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敏江

作品数:20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分析测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影像
  • 5篇化疗
  • 4篇代谢
  • 4篇动脉化疗
  • 4篇血管
  • 4篇栓塞
  • 4篇经肝动脉化疗
  • 4篇肝动脉
  • 4篇肝动脉化疗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3篇代谢组学
  • 3篇动脉化疗栓塞
  • 3篇栓塞术
  • 3篇腺癌
  • 3篇经肝动脉化疗...
  • 3篇化疗栓塞
  • 3篇肝动脉化疗栓...
  • 2篇导管
  • 2篇低血糖

机构

  • 20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嘉兴大学

作者

  • 20篇陈敏江
  • 17篇纪建松
  • 5篇卢陈英
  • 5篇涂建飞
  • 5篇高红昌
  • 4篇严志汉
  • 3篇赵良才
  • 3篇郑丽云
  • 2篇赵中伟
  • 2篇叶信健
  • 2篇吴发宗
  • 2篇陈丽
  • 2篇方世记
  • 2篇周永进
  • 2篇魏婷婷
  • 2篇郑宏
  • 1篇徐民
  • 1篇应希慧
  • 1篇董柏君
  • 1篇王祖飞

传媒

  • 7篇温州医科大学...
  • 4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年份

  • 4篇2025
  • 4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制备区分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无创筛查诊断试剂的应用和试剂盒及其方法和装置
一种制备区分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无创筛查诊断试剂的应用和试剂盒及其方法和装置,应用基于1H 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受试者血清样本进行氢谱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用于实现区分前列腺癌PSA诊断灰区...
高红昌张茜陈敏江刘斌瑞
MRI影像组学分析技术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第二大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现上升态势。ICC临床表现隐匿、进展速度快,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总体预后不佳。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ICC及评价患者预后的关键手段,但由于个体差异大、存在潜在淋巴结转移及血管侵犯的特点,传统MRI影像学分析方法在ICC诊断及预后评价的应用存在着诸多挑战。近年来,基于MRI影像组学分析技术在ICC诊断及预后评价中取得了新突破,该技术通过影像学特征提取、量化、降维及模型构建能够实现ICC精准诊断及预后评价,尤其对ICC的生物学特性评价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将围绕基于MRI影像组学分析技术在ICC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新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概述,为制定更为精准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周灵玲郑丽云郭馨雨朱玲怡刘双黄超明陈敏江纪建松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磁共振成像预后评价
新生期单次持续低血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顶叶皮层代谢物的离体高分辨磁共振氢谱研究
2015年
目的应用基于离体高分辨磁共振波谱技术(ex-vivo high-resolution 1H-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MRS )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新生大鼠在单次持续低血糖处理后新生期和成年期顶叶的代谢变化,探讨单次持续低血糖所致的顶叶损伤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将7日龄健康足月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低血糖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2组大鼠先禁食2h,之后低血糖组腹腔注射胰岛素40U/kg诱导低血糖,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分别于新生期(8d)和成年期(60d)分批进行大鼠顶叶脑组织采集和离体磁共振波谱扫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低血糖组胰岛素注射后1h血糖为(2.24±0.35)mmol/L,4和7h时血糖均〈1.1mmol/L(低于血糖仪检测下限)。腹腔注射葡萄糖0.5h后,血糖值为(4.90±1.20)mmol/L,恢复正常范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后血糖均在正常范围波动。(2)新生期低血糖组和对照组在第一主成分上基本能够区分开,表明两者的代谢模式存在差异,牛磺酸、乳酸和丙氨酸等代谢物对2组的区分贡献较大。成年期低血糖组和对照组在第一主成分上基本能够区分开,表明两者的代谢模式存在差异,N-乙酰天门冬氨酸、γ-氨基丁酸和胆碱对2组的区分贡献较大。在新生期,低血糖组谷氨酰胺、谷氨酸、牛磺酸和琥珀酸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γ-氨基丁酸、乳酸和丙氨酸含量明显降低。在成年期,低血糖组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乳酸和牛磺酸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N-乙酰天门冬氨酸和胆碱含量明显降低。结论新生大鼠单次持续低血糖可引起新生期大鼠顶叶明显的代谢紊乱,到成年期代谢紊乱持续存在。这可能与该区域神经元损伤持续存在及代偿修复相关。
叶信健陈敏江刘