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 作品数:27 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电击致肩胛骨骨折个案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17年
- 电击伤指因意外接触电源或处在高压电场作用下,电流通过人体,造成运动、心血管或中枢神经等系统损伤。电击所致骨折较为少见,多南电流刺激肌肉持续强直性收缩并牵拉骨块附着点造成。
- 张岩周正楠张子韬邱旭升施鸿飞陈一心
- 关键词:电击伤骨折肩胛骨
-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17年
- 成骨细胞是骨形成中重要的功能细胞,过多或过快的凋亡会使骨代谢紊乱,进而引起骨量减少、骨骼微结构变化、弹性下降及骨质变脆。研究结果显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与成骨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但具体的作用及机制未知。我们通过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中加入BDNF,探讨BDNF对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 王震周正楠张岩肖银龙邱旭升张子韬陈一心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成骨细胞凋亡BDNF骨代谢紊乱骨量减少骨形成
- 不同方法治疗骨折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对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处理方法对骨折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效果,并分析骨折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骨科骨折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114例(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未发生脂肪液化患...
- 张岩周正楠张子韬邱旭升陈一心
- 关键词:骨折脂肪液化负压封闭引流
- 骨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通过分析骨折患者与正常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研究其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住...
- 张岩张子韬陈一心
- 关键词:骨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 骨科术后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 探讨骨科患者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45 例骨科术后患者的资料,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卡方检验,用Logistic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骨科患者术后POAF 的发生率为13....
- 邱旭升朱彦丞郭遐张岩陈一心
- 关键词:骨科手术
- 骨髓炎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6年
- 骨髓炎,特别是慢性骨髓炎对于骨科医生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骨髓炎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敏感抗生素的应用及坏死组织的彻底清创,然而即便是规范化的治疗,治疗失败和复发也很常见。近年来高压氧等逐渐用于骨髓炎的辅助治疗,以达到促进骨髓炎痊愈的目的。本文我们对骨髓炎的辅助治疗基本原理和现状进行综述。
- 王震张岩朱彦丞邱旭升陈一心
- 关键词:骨髓炎高压氧电磁场
-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引流量增多的危险因素分析
-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由于其周围软组织包裹紧密,且与腓总神经、腘动脉等相邻,治疗较为棘手.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有效恢复膝关节解剖学力线及重建关节面,并允许早期活动,目前仍是胫骨平台骨折,尤其...
- 张岩王震肖银龙张子韬邱旭升施鸿飞陈一心
- 关键词:发病风险
- 肘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异位骨化是肘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会影响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但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目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通过回顾分析本院肘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例进一步探讨肘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
- 张子韬张岩邱旭升陈一心
-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异位骨化发生率
- 老年股骨颈与粗隆间骨折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研究
-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比较老年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研究尿酸与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入我院骨科的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患者共437例,其中股骨颈患者264例(男性:86例,女性:...
- 王震张岩张子韬邱旭升陈一心
- 关键词:血尿酸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
- 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2
- 2016年
- 目的通过分析骨折患者与正常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其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住的患者230例(创伤组)及同期正常体检者100例(对照组),将创伤组患者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分为7组:肱骨骨折(32例)、尺桡骨骨折(32例)、股骨骨折(35例)、胫腓骨骨折(33例)、足骨骨折(31例)、脊柱骨折(32例)、多发性骨折(35例),同时依据损伤严重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划分为轻度创伤组(113例),中度创伤组(47例)和重度创伤组(70例)。测定创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就不同骨折部位及不同创伤程度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创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H=104.27,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胫腓骨、足骨、肱骨和尺桡骨;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2.84,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足骨、胫腓骨、肱骨和尺桡骨。创伤程度越重,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越高,各创伤程度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与骨折部位有密切相关性,且会随创伤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因此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监测对其早期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 张岩周正楠张子韬邱旭升陈一心
- 关键词:骨创伤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