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蒙浩洋

作品数:19 被引量:131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篇食品
  • 4篇食品安全
  • 4篇食品污染
  • 4篇食品污染物
  • 3篇致病
  • 3篇污染
  • 3篇风险评估
  • 3篇副溶血性
  • 3篇副溶血性弧菌
  • 2篇致病性弧菌
  • 2篇水产
  • 2篇水产品
  • 2篇污染状况
  • 2篇污染状况分析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特征
  • 2篇弧菌
  • 2篇创伤弧菌
  • 1篇毒素

机构

  • 11篇广西壮族自治...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国家食品安全...

作者

  • 11篇蒙浩洋
  • 6篇蒋玉艳
  • 6篇谢艺红
  • 5篇姚雪婷
  • 4篇刘展华
  • 4篇钟延旭
  • 4篇陈晖
  • 3篇程恒怡
  • 3篇唐振柱
  • 3篇廖艳华
  • 2篇吴祖军
  • 2篇李秀桂
  • 2篇赵鹏
  • 2篇雷宁生
  • 2篇陈广林
  • 1篇吕素玲
  • 1篇陈杰
  • 1篇甘宾宾
  • 1篇黄立嵘
  • 1篇付志智

传媒

  • 5篇中国食品卫生...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卫生工程...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居民重金属镉膳食摄入水平及其健康风险评估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分析食品中镉的污染水平,对广西居民主要膳食中镉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对2013—2018年39类食品中的镉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居民食物消费数据,参考镉的暂定每月可耐受摄入量(PTMI),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法对广西居民主要膳食中镉的暴露进行评估。结果39类食品中镉的平均含量为0.086 mg/kg,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67.37%(17025/25271)和5.68%(1435/25271)。藻类食品中镉的平均含量最高,为0.769 mg/kg。大米是居民膳食中镉的主要来源,贡献率为52.57%。居民膳食中镉的月平均摄入量为30.62μg/kg BW,为PTMI的122.48%。结论广西居民膳食中镉的暴露水平较高,应引起重视。大米是南方地区的主粮且其对居民膳食中镉贡献率最高,应加强对大米镉污染从农田到餐桌全环节的研究,从源头控制污染。
蒋玉艳马宁蒙浩洋石萌萌赵鹏
关键词:风险评估食品污染物
集体聚餐相关食品安全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与应用
唐振柱赵鹏刘展华姚雪婷付志智钟延旭谢艺红蒙浩洋蒋玉艳陈兴乐
该项目来源于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项资助,合同编号为“桂食药科[2015]009号”。主要技术原理是应用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技术,依据国家GB5009系列食品理化检验...
关键词:
关键词:食品安全流行病学病原微生物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城市贝类海产品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的污染现状,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和微生物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沿海和2个内陆城市采集贝类海产品进行定性检测,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同时进行定量检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5个城市共采集800份贝类海产品,致病性弧菌总阳性率为76.5%(612/800),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霍乱弧菌阳性率分别为73.9%(591/800)、18.4%(147/800)、0.1%(1/800),未检出溶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与采样地区、样品状态和贝类品种有关,沿海地区阳性率高于内陆地区,但含量却低于内陆地区;活产品阳性率和含量均高于鲜/冰鲜海产品;蛏子、泥蚶、牡蛎和蛤/蚬子阳性率较高,均在75.0%以上,扇贝和贻贝阳性率相对较低,但含量较高;1.0%(6/591)的菌株检出致病性毒力基因。创伤弧菌阳性率与样品来源、采样地区和贝类品种有关,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农村高于城市,蛏子和泥蚶阳性率最高,均在35.0%以上。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污染较严重,需重点加强贝类海产品食品安全卫生宣教,加强沿海农村地区创伤弧菌监测。
谢艺红姚雪婷苏奕成蒙浩洋刘银品
关键词: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污染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黑凉粉(干粉)
甘宾宾李彬刘展华唐振柱李秀桂蒋玉艳吕素玲蒙浩洋钟延旭吴祖军廖艳华雷宁生
广西地处亚热带,特色农产品十分丰富,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相应的特色食品,黑凉粉(干粉)作为广西的一大特色食品,对该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丰富和营养人们的食品正起到重要作用。但还没有建立黑凉...
关键词:
关键词:食品安全干粉
2011-2016年广西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不同监测环节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2011-2016年在广西各县(市、区)从生产、流通和餐饮环节采集不同样品状态的鱼类、贝类、虾类、蟹类等水产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结果广西2011-2016年共监测5 553份水产品样品,副溶血性弧菌总体阳性率为18.6%,其中冷冻、鲜/冰鲜和生食/半生食样品的阳性率均在21%以上,熟制/熟食水产品阳性率为1.8%;海产品和淡水产品的阳性率分别为28.7%和9.1%,北部湾经济区和非北部湾经济区的阳性率为分别为26.3%和9.7%;生贝类、虾类和蟹类的阳性率分别为44.6%、36.1%和34.6%;批发市场/收购码头和大型餐馆的生食/半生食水产品阳性率分别为40.8%和32.2%;农贸市场和超市鲜/冰鲜/冷冻的水产品阳性率分别为25.5%和18.3%。结论不同年度、不同季节和不同监测地区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随样品种类构成不同而波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防控需重点关注北部湾经济区,生食/半生食水产品有较大的安全风险。
谢艺红姚雪婷苏奕成刘银品蒙浩洋
关键词: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
