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勇江

作品数:17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地震
  • 7篇布格重力
  • 6篇重力场
  • 5篇布格重力异常
  • 3篇地壳
  • 3篇地震活动
  • 3篇剖面
  • 2篇地壳结构
  • 2篇地震前
  • 2篇震前
  • 2篇震区
  • 2篇平差
  • 2篇强震
  • 2篇强震区
  • 2篇重力场变化
  • 2篇小波
  • 2篇密度结构
  • 2篇结构特征
  • 2篇M
  • 1篇低密度

机构

  • 16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作者

  • 17篇李勇江
  • 8篇罗翔飞
  • 6篇秦建增
  • 5篇贾宇鹏
  • 5篇李洋洋
  • 4篇谢汝一
  • 4篇方盛明
  • 4篇姬计法
  • 3篇冯建林
  • 3篇檀玉娟
  • 2篇姚家骏
  • 2篇李德庆
  • 2篇李真
  • 2篇郝鹏飞
  • 1篇宋金跃
  • 1篇李忠良
  • 1篇杨利普
  • 1篇徐顺强
  • 1篇李怡青
  • 1篇黄邦武

传媒

  • 4篇地震研究
  • 3篇地震学报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宜川—泰安剖面的密度结构、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
2023年
文中利用宜川—泰安重力剖面的相对联测和同址GNSS测量数据获得沿线的布格重力异常、剩余密度相关成像和地壳密度结构,可以看出:剖面的布格异常变化范围为-(161.7~5.5)×10^(-5)m/s^(2),自西向东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临汾盆地有明显“凹陷”,可能与上地壳存在低密度构造有关;剖面地壳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以太行山重力梯级带为界,西部密度较高,东部密度较低,中下地壳存在低密度体,可能是上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含部分高温流体和熔融岩体所致;不同构造块体的密度差异明显,在断裂带分布区域均存在密度差,说明密度分布与构造有一定关系;地壳介质的不均匀性和地震活动相关:鄂尔多斯断块的地壳介质相对均匀,不容易积累能量,地震活动水平低;山西断陷带和华北平原断块则相反,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地震活动频繁。
罗翔飞李忠良李勇江王泽源姬计法何辛于博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地震活动
鄂尔多斯地块及邻区重力均衡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为更加精细地了解鄂尔多斯及其邻区的地壳均衡状态,本文在考虑地壳密度横向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该区域的重力均衡异常。首先,利用研究区内重力异常和真实莫霍面深度进行反演得到壳幔密度差分布,以艾里均衡理论为基础计算了莫霍面的理论深度;其次,通过莫霍深度理论值与真实值对比来获得研究区的重力均衡异常;最后,结合区内地震分布,讨论了重力均衡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盆地以负均衡异常为主,山地则表现为正均衡异常,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基本均衡;研究区内中强地震主要分布在重力均衡异常梯度带上。
张恩会石磊罗娇李勇江杨晨艺
关键词:鄂尔多斯地块
宜川-泰安剖面密度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
1.引言华北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1303年山西洪洞、1556年陕西华县、1679年河北三河-平谷和1668年山东郯城等灾难性大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更是让人不堪回首。地震孕...
罗翔飞李勇江姬计法于博王泽源
关键词:地震活动布格重力剖面密度
山西运城4.9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分析
2017年
通过对山西临汾—晋陕交界地区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结合地质、地壳深部构造资料,讨论了2016年3月12日山西运城盐湖区M_L4.9地震前后重力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重力场动态变化与发震的演化过程,由准均匀态-非均匀态-发震-震后恢复。
罗翔飞李真李德庆李勇江谢汝一贾宇鹏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联合平差
宜川—泰安重力剖面的均衡重力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被引量:3
2017年
宜川—泰安重力剖面穿越了太行—吕梁隆起、华北裂陷、鲁西隆起等地质构造单元,剖面及其附近地区构造活动强烈.依据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可分为太行山以西的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形高程"同步型"的变化特征、太行山以东的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形高程"镜像型"的变化特征,布格异常转换带位于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的东缘,反映了大地质构造单元有着不同的深部构造背景.均衡重力异常特征与新构造运动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即正异常区对应吕梁山、太行山以及鲁西等隆起地区,负异常区对应临汾、华北断陷盆地.通过对理论均衡地壳厚度与实际地壳厚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均衡重力状态异常转换带及其附近地区均对应于莫氏界面上隆、上地幔热物质向地壳侵入和运移,由于其在趋于均衡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地壳的差异运动,因此构造活动强烈而产生深大断裂,表现为地震的频繁活动,这些地区应该是地震监测以及震害防御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
