篇大豆蚜
  • 4篇大黑鳃金龟
  • 3篇药剂
  • 3篇田间
  • 3篇迁飞
  • 3篇蛴螬
  • 3篇苗期
  • 3篇昆虫
  • 3篇大豆

机构

  • 34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瓦房店市农业...

作者

  • 34篇钟涛
  • 32篇许国庆
  • 28篇赵彤华
  • 23篇徐蕾
  • 10篇刘培斌
  • 10篇王哲
  • 2篇董怀玉
  • 2篇陈彦
  • 1篇安福涛
  • 1篇孙柏欣
  • 1篇林淑敏
  • 1篇焦敏
  • 1篇赵季秋
  • 1篇田春晖
  • 1篇张海东
  • 1篇谢瑾卉

传媒

  • 8篇辽宁农业科学
  • 5篇环境昆虫学报
  • 5篇应用昆虫学报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年份

  • 4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1篇2015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草地螟成虫简易饲养装置和饲养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草地螟成虫简易饲养装置和饲养方法,涉及草地螟成虫饲养技术领域,包括主体机构,所述主体机构包括圆盒,所述圆盒的内腔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与培养皿的表面相接触,所述套筒的表面开设有通风孔,所述套筒的表面设...
钟涛赵彤华徐蕾孙嵬许国庆
辽宁棚室西甜瓜蚜虫种群动态与药剂试验
2021年
为掌握瓜蚜的发生动态,完善农药减施技术,对辽宁省西甜瓜棚开展监测、调查与药剂试验。利用黄板监测棚内瓜蚜的发生动态,同时对棚内瓜蚜展开系统调查,并检验混配药剂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北镇市大屯乡‘脆宝’甜瓜蚜虫有翅蚜高峰在3月上旬,蚜量高峰在2月底;营口市熊岳镇‘甜王’西瓜蚜虫有翅蚜高峰在5月中旬,蚜量高峰在5月上旬;凤城市大堡蒙古族乡‘甜王’西瓜蚜虫有翅蚜高峰在5月下旬,蚜量高峰在5月中旬。新高脂膜剂可显著提升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瓜蚜的防效,药后14天防效达97.0%。棚室‘脆宝’甜瓜和‘甜王’西瓜蚜虫的防控关键期可分别在2月下旬和5月中上旬进行,防控效果好,省时省力。
钟涛范唯艳孙柏欣许国庆
关键词:瓜蚜种群动态
沈阳地区吸虫塔监测大豆蚜迁飞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明确沈阳地区吸虫塔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umura)迁飞活动的监测效果以及对其有显著影响的气象因素,为大豆蚜防控提供预警信息。【方法】2009年至2014年采用吸虫塔(Suction trap)对大豆蚜的迁飞活动进行自动、实时监测。结合当年田间大豆蚜动态调查,分析吸虫塔诱捕量与田间蚜量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吸虫塔诱捕量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吸虫塔诱捕量与田间大豆蚜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吸虫塔诱捕的始见期和首次高峰期均早于田间发生的大豆蚜始见期和盛发期,吸虫塔的监测结果对田间蚜虫的发生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诱捕量与气象因子的逐年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和降水量是影响大豆蚜有翅蚜迁飞的重要气象因素;总回归模型显示,试验期间,吸虫塔当年度诱捕量与前一年度冬季极端最低温、4—6月均温、6—7月最低温、9月均温具有正相关同步协同作用,而与6—7月降雨量和9月雨日具有负相关反向抑制作用。【结论】吸虫塔监测结果比较清晰的展示了大豆蚜的迁飞习性,很好的拟合了当年田间大豆蚜的种群动态。结合气象因子和诱捕量的预测模型研究,为吸虫塔及时准确的发挥预警功能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徐蕾钟涛赵彤华许国庆
关键词:大豆蚜气象因子
室内人工诱导大豆蚜产生有性世代的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umura)是大豆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短暂的有性阶段是蚜虫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环节。通过探索影响大豆蚜产生有性世代的室内人工诱导条件,对研究种群遗传和生态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豆苗罩笼培养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用一定的光温组合处理,测定了处理1代和连续处理3代的大豆蚜各蚜型产生的比率,并且分析了各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本试验成功诱导大豆蚜产生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有翅产雄性母和有翅雄性蚜。结果表明,人工诱导雄性母产生的最适条件为15℃,10L︰14D处理3代,雄性蚜产生的最适条件为12℃,10L︰14D处理3代,而15℃,8L︰16D条件下大豆蚜翅型分化率最高。对各相关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光周期互作对有性世代的产生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温度、诱导日龄的单独作用,诱导世代只有和光温条件互作才有显著影响。【结论】在特定的光周期内,温度是大豆蚜有性世代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光温条件组合对此有一定的累积效应,表现为光、温、诱导世代三者交互对有性世代的产生影响显著。
徐蕾赵季秋许国庆钟涛赵彤华
关键词:大豆蚜温度光周期
重要地下害虫东北大黑鳃金龟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9年
东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diomphalia 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蛴螬类地下害虫,主要危害麦类、玉米、豆类等大田作物,以及薯类、花生等经济作物。华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oblita 和江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gebleri 是华北及江南地区的主要蛴螬类害虫。近年来,传统分类学、杂交实验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证明, 3种鳃金龟是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这些研究成果使东北大黑鳃金龟从一个区域性害虫转变成为分布范围从东北到长江流域的广布害虫。本文综合介绍了东北大黑鳃金龟(包括华北大黑鳃金龟、江南大黑鳃金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分类学、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以及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并对东北大黑鳃金龟的综合治理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哲钟涛赵彤华许国庆
