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曦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法理
  • 2篇法律
  • 1篇第三人撤销之...
  • 1篇多元化解决机...
  • 1篇社区矫正
  • 1篇诉讼
  • 1篇消费纠纷
  • 1篇民事
  • 1篇民事诉讼
  • 1篇金融
  • 1篇金融消费
  • 1篇金融消费者
  • 1篇纠纷
  • 1篇困境及完善
  • 1篇互联网
  • 1篇价值衡平
  • 1篇共同犯罪
  • 1篇衡平
  • 1篇法律规则
  • 1篇法律效果

机构

  • 6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6篇张曦
  • 1篇邵军
  • 1篇李亚运

传媒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菏泽学院学报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河南财经政法...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我国社区矫正执行困境及完善思考
2016年
社区矫正是一个舶来品,在我国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与完善,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司法实务界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比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社区矫正学理仍不成熟,在具体执行方面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相关理念不够深入;立法严重滞后;专业人才缺乏;物质保障匮乏;各职能部门缺乏协作配合等。因此,应加强社区矫正的理念宣传;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体制;加强专业人员培养与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以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
张曦李亚运
关键词:社区矫正
民事诉讼证明妨碍法律规则之重构被引量:2
2017年
证明妨碍法律规则应适用"公平"与"制裁"多元法理基准,以证明妨碍行为人在本证中是否负证明责任。对于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无其他替代证据证明反证事实的情形,证明妨碍法律规则应采取"证据排除"模式。有其他替代证据的情形,若该替代证据证明力高,令证明妨碍方承担额外费用,亦可施以强制措施或刑事制裁;若该替代证据证明力低,法院可根据妨碍方主观可归责性高低,做出不同程度的"真实"认定。对于不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通过三阶段证明妨碍法律规则体系进行有效规制,先降低被妨碍方证明标准,再以此标准形成法官暂定心证,最后将证明责任转换给妨碍方。
张曦邵军
关键词:法律规则
互联网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
互联网金融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有机结合的产物,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具有普惠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互联网金融消费纠纷是金融机构(平台)提供互联网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与金融消费者发生的纠纷。金融行业本身就具...
张曦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消费者多元化解决机制
民诉证明妨碍法律效果之重构——对单一法理择定基准的反思
2017年
证明妨碍法律效果与其法理基准是"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基因"决定"性状"的表达,法理基准则决定了证明妨碍法律效果的具体制度设计。目前我国以"制裁"法理为基准,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立法上设计了对实施证明妨碍行为当事人进行不利推定的法律效果模式。我国当前证明妨碍法律效果依托于单一的"制裁"法理,导致制度设计上存在立法层级低、法律条文简单模糊、法律效果指向对象范围窄、法律效果对证明妨碍当事人主观心态归责种类范围窄及法律效果具体操作模式单一等问题,致使当前立法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民事审判需求,不能对已经实施或意欲实施证明妨碍行为的当事人充分起到"惩罚"和"预防"的效果,亦不能对被妨碍的当事人进行有效"救济"。对此,我国应探索适用"公平"与"制裁"相结合的多元法理基准,以证明妨碍行为实施人在本证中是否负证明责任为分类标准,在多元法理基础上对证明妨碍法律效果重新进行制度设计。
张曦
关键词:法律效果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范围之重构——以“程序保障”与“纷争解决一次性”价值衡平为视角
2016年
传统民事诉讼理念中,法院判决具有"既判力相对性",即判决效力原则上仅仅及于原被告双方当事人,既判力相对性之正当性即为通常所指"程序保障"价值。随着社会发展,民事纠纷往往涉及第三人权益,现代民事诉讼产生了"纷争解决一次性"理念,赋予了判决对于特定纠纷有利益牵连的第三人享有一定程度的拘束力。我国新民诉法及其司法解释设置了第三人撤销之诉,然而其适用范围规定不够完善,应从"程序告知"和"程序参加"角度提出该制度适用范围继续完善发展的路径,追求"纷争解决一次性"同时,加强"程序保障",实现两者价值衡平。
张曦
关键词:第三人撤销之诉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相关问题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的金融犯罪形势较为严峻,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更为突出。通过研究历年法院登记受理的案件情况,可以看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单位犯罪和跨国、跨地区作案增多;犯罪手段趋向专业化...
张曦
关键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犯罪主体共同犯罪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