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静

作品数:33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新疆农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棉花
  • 8篇无人机
  • 7篇棉田
  • 6篇喷施
  • 5篇土壤
  • 4篇丁硫克百威
  • 4篇施药
  • 4篇脱叶
  • 4篇棉花生长
  • 4篇克百威
  • 4篇花生
  • 3篇植保
  • 3篇脱叶剂
  • 3篇纤维品质
  • 3篇黄萎病
  • 2篇滴灌
  • 2篇滴灌条件
  • 2篇药剂
  • 2篇诱虫
  • 2篇生长发育

机构

  • 31篇新疆农垦科学...
  • 12篇石河子大学
  • 6篇新疆生产建设...
  • 5篇新疆石河子职...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石河子农业科...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塔里木大学
  • 1篇北京甸甸丰生...

作者

  • 33篇赵静
  • 18篇陈兵
  • 11篇刘政
  • 10篇孙艳
  • 10篇冯丽凯
  • 10篇王琼
  • 9篇王静
  • 7篇王方永
  • 7篇韩焕勇
  • 7篇王振辉
  • 5篇张学坤
  • 5篇林克剑
  • 4篇王刚
  • 4篇赵思峰
  • 3篇周光海
  • 3篇张斌
  • 3篇景招宏
  • 2篇杜娟
  • 2篇林海
  • 2篇余渝

传媒

  • 6篇新疆农业科学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绿洲农业科学...
  • 2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棉花
  • 1篇棉花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新疆农垦科技
  • 1篇农药
  • 1篇数字农业与智...

