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成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高校
  • 2篇教育
  • 2篇高校学生
  • 1篇嗅觉
  • 1篇亚结构
  • 1篇疫情
  • 1篇育人
  • 1篇在线教学
  • 1篇在线教育
  • 1篇在线课程
  • 1篇扎根
  • 1篇扎根理论
  • 1篇政教
  • 1篇志愿
  • 1篇志愿服务
  • 1篇中国高校
  • 1篇上线
  • 1篇社交
  • 1篇胜任力
  • 1篇实践育人

机构

  • 5篇清华大学

作者

  • 5篇黄成
  • 1篇张婕
  • 1篇杨斌
  • 1篇李沛雨

传媒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现代大学教育
  • 1篇北京教育(德...
  • 1篇中国高校科技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果蝇蘑菇体亚结构在嗅觉长时记忆固化中的门控作用
记忆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对于不同经历,记忆可强可弱,可长可短,这可能是因为神经系统需要确保只有最重要的信息才被长期的储存。目前,这其中的调控机制还很不清楚。果蝇学习记忆的相关研究发现,惩罚性长时记忆的形成需要经过...
黄成
关键词:果蝇HIGHWIRE蘑菇体
文献传递
超越在线课程:疫情之下高校在线教育的突破被引量:29
2020年
当下,全国高校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2.0时代的线上授课和在线教学,探索互联网+教育3.0时代的在线教育范式转移,疫情之下,高校在线教育的特点是线上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并举,进一步创造了实现能力提升、社群建构、身份认同和价值璧造等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契机。
杨斌黄成
关键词:在线教育在线教学疫情
面向国际组织的中国高校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40所大学的经验被引量:2
2025年
随着中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的逐步实践与推进,其培养模式日趋成型。借助扎根理论的方法,基于中国40所大学的经验发现,现有人才培养项目在培养目标方面可分为强国际组织导向专有型和泛全球发展导向通识型,在培养方式方面可分为由教研活动专业牵引和由课外活动兴趣牵引两种类型。研究结合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两个维度,构建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四象限分类模型,并总结出4种典型的培养模式,即管道模式、蓄水池模式、河流模式和金字塔模式。中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正在形成模式化的培养体系,建议高校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根据学生情况与自身的资源调动能力选择适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加专业、多元的全球治理人才,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李子晗石智丹黄成薛澜
关键词:全球治理扎根理论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组织机制提升被引量:1
2023年
志愿服务是以实践育人理念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选取近年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作为分析对象,基于翔实的访谈和文字资料,提出善用志愿服务促进实践育人的若干经验。建议应当注重从意义感、参与感、仪式感和生动性等角度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全链条”进行任务优化设计,从朋辈、服务对象和组织者等主体出发、“全员”互动加强志愿者的社会人际连接,从协调沟通、后勤保障、宣传覆盖等方面“全要素”强化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组织保障,以及从知识传授和能力锻炼着手、“全方位”为志愿者提供成长锻炼。
黄成李沛雨张婕
关键词: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志愿服务
高校学生线上线下社交差异化现象、成因和分化
2025年
高校学生在线上社交表现上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引起学界关注。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线上社交在时长、对象、需求等方面与线下社交的区别、成因及分化。通过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存在“线上社牛、线下社恐”的社交差异化现象,这一现象在增长性社交上较基础性社交更显著,熟悉感、安全感和满足感是造成青年倾向于线上社交而非线下社交的主要心理机制。文章还刻画了这一现象的群体异质性,指出应该对县城乡村与低收入家庭背景学生、校园各方面表现不突出的“小透明”和低年级理工男生等学生群体的线上社交表现给予额外关注和引导。建议高校青年工作应该把握线上线下社交不同特点,实现优势互补,在网络思政教育上注重因材施教和因时而进。
李沛雨黄成赵晋乙刘充
关键词:高校学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