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蔚

作品数:12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考古
  • 2篇岩画
  • 2篇遗存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文化
  • 1篇研究史
  • 1篇冶炼
  • 1篇遗址
  • 1篇银器
  • 1篇葬制
  • 1篇石棺
  • 1篇石棺墓
  • 1篇石刻
  • 1篇石器
  • 1篇实践教学
  • 1篇兽面
  • 1篇水利
  • 1篇水利设施
  • 1篇随葬
  • 1篇唐代

机构

  • 12篇西藏民族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四川省文物考...

作者

  • 12篇王蔚
  • 6篇余小洪
  • 1篇王亭亭

传媒

  • 5篇西藏民族大学...
  • 2篇文物鉴定与鉴...
  • 1篇文博
  • 1篇西藏大学学报...
  • 1篇漯河职业技术...
  • 1篇东方收藏
  • 1篇大众考古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高原石棺墓的构造和变迁(节译)
2022年
四川西部的川西高原地区分布有史前时代石棺墓。文章通过对此前尚未分析过的石棺墓构造进行型式分类,从功能论的角度推测其型式变化。通过对比无随葬陶器墓和有随葬陶器墓的随葬青铜器,可假设前者比后者时间更早。关于随葬陶器,则通过所有遗物检验各器种的型式变化,并对岷江上游和甘孜地区的资料进行编年;将两地区陶器编年整合为5个阶段,另加上无随葬陶器墓,形成了6个阶段的石棺墓编年。通过分析各石棺墓的型式分布与石棺墓文化编年的关系,可证明石棺墓型式变化推测的合理性。
王亭亭王蔚
关键词:石棺墓川西高原构造型式
2021年度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先秦两汉遗存考古调查简报
2024年
2021年9月至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西藏民族大学、巴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对巴塘县境内的金沙江干流及昌波曲流域的先秦两汉时期遗存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调查复查了扎金顶石棺墓群和架炮顶石棺墓群;同时新发现了锐哇村石棺墓群、纳交遗址、夏贡村遗址等10处文物点,采集了一批典型陶器、骨器、石器标本,对研究金沙江上游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先秦两汉时期遗存及石棺葬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李万涛王蔚李会(绘图)杨炳珍(绘图)
关键词:先秦两汉时期
考古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西藏民族大学考古学专业为例
2023年
西藏民族大学考古学专业探究以传承和发扬西藏文化为特色的考古学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西藏考古、西藏古建筑、西藏岩画等知识,从理论上构建具有西藏考古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依托实习实践基地,在教学团队指导下,以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方式传承和发扬西藏文化。
余小洪王蔚肖波赵权昊
关键词:西藏考古考古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西藏定结县金龙普岩画调查与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详述了在西藏定结县金龙普发现的岩画,金龙普岩画点属于岩面岩画,共计17幅画面,二百余个单体图像。岩画所表现的内容多与战争、“演武”等有关,其中以Y4中部的战争图像岩画较为典型。这批古代岩画的发现,为研究西藏西南部古代艺术、社会生活场景等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余小洪王蔚
关键词:岩画
青海吐蕃墓葬所出兽面图像溯源研究
2025年
兽面是吐蕃时期青海地区广泛流行的装饰图案,使用范围包括棺板画、金银器等,是研究吐蕃历史文化的重要图像材料。青海吐蕃墓葬所出兽面,分为有肢有爪且有身型的A型兽面和无肢无爪仅有兽面头部的B型兽面。通过对兽面图像组合、兽面形象进行分析溯源,文章认为A型兽面主要受到内地汉至初唐墓葬中兽面图像的影响,吸收来自中亚、西亚的文化因素,并结合吐蕃时期青海本土文化形成特有兽面图像,具有保佑、辟邪等寓意。B型兽面受到中原内地北朝至唐代墓葬、佛教壁画兽面形象的影响,具有威慑、象征身份的功能。青海出土吐蕃兽面图像,反映出中原、吐蕃及中、西亚艺术的融合,同时与佛教“Kirtimukha”图像有一定联系。
王蔚杨焱
关键词:吐蕃时期棺板画金银器
唐乾陵蕃酋像研究史综述
2022年
唐乾陵作为唯一一座埋葬两位皇帝的帝陵在中国帝陵研究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其所设立数量众多、规模较大的“蕃酋石像生”更是罕见,自宋代以来便有学者开展对乾陵蕃酋像的研究,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现将历年来对乾陵蕃酋像的研究进行整合,希望能够呈现出乾陵蕃酋像研究更加清晰的面貌。
万宇涵王蔚
关键词:石刻
试论郫县波罗村遗址积石坑的性质及相关问题
2019年
郫县波罗村遗址发现的积石坑属商周时期,源自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宝墩文化,其性质属于祭祀类遗存。
王蔚
论中原文化对吐蕃墓葬制度形成的影响
2021年
西藏大中型吐蕃墓受中原文化影响较为明显,小型墓受中原文化影响不甚明显;甘青吐蕃墓中原文化因素浓厚,个别近似唐墓,说明中原文化对吐蕃墓葬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这对我们深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利史证。
余小洪王蔚
关键词:中原文化墓葬制度
四川炉霍呷拉宗吐蕃墓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四川炉霍呷拉宗遗址唐代冶炼遗存上部堆积实际为一处吐蕃早中期的墓葬,但仍保留有早期土著文化因素,应是吐蕃统治下受吐蕃文化影响的土著居民。这是在川西高原首次发现吐蕃时期的墓葬,为川西高原识别有关遗存提供了线索,为探寻唐蕃古道南线的走向提供了线索。
席琳王蔚余小洪
关键词:唐代
论四川郫县波罗村遗址发现的汉代农业水利设施被引量:1
2019年
郫县波罗村遗址所发现的汉代农业耕作相关遗迹,实际上是汉代农业水利设施--水渠,是战国秦汉时期都江堰水利系统的组成部分。这类农业水利设施与《史记·河渠书》所记载的“溉田畴之渠”相符。这是首次明确此类遗存的性质,对探讨成都平原汉代农业、水利等方面均具有较大意义。
王蔚
关键词:汉代农业水利设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