秦建增方盛明罗翔飞李勇江贾宇鹏谢汝一李怡青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均衡重力异常地震活动
宜川-泰安剖面重力异常与构造意义被引量:11
2016年
利用宜川-泰安剖面高精度重力观测和GPS数据测量结果,对观测数据进行各项改正和处理,得到剖面的布格重力异常,并采用高斯低通滤波获得剩余重力异常。以诸城-宜川深地震测深(DSS)速度剖面为约束,对沿该剖面得到的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进行拟合,获得剖面地壳密度结构。结果表明,趋势异常主要反映该剖面地壳厚度的变化,太行山重力梯级带是地壳厚度的陡变带。结合前人相关研究,对剩余重力异常结合剖面经过的隆起、凹陷等地质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揭示出,剩余重力异常主要反映浅部地质构造和低密度地质体,剩余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不仅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而且其幅值能体现地质体的基本特征,比布格重力异常反映得更清晰、更细致。
罗翔飞秦建增方盛明李勇江谢汝一李真
关键词:密度结构地质解释
用重力异常研究临汾强震区地壳结构与发震背景
临汾强震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山西断陷带南段,是中国陆内历史地震多发区,曾于1303年和1695年连续发生两次7级以上特大地震,两次地震宏观震中相距不足40Km,这在我国陆内地震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对临汾地区的深部结...
李勇江
关键词:地壳结构
文献传递
运城MS4.4地震前山西中南部重力场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长基线标定和绝对点实测标定得到的重力仪一次项格值系数,对山西中南部测网2014~2016年流动重力数据进行经典平差计算,得到运城M_S4.4地震前0.5a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结果表明,运城M_S4.4地震前,重力场经历了区域性重力变化-局部重力变化明显-反向重力变化-发震的演化过程。
冯建林檀玉娟秦建增黄邦武李勇江
关键词:重力场特征
贺兰山—银川地堑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 特征及构造含义
2025年
基于流动地球物理场观测项目获得的相对重力数据,对贺兰山—银川地堑及邻区深部构造进行讨论。计算获得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2~5阶小波细节分解,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重力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银川地堑布格重力异常与邻区有较大差异,小波细节特征显示在横向上同邻区也有较大差异,贺兰山—银川地堑构造更为复杂,以独立的小地块形式存在于阿拉善微陆块、华北陆块以及祁连早古生代造山带之间。贺兰山—银川地堑及邻区断裂主要为浅源和壳内断裂,主要分布在牛首山、贺兰山东麓、银川地堑东缘周围。这些断裂带也是重力异常突变带、梯度带,是孕育地震的理想环境。此外研究区中上地壳重力异常明显,可能是导致该地区地震以浅源地震居多的主要原因。
何辛姬计法李勇江冯建林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解
基于重力场与InSAR的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形变特征研究
2025年
基于2019—202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使用经典平差获得各测期测点重力值,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结果;使用GAMMA软件对InSAR同震观测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2021年青海玛多M S7.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M S7.4地震震前研究区异常变化主要集中在震中附近,以负变化为主;地震前后1年期的重力场变化形成了“四象限”的分布特征;震后研究区重力场发生大范围的反向变化,但随着震后调整,震中区域东部的重力场变化量较西部更大,与双断层滑动模型给出的滑动量分布结果一致。玛多地震在LOS向最大位移约为1.29 m,发震断层为走滑型;通过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得到双断层模型的滑动主要集中在20 km深度内,发震主断层最大滑移量约为4.8 m,分支断层最大滑移量约为2 m。联合InSAR形变场与2020—2021期重力场变化开展分析后发现,玛多M S7.4地震的发震构造与重力场变化一致性较好,表明重力资料与InSAR资料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大震发震构造及机制。
于博张庆云李勇江徐顺强杨利普
关键词:INSAR同震形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