2011-2017年广西水产品致病性弧菌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了解广西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4种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现状,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技术依据。方法根据2011-2017年分年度的《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在广西各地采集各类水产品监测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7年6278份水产品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685份,阳性率为26.84%;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阳性率分别为25.87%、9.19%、0.73%和0.14%。各年度阳性率波动较大,贝类样品所占比例较大的年份阳性率相对较高;鱼生类生食/半生食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阳性率分别高达21.14%和7.26%。副溶血性弧菌以贝类和泥丁、沙虫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3.94%和53.85%,其次为虾类(35.83%)和蟹类(33.54%);创伤弧菌以泥丁、沙虫类阳性率最高,为27.78%,其次为虾类(14.52%)和贝类(14.13%),蟹类阳性率(0.65%)最低。沿海地区、城市地区、批发市场/收购环节、农贸市场和大、中、小型餐馆采集的样品总体阳性率相对较高。结论广西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污染较为常见,尤其是泥丁、沙虫、贝类和虾类,生食/半生食水产品阳性率也较高,需要警惕食用未煮熟煮透的泥丁、沙虫、贝类、虾类或生食/半生食水产品引起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城市地区和餐馆消费者。
谢艺红姚雪婷苏奕成蒙浩洋刘银品
关键词: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霍乱弧菌
广西主要食品中砷污染及居民膳食暴露风险评估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掌握广西主要食品中砷污染的水平,评估居民膳食无机砷暴露量及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利用2010-2015年广西主要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含量数据和食物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的方法 ,计算广西居民膳食中无机砷暴露水平及其分布情况,并利用暴露限值(MOE)法评估其潜在健康风险。结果 16 567份食品样品中,总砷检出率为42.71%(4 735/11 087),无机砷检出率为48.07%(2 634/5 480)。总砷平均含量以海洋甲壳类最高,其次是海水鱼类和软体动物;检测无机砷食品样品中,平均含量为0.018~0.072 mg/kg,其中以大米无机砷平均含量最高。除大米、新鲜水果、蛋及其制品、畜禽内脏直接采用其检测的无机砷结果外,其他食品均通过总砷转换到无机砷而进行暴露评估。一般人群和高消费量人群膳食中无机砷的平均每天暴露量MOE值均>1,但18~34岁男性组高消费量人群每天无机砷暴露量的MOE值≤1。大米的贡献率远高于其他食物,是居民膳食中无机砷的主要来源。结论广西居民膳食中无机砷暴露风险总体上是安全的,而对于18~34岁男性组高暴露量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大米是广西居民的主要食品,大米的安全问题需加以关注。
蒋玉艳蒙浩洋陈晖程恒怡唐振柱
关键词:风险评估食品污染物
2013—2017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分析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及主要致病因素,为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7年广西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2起,发病2347例,死亡33例,病死率为1.4%。致病微生物性是春季和夏季的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该季节事件数的40.0%和59.1%,以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前3位病原;秋季致病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均较为常见;冬季以有毒动植物中毒为主,占63.2%。有毒动植物以四季豆、桐油、桐油果、木薯和药酒中毒为主,多发生在家庭;发生在家庭的事件后果较为严重,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7.9%,其中药酒、木薯和毒蘑菇中毒引起死亡21例;发生在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以致病微生物为主,沙门氏菌污染最为常见,33.3%的集体食堂事件原因不明。结论:广西食源性疾病防控应根据不同场所、不同季节、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食堂以安全管理、卫生管理为主,并降低不明原因事件的比例;农村家庭重点加强春季野蘑菇、野菜中毒和秋冬季药酒中毒、木薯中毒的防控。
谢艺红刘银品钟延旭杨永鹏蒙浩洋姚雪婷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致病因素
广西桂圆肉食品安全风险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了解广西桂圆肉食品安全状况,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自2013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西、中地区等产地农贸市场和农户应用随机抽样结合产地优先方法,开展广西桂圆肉食品安全状况调查。每区域随机采集样品2~10批次,检测食品理化、微生物项目20项,依据DBS 45/008—2013等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广西桂圆肉样品所检项目合格率为75%(24/32),食品添加剂合格率100%,没有检出常见致病菌。主要问题是总砷7批次、铅和总糖各1批次样品不合格,最大超标2.31倍;菌落总数、霉菌各1批次结果异常。结论 鉴于多年来加工工艺没有改变,建议加强桂圆肉生产加工环节有害元素和微生物等污染监管。
陈广林蒙浩洋刘展华李秀桂陈晖雷宁生廖艳华黄立嵘
关键词:桂圆肉
暴露限值法评估广西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暴露风险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评估广西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暴露风险。方法结合广西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状况和人群消费量的调查结果,应用暴露限值(margin of exposure,MOE)法对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膳食暴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此次调查中植物油样品黄曲霉毒素B_1含量范围为0.50~320.00μg/kg。其中,花生油的检出率为78.08%(114/146),远高于其他植物油,超标率为31.51%(46/146),平均含量为30.80μg/kg,人群日膳食暴露量为17.30 ng/kg BW,MOE值为18。定型包装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平均含量为6.33μg/kg,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处于安全范围;而散装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_1平均为41.50μg/kg,含量高出国家标准1.08倍,人群日膳食暴露量25.59 ng/kg BW,MOE值为12,是定型包装的MOE值的1/8。结论对于散装花生油应优先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并做好人群健康饮食习惯指导。
程恒怡钟延旭陈杰蒙浩洋廖艳华陈晖蒋玉艳谢艺红苏奕成刘展华
关键词:植物油黄曲霉毒素B1食品污染物真菌毒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