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立安

作品数:47 被引量:152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6篇中医
  • 8篇扶阳
  • 6篇医经
  • 6篇思维
  • 5篇针灸
  • 4篇中医经典
  • 4篇临证
  • 4篇黄帝
  • 4篇扶阳学派
  • 3篇学术史
  • 3篇血压
  • 3篇哲学
  • 3篇天人合一
  • 3篇中医药
  • 3篇文明
  • 3篇教育
  • 3篇经络
  • 3篇灸疗
  • 3篇黄帝内经
  • 3篇高血压

机构

  • 47篇北京中医药大...
  • 23篇世界中医药学...
  • 17篇北京中医药大...
  • 16篇中华中医药学...
  • 9篇中国中医科学...
  • 6篇湖北民族大学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柳州市工人医...
  • 1篇南昌市洪都中...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东城区社区卫...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云南中医药大...
  • 1篇学研究院
  • 1篇陕西关爱制药...

作者

  • 47篇刘立安
  • 18篇周立群
  • 15篇孙永章
  • 14篇王育林
  • 9篇李海霞
  • 6篇曹颖
  • 4篇汤立新
  • 1篇李少源
  • 1篇马召田
  • 1篇李蔓荻
  • 1篇李玲孺
  • 1篇王琦
  • 1篇高翔
  • 1篇高翔
  • 1篇王济
  • 1篇刘怡桐
  • 1篇刘燕
  • 1篇荣培晶
  • 1篇侯淑涓
  • 1篇刘飞

传媒

  • 15篇中华中医药杂...
  • 6篇中医临床研究
  • 3篇世界中西医结...
  • 2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中医药导报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特产研究
  • 1篇中医杂志
  • 1篇浙江中医杂志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医教育
  • 1篇中医药管理杂...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湖北民族大学...

