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培

作品数:21 被引量:76H指数:7
供职机构:福建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地震
  • 6篇地壳
  • 4篇深地震
  • 4篇波速
  • 3篇震源
  • 3篇台湾海峡
  • 3篇气枪震源
  • 2篇地壳速度
  • 2篇地壳速度结构
  • 2篇地震测深
  • 2篇地震反射
  • 2篇东南沿海
  • 2篇信号
  • 2篇信号检测
  • 2篇深地震测深
  • 2篇深地震反射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水库
  • 2篇台湾海峡南部
  • 2篇土层剪切波速

机构

  • 21篇福建省地震局
  • 4篇中国地震局工...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煤科工集团...

作者

  • 21篇李培
  • 10篇蔡辉腾
  • 8篇徐嘉隽
  • 7篇金星
  • 4篇王善雄
  • 3篇李山有
  • 3篇陈伟
  • 2篇张颖
  • 2篇陈为伟
  • 1篇黄宗林
  • 1篇姚华建
  • 1篇赵志伟
  • 1篇郑师春
  • 1篇张锦福
  • 1篇夏季
  • 1篇林琛
  • 1篇方传极
  • 1篇刘善虎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华南地震
  • 2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2016中国...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工程与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科技广场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技创新与应...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科技与创新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气枪地震资料对福建及台湾海峡南部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根据福建及台湾海峡南部海陆联测试验记录到的Pg和Pm震相走时数据,利用速度与界面联合成像方法构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揭示了该区地壳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福建和台湾海峡海陆过渡带以及海峡南部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滨海断裂两侧速度结构复杂,随深度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其上地壳海陆过渡带呈高速特性,台湾海峡呈低速特性;下地壳海陆过渡带呈低速特性,台湾海峡呈高速特性;研究区莫霍面的深度约为28~33km,存在较明显差异,闽粤交接部位存在明显的地壳厚度减薄,莫霍面深度接近28km,这与正常型华南活动地块与减薄型南海活动地块交汇致使地壳厚度减薄有关,体现了活动块体边界构造特征.历史大震主要发生在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且有深大断裂穿过的区域,现今中小震主要分布于闽粤海陆过渡带,这一特征可能与此地广泛发育的断层和华南与南海活动地块相互作用有关.
金震李山有蔡辉腾李培李海艳徐嘉隽
关键词:海陆联测莫霍面深度
探地雷达在小学校区废弃防空洞探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学校建设工程安全关系着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福州鼓山中心小学地基基础工程建设时发现了易引起地质灾害的废弃土质防空洞,运用探地雷达方法技术探明了校区下伏废弃防空洞,有效防范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通过探地雷达对目标体的探测,分析了地下土质防空洞的雷达波组异常特征,总结了探地雷达时深剖面图的异常特征,准确地探测出了防空洞的具体位置、规模和可靠的走向延伸方向,为确保小学建楼地基的稳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沈方铝陈伟李培
关键词:探地雷达电磁波
东南沿海上部地壳结构和地震构造环境的层析成像研究
<正>1.引言东南沿海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作用的区域。福建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是华南褶皱系和东南沿海褶皱系的一部分,台湾海峡为新生代残留陆缘裂谷区,新生代不断拗陷...
李培蔡辉腾金星
关键词:地壳结构深部构造层析成像
文献传递
厦门地区土层剪切波速V20与V30特征
2025年
该文以厦门地区202个钻孔资料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土层剪切波速V20与V30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地震动特性的关系,同时评估剪切波速对建筑抗震性能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V20和V30可以有效应用于地震工程实践,但仍需进一步优化相关参数模型以提升其应用精度。该文可为地震工程中的场地评估和建筑设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任丛荣李培方传极
关键词:剪切波速V30地震工程
移动式气枪震源系统概述被引量:1
2019年
气枪震源在海洋地震勘探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功,近年来在陆域水体的应用越加广泛。目前,大容量气枪用于陆地的研究主要固定在某一处水库或者水域进行气枪震源试验,因此,发展易安装、拆卸、运输的可移动式气枪震源系统是有必要的。通过福建省地震局近年来的陆海联测工作,详细地介绍了移动式气枪震源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工作流程。移动式气枪震源系统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实用、自动化程度高、震源激发能量精度高、重复性好、探测距离大的震源激发系统,该系统的使用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技术装备的空白。