年份

  • 4篇2025
  • 5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防治土传病的施药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治土传病的施药装置,包括机架(1)和药液箱(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设有施药机构和出药总管(3‑1),所述施药机构包含开沟犁(2)和施药管(3‑2),出药总管(3‑1)的一端与施药管(3‑...
刘政孙艳张学坤赵静王振辉冯丽凯陈兵石新建
文献传递
无人机喷施化学打顶剂在棉花上应用的试验研究
2024年
采用无人机打顶方式对棉花打顶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为无人机喷施棉花打顶剂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不同打顶方式(人工打顶、无人机和机车喷施打顶剂)、不同打顶剂和不同打顶剂浓度,分析了不同打顶处理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打顶方式都能起到打顶效果,对棉花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影响相同,但效益存在差异,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打顶处理。
卢小燕陈兵余渝王映山赵静徐明军
关键词:棉花无人机施药效果
荒漠绿洲区膜下滴灌条件下水药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膜下滴灌技术已成为荒漠绿州区典型的农业灌溉方式。通过滴灌系统将农药引入土壤进行病虫草害防治,具有节水、省药、高效以及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将成为解决传统施药方式造成环境污染、抗药性等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总结膜下滴灌施药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及应用状况,分析当前发展膜下滴灌条件下水药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膜下滴灌水药一体化技术提供研究依据。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重点推进农药化肥“双减”行动的背景下,水药一体化尤其是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将引领农药产业及植保技术革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赵静张学坤刘政林克剑
关键词:绿洲膜下滴灌
苦参碱与常规化学农药对棉蚜的综合防控效果比较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评价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在北疆棉田中的控害效果,有利于天敌的保护作用和节本增效。【方法】设置常规化学农药和生物药剂苦参碱及空白对照3个处理,评价棉蚜防治效果、保护天敌作用和经济效益。【结果】化学农药比生物药剂苦参碱使用次数较多,生物药剂苦参碱能较好的保护天敌,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每667 m2节本增效23.00~78.65元。【结论】使用生物药剂苦参碱能减少施用次数,持效期长,较好的保护天敌,减少成本增加效益,节本增效。
陈文静李海江吴文忠孙艳冯丽凯赵静刘政
关键词:棉蚜苦参碱化学农药
丁硫克百威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产物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分离筛选丁硫克百威农药的高效降解菌并对其降解产物进行分析,本研究从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采集土样15份,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筛选丁硫克百威降解菌,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降解菌,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法检测分析其降解产物。结果表明:筛选得到1株丁硫克百威降解菌ZJ-11,将该菌株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此菌株可以在5 d内将浓度为500 mg/L的丁硫克百威降解53.72%。通过质谱分析确定其降解产物主要为克百威。
赵静景招宏姚兆群赵思峰
关键词:丁硫克百威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降解产物
适用于机采棉可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棉花作物栽培技术,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机采棉可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一种适用于机采棉可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过程:种植模式;布管方式;封土压膜方式;铺膜;滴灌方式;施肥方式;植株控顶整枝;病虫害防控...
陈兵王静侯东生王刚王琼赵静刘薇余渝林海宋勇孙乐鑫张荣韩焕勇王方永李吉莲傅积海
文献传递
无人机施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6
2022年
在农业生产中,药剂调控作物生长和药剂防控作物病虫草害一直是重要的农业措施。随着农业中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传统施药器械和技术的弊端日渐凸显,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的施药器械应运而生。近年来,无人机施药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主要的施药方式,大有替代传统农机施药的趋势。本研究从无人机基本构造入手,介绍农业无人机在世界各农业大国中的发展概况,总结农业无人机在实际发展中的优势,从路径规划、不同控制方式喷洒效果、避障技术、精准施药、雾滴沉积、夜视功能等6个方面阐明无人机施药的关键技术,汇总农业无人机在作业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对无人机喷施不同药剂(脱叶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撒播技术进行梳理总结,分析无人机施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续航能力弱、标准规程不健全、配套药剂研发不足、推广培训局限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措施。此外,还阐述了大数据施药专家系统、生物防治、多机合作、一机多能、公共场所消杀等未来发展大趋势,以期为无人机施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孙乐鑫陈兵赵静王琼王静宋勇陈子杰韩焕勇王方永傅积海
关键词:无人机影响因素
丁硫克百威残留对棉花幼苗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丁硫克百威残留对棉花幼苗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在室内盆栽条件下,设置0、2、8、20和50 mg/kg 5个丁硫克百威浓度处理,播种棉花,待棉花出苗后,在不同时期分别采集棉花及其根际土壤,测定棉苗生物量、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结果】不同丁硫克百威浓度处理对棉苗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20和50 mg/kg浓度处理的棉苗叶绿素含量减少,而与抗逆有关的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加。各处理浓度均明显抑制土壤中真菌的数量;低浓度处理对细菌数量有抑制作用但高浓度促进细菌数量增加;各处理对放线菌影响最小。在第7 d时2、20和50 mg/kg浓度处理的微生物AWCD值低于对照;第14 d时20和50 mg/kg浓度的AWCD值高于对照。各处理组的Shannon指数在7 d时测得与对照有差异,14 d时恢复至对照水平;Simpson指数在第7和14 d测得与对照基本一致;7 d时各处理组的Mc Intosh指数低于对照,14 d时20和50 mg/kg残留的Mc Intosh指数高于对照。【结论】20和50 mg/kg残留浓度对棉花幼苗会造成胁迫,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暂时的,对土壤微生态相对安全。
赵静汪凤娟景招宏赵思峰杜娟
关键词:丁硫克百威棉花土壤微生物群落
新疆棉田田旋花对二甲戊灵的耐药性测定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明确新疆棉田不同田旋花种群对二甲戊灵的耐药性水平。[方法]采用种子生物测定法测定新疆不同植棉区31份田旋花对二甲戊灵的耐药性。[结果]新疆不同植棉区田旋花对二甲戊灵的耐药水平整体偏低,供测样品中敏感性生物型居多,共17个,占总样品数的54.84%;9个田旋花种群对二甲戊灵具有低水平耐药性,占总样品数的29.03%;5个田旋花种群对二甲戊灵产生了高水平的耐药性,占总样品数的16.13%。[结论]耐药性田旋花群体在新疆主要集中在北疆的第六、七和八师植棉区,除第一师五团样品外,南疆和东疆的田旋花群体对二甲戊灵均较为敏感。
张学坤惠慧赵静林克剑冯丽凯刘政孙艳王振辉
关键词:二甲戊灵田旋花耐药性棉田
乌兹别克斯坦不同行距机采模式与品种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影响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不同品种配套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特征研究,为当地棉花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引入2个中国棉花新品种新陆早78号和特璞棉99及配套的机采棉种植模式(一膜三行,有膜有滴灌),分别为T1和T2处理,以当地品种苏里单和传统种植模式(无膜无滴灌)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处理下棉花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特征,筛选出适合当地的高产优质品种配套种植模式。结果:(1)苗期到吐絮期,引进新品种的株高、叶龄、果枝数等农艺性状均优于当地品种,且新陆早78号(T1)表现最佳,吐絮期,株高、叶龄、果枝数和果枝始节高T1处理分别较CK处理高17.00%、39.94%、16.48%和4.35%。引进新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当地品种,在吐絮期,T1和T2处理较CK处理高193.15%和120.21%,差异显著,且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更高,表明干物质积累和生殖器官转移能力更强。(2)产量方面,新品种的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籽棉产量均显著高于当地品种,其籽棉产量T1和T2处理较CK处理高261.96%和228.61%,差异显著。(3)纤维品质方面,引进新品种新陆早78号和特璞棉99的纤维长度、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和纤维伸长率均优于当地品种,T1处理的纤维长度、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和纤维伸长率分别较CK处理高16.61%、3.15%、9.29%和5.26%,差异显著,马克隆值劣于CK处理,T1处理较CK处理高10.32%,差异显著,纤维品质符合纺织标准。结论:引进新品种及配套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纤维品质。新陆早78号配套一膜三行种植模式下整体表现最佳,可作为乌兹别克斯坦棉农种植推广的优选模式,以实现棉花产量的可持续发展。
刘太杰陈兵王琼吴奇峰林海赵静
关键词:棉花引进新品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