年份

  • 11篇2025
  • 10篇2024
  • 10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王堆帛书灸疗学术通考及成就探析被引量:3
2023年
基于文献学、训诂学、医学史史料考证,对马王堆帛书中所记载灸疗相关内容分析提炼与梳理总结。经考析,马王堆帛书时期,灸疗已经有了初步的经络理论指导;施灸材料种类较为丰富多样;施灸部位涵盖了从疾病局部到远端的面、线、点多个层次;灸疗应用范围涵盖了痛症、骨关节病、内科病、五官科病、危重症等多科疾病。另外,对灸疗补泻、灸疗禁忌、诊脉指导灸疗、热病可灸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马王堆帛书中的灸疗学术内容是《黄帝内经》时代以前较系统的记载,反映了《黄帝内经》时代之前的灸疗学术概貌与水平。
刘立安孙永章汤立新王育林周立群
关键词:马王堆帛书灸疗
以训解演变为导入的“肾为胃关”理论续考被引量:1
2024年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论述了水病产生水肿的病机。后世医家阐释原文、剖析文献、注释解读、训诂考证、结合临证,进行分析发挥,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整理、辨析了历代医家争鸣,延众家之说,补充“肾为胃气之关”的观点;从水谷之道结构基础、水谷代谢功能机制、升降平衡与生命繁育角度深入探讨;依据肾为胃行水气和脾为胃行谷气两个层面,展开对“肾为胃气之关”的观点探讨;结合现代临床应用,深入理解“关”的作用,突出前后二阴“二关”并重的现实意义。为“肾者,胃之关也”之争论提供新见解。
王悦卿王再见关澳孙永章李海霞刘立安
关键词:扶阳《黄帝内经》
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在失眠证型辨识中的运用探究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对72例符合原发性失眠的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进行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探究各证型不寐患者经络虚实变化。方法:在调研失眠大学生证型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测定纳入的失眠大学生十二经井穴的测量值、中位数、热敏系数、不均衡点出现率,探讨其阳性穴位点及经络改变情况,细化证型辨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本研究纳入的大学生失眠患者中证型分布以心脾两虚为主,肝火扰心次之。心脾两虚证与肝火扰心证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异常穴点包括关冲、中冲、隐白、大敦、商阳、厉兑、涌泉。心脾两虚证经络改变以虚寒为主,肝火扰心证以实热为主。结论: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可作为辨别失眠证型及探察经络虚实改变的参考依据。
徐一菲刘立安梁莹心刘燕张楚焌云小雯李峰
关键词:失眠经络辨证
基于骨伤经典文献考掘的骨质疏松中医外治思路探微
2025年
目的 探讨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外治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 文中从中医“内外合治”的思想出发,深入挖掘古籍文献,结合五体理论中的临证思路,分析中医外治用药的方向和有效治疗靶位。通过古籍梳理与统计,具体列举了骨碎补、生地黄、葛根、当归、白芥子等药物,并整合相关经络腧穴,探讨中药外治的重点靶位。同时,分析了八段锦“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功用与骨质疏松病机的契合。结果 基于对骨伤经典文献的考掘,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骨质疏松中医外治思路。通过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现代医学实证研究的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传统功法和药物应用。结论 可有效弥补西医治疗和中医内服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上的不足,为骨伤科临床提供了新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吴凡范家诺李汪洋陈泽霖林菲阳王泽桐蔡泽京孙永章孙永章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内外合治临床文献研究
扶阳学派学术思想评述被引量:6
2024年
扶阳学说源于《周易》《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经过后世各朝各代诸多医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一套完备而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体系。最著名的由清末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即“火神派”,其临证善用大剂量的姜桂附,也深刻影响了其嫡传弟子卢氏一门以及包括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李可等扶阳学派的代表人物。
宋添力孙永章孙永章刘立安曾楚华
关键词:扶阳学派郑钦安思想渊源
自然和人文研究融通下中医药“博物”“齐物”论被引量:4
2022年
文章首先溯源考证了中医药学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取象比类”方法的体系性,得出“取象比类”是内嵌于“天人合一”体系中的思辨方法;进而探究了以“天人”为主客体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与通应。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考察,参合中医“天人合一”思想体系,打通、融合两个领域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自然与人文融通式研究的“象思维”内核和“巨系统”形式框架。在此基础上,以谐于“天人”的“齐物”为先导,提出了融通式研究下中医药推进的“博物”“齐物”实践路径,阐述了“博物”“齐物”统一下的经验与体验并重,并依此审视了中医训诂诠释哲学和叙事医学理念。可知,融通自然与人文研究,“博物”与“齐物”并举,是实现中医药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并进的可行之途。
刘立安孟月王育林汤立新周立群
关键词:训诂学
以《周易参同契》为先导的黄帝医经知识体系范式管窥
2025年
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围绕经典“摊开”,医经在中医药知识体系中也居重要位置。《汉书·艺文志》最早记载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其书,以与《汉志》同时代的“参同契”说为引入,尝试分析“天人合一”思想框架的层次。结合天人“参同契”的具化,考察《黄帝内经》原本的知识整体结构及其内部组织范式,探讨其整体发生上的形象统一性、虚实结合性,窥测其组织上的“知识元”辐射、子系统叠加“交响”。进而在主客二元统一中,推论与分析已失传《黄帝外经》知识组织“滴定”的可能方向,结合古代医经知识的发生,“寻踪”再溯医学知识“天人”内外性的交融,以图为中医药学内在思维、规律的研究提供体系框架与组织范式参考,对中国气派的学术传承创新有所助益。
刘立安孟月陈泽霖林菲阳纪皓宸王泽桐孙嘉璘孙雨张絮雨孙永章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知识范式形象思维天人合一
基于天人阴阳应象的标本根结体系理论考证被引量:7
2022年
标本根结理论是古人将自然界树木结构取象比类地引入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中,直指“天人合一”思想。从字义考证结合《黄帝内经》所论标本根结部位提取对比,发现标、本、根、结有明显的层次区别:就根和本而论,根较之本所处更加底层;就标与结而论,标较之结更具离散之象。以《灵枢》的《根结》《卫气》两篇相关论述为中心,外拓考察相关篇章,知根结与标本相关理论有合于营阴或卫阳的偏重,或是针灸常用“原络配穴”和“原合配穴”的理论基础。同时《根结》所论“足六经根结”与“六阳经根溜注入”也体现出偏重结构或功能的区别,并和“天牖五部”系联,合于《终始》脉诊。在综合整体视角下,标本与根结又是统一的有机系统,二者如在脏腑之气血和在经脉之营卫,又如中医之阴阳,不可分割,共生互济。
刘立安孟月王育林孙永章汤立新汤立新
关键词:天人合一针灸经络
“文明钥匙论”视域下庄子哲学与中医理论互动考例被引量:4
2023年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考察五运六气的“司天”“在泉”维度,继而以“泉”从本义上紧密联络于“冥”为桥梁,结合象思维分析《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观,挖掘与之相应的“坐忘”与“坐井”方法论。进一步在天人互动“着象”前提下,呈现“天泉鲲鹏”比类思想理论体系雏形。而后,举例式探究此体系对中医理论解码的反哺,具体探例涉及哲学坐标系转换下的中医六经,五体理论的立体解构视角,从诸症归心至针刺治神实践的“归真”链条等。
刘立安孟月焦云洞刘怡桐李蔓荻王育林孙永章周立群
关键词:钥匙庄子哲学中医经典理论解码
“中”“阳”视域下“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与中医临床教育刍议
2024年
2023年6月至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研究课题组、北京扶阳国际中医科学研究院持续开展了“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暨临床教育相关研讨。综合纳入院校与民间中医学者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群体,以求在瞄准临床的经典学习、解读中可集“庙堂之上”与“江湖之远”之长。选定《伤寒论》为主要学习研讨对象,以“红山医派”的重“阳”和重“中”的理念,为相对“中规中矩”的院校经典教育及基于教育的临床实践注入“一剂活水”。在传统院校教育基础上,提升了中医学习者在古今语境差异下从相对碎片化的行文论述中把握经典中心思想的能力。文章将“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与中医临床教育研讨成果进行整理,以求对于临床经典教学有所借鉴及参考。
张幼安马召田邱文轩王泽桐孙嘉璘刘晋君赵译奇曹颖周梦情王鑫微张絮雨庞大承董明达董学军刘立安
关键词:扶阳临床教育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