沈方铝陈为伟任丛荣李培刘善虎
关键词:水库
水库气枪震源选址的要求与流程被引量:2
2018年
气枪震源是一种绿色环保、重复性好的人工震源。在水库进行气枪激发,需要进行详尽的选址工作。根据选址的基本要求和经验,从对环境的影响、实施平台、交通运输、水深条件这四个方面总结了水库气枪激发点选址的基本原则,介绍了选址调查的流程。
陈为伟沈方铝徐嘉隽张锦福赵志伟郑师春李培任丛荣
关键词:人工震源
台湾海峡南部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及初步结果
<正>1.概括台湾海峡南部位于华南地块、台湾地块和南海海盆的交接处,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推挤以及台湾海峡扩展影响,区内曾多次发生6级以上大地震,是新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滨海断裂带台湾海峡南段位于台湾海峡西侧,是东南沿...
蔡辉腾李培金星
关键词:地震勘探气枪震源海陆联测数据处理
文献传递
中国大陆东南缘主要构造带基底结构被引量:13
2019年
利用中国大陆东南缘四条北西向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初至Pg波走时,使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剖面基底速度结构,并通过初始模型选取、射线数分布、走时拟合等手段分析结果的可靠度.研究结果表明,剖面表层速度比华北克拉通的地表速度高,闽东火山断拗带地表速度普遍高于西侧的闽西南坳陷带.相邻构造带的分界线两侧均有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剖面东段的闽东火山断拗带内的东南沿海一带,速度变化较大,地层的褶皱变形要强于西段.基底埋深自西向东呈逐渐变浅的趋势,剖面东段的闽东火山断拗带基底起伏剧烈,基底深度与闽西南坳陷带相比较浅,与闽西北隆起带相比较深.西段的闽西北隆起带基底变化较为平缓,基底深度相对较浅;闽西南坳陷带基底深度明显加深,在龙岩新泉盆地内最深接近4km.基底形态的起伏变化揭示出东南缘基底是坳陷与隆起并存的构造特征,与研究区近代的地质构造特征相吻合.邵武—河源、政和—大埔和长乐—诏安断裂带都切割基底,其中,政和—大埔断裂4km深度下方有比较明显的低速异常带,结合本文以及现有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确认政和—大埔断裂是不同断块构造单元的分界.
李培蔡辉腾金星金星徐嘉隽徐嘉隽
关键词:基底结构
复杂地形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参数优化
2023年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造山带区域,构造发育,地表条件复杂,深地震反射探测难度大。针对探测区地震地质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以往深地震探测实践基础上,将“大、中、小”炮组合激发方式优化为常规炮(炮点距600 m)与大炮(炮点距15 km)结合的炮点布置方式,提高大炮的覆盖次数;模拟分析并计算了组合井间距,使激发能量更为集中并产生最大效能的地震弹性波;将节点式地震仪的主频10 Hz优化为5 Hz进行数据采集,提高原始地震数据中−深部分辨率;将接收道数由1200道优化为2400道,使最大炮检距达到了36 km,超过探测区莫霍面深度,获得了更深部的反射信息。地震采集参数优化后,获得的原始单炮记录和初叠时间剖面信噪比高,地壳中、深部以及莫霍面反射波显示清晰,地壳结构成像精度高,达到了预期的地质效果。获得的采集参数能够为类似地区开展深地震反射探测提供参考。
晏云翔李培智敏刘建达王子琛张颖裴跟弟李林元牟棋贾晋
关键词:复杂地形深地震反射莫霍面
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中国福建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被引量:13
2021年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反映地壳结构和内部物质组成的重要参数,能够为区域构造和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福建地区分布相对均匀的88个测震台2014—2017年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获得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并与该地区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整合,最终获得了研究区117个观测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揭示了中国福建地区地壳结构和泊松比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整体较薄,在27.4~34.3 km之间,平均值为31.4 km.地壳厚度从西北往东南减薄,具有明显条带和块状特征,与地壳主要深大断裂的分布有一定相关性.本文以更为密集的台站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区具有由陆壳向洋壳逐渐减薄的过渡特征,并揭示了地壳新的局部起伏.这也意味着福建地区从内陆到沿海并非线性减薄,存在小尺度横向非均匀性.(2)研究区内泊松比平均值为0.25,范围为0.20~0.30,北部整体偏高,南部整体较低,泊松比分布特征与该区地壳物质组成和矿物含量密切相关.沿海地区泊松比明显高于内陆地区,推测与沿海地区较高的热流值和幔源物质底侵过程有关.(3)地壳厚度与泊松比成负相关,推测在地壳伸展背景下,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华南大陆,幔源物质进入地壳,在造成莫霍面抬升的同时提高了泊松比.
李海艳蔡辉腾金星金星姚华建李培徐嘉隽林琛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泊松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