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乙酰化
  • 1篇乙酰化酶
  • 1篇预后
  • 1篇治疗胃溃疡
  • 1篇上消化道
  • 1篇上消化道黏膜
  • 1篇上消化道黏膜...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去乙酰化
  • 1篇去乙酰化酶
  • 1篇肿瘤
  • 1篇组蛋白
  • 1篇组蛋白去乙酰...
  • 1篇组蛋白去乙酰...
  • 1篇组蛋白去乙酰...
  • 1篇黏膜
  • 1篇黏膜剥离
  • 1篇黏膜剥离术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篇段晓伟
  • 2篇唐郡
  • 2篇严和中
  • 2篇刘卫
  • 1篇施红林
  • 1篇王教学
  • 1篇郭世存
  • 1篇朱斌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HDAC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 edeacetylase 1,HDA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中的HDAC1表达水平,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DA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总体阳性率达93.7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阳性率8.75%(P<0.05),并且HDAC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HDAC1在胃癌中异常高表达,检测其表达水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余森源侯曦露段晓伟严和中刘卫唐郡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胃癌预后
超声内镜联合EMR及ESD诊治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严和中唐郡解传磊刘卫朱斌王教学段晓伟施红林余森源郭世存
关键词: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黏膜下肿瘤
奥美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胃溃疡合并胃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分析奥美拉唑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胃溃疡合并胃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1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84例胃溃疡合并胃出血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铝碳酸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5.11±1.25)分,低于对照组的(6.11±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病情好转时间(2.45±1.15)d,住院时间(15.11±1.22)d,均短于对照组的(3.41±1.22)、(16.13±1.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口干、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胃溃疡合并胃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疾病相关临床症状,简便易行,不良反应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易于推广。
段晓伟
关键词:奥美拉唑铝碳酸镁胃溃疡胃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