关键词:东北大黑鳃金龟分类学生态学生理生化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嗅觉行为反应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韭菜生产中最主要的害虫。通过嗅觉趋性试验测定了3龄幼虫和雌虫对多种味源植物的寄主选择性及行为反应,为进一步研发绿色高效的生态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幼虫对健康韭菜、灰霉菌侵染韭菜、平菇、大葱和小白菜等几种寄主植物的嗅觉趋性反应,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雌虫对健康韭菜、机械损伤韭菜、腐殖质和浸泡大豆4种味源材料的行为反应。【结果】"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健康韭菜、平菇和大葱对3龄幼虫的引诱作用较强;四臂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雌虫对机械损伤韭菜和腐殖质表现出较强趋性。【结论】应用嗅觉仪观测了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雌虫对不同味源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定向选择行为,此项工作可为韭菜迟眼蕈蚊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的进一步研发奠定基础。
徐蕾赵彤华刘培斌钟涛王哲许国庆
关键词:韭菜迟眼蕈蚊
温度、湿度及光照条件对粘虫活动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采用室内饲养、室外观察的方法研究了温度、湿度及光照对粘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粘虫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0~25℃,适宜的相对温度在75%以上;温度在50℃时,上1龄幼虫3min即全部死亡;卵巢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0℃以上;光照强的白天,幼虫潜藏,一般不取食。
赵彤华许国庆徐蕾钟涛
关键词:粘虫环境因子
沈阳地区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种群消长动态和空间分布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明确沈阳地区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hieroglyphica成虫的种群消长动态,为该虫的监测、预测和防控技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2020-2021年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设置系统观测田,自玉米出苗至收获前(5月中旬-9月下旬)进行定期调查。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调查: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玉米田始见后,采用五点取样法,在玉米田中调查成虫发生数量和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雌雄虫性比调查:定期在玉米非系统观测田边和周边杂草上采集固定数量成虫,分辨成虫性别。【结果】2020和2021年沈阳地区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玉米田始见期(玉米为大喇叭口期)分别是6月30日和7月9日;发生高峰期(玉米快速灌浆期)分别是7月30日和8月4日,高峰期虫量分别为(741.25±47.63)和(337.5±67.69)头/百株;9月末在玉米田消失。在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成虫在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不尽相同:2020年7月上旬,下部叶片的虫量占47%以上,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上部叶片占40%-70%,8月中旬,雌穗部位占54.05%;2021年7月中旬,中部叶片占59.52%以上,7月下旬,上部叶片占40%-60%,8月初,雌穗部位占53.46%。2020年雌雄性比动态为1∶4.88-1∶0;2021年为1∶4.56-1∶0.25。【结论】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沈阳地区玉米田始见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高峰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中下旬数量骤降至消失。在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成虫在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相对稳定,抽雄前主要分布于中下部叶片,吐丝至灌浆期主要分布于雌穗上,蜡熟期少量成虫分布于中上部叶片。玉米大喇叭口期至快速灌浆期,雄虫占比较高,种群高峰期过后,雌虫占比逐渐增加直至占据绝大部分。
陈彦王凯钟涛董怀玉刘培斌
关键词: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消长动态玉米田
辽宁地区韭菜根蛆发生与为害规律被引量:8
2018年
为明确辽宁地区韭菜田根蛆发生种类及优势种的消长动态,于2014-2017年分别采用黄色水盆诱集和挖根的方法对根蛆成虫和幼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宁韭菜田根蛆主要有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和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二者常常混合发生。北镇地区优势种为韭菜迟眼蕈蚊,年发生7~8代,其中冬季温室期发生3~4代。初冬扣棚后根蛆为害期与冬韭生产期高度重合。沈阳东陵地区优势种为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其在露地韭菜上年发生5代。根蛆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施用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根蛆的为害程度。根蛆以3龄幼虫在大葱上越冬。辽宁地区根蛆的发生规律呈现冬季发生重,春、秋季略轻发生,夏季基本不发生的特点。
钟涛许国庆刘培斌王哲赵彤华焦敏
关键词:韭菜根蛆为害特点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害虫种群行为动态监测方法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害虫种群行为动态监测方法,属于物联网与生物监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部署多物理场传感器网络,根据监测区域的环境特征,采集多维环境物理量。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和层次映射,并将风场、温度场以及水汽场进行...
徐蕾赵彤华董友魁李永刚戴长春钟涛许国庆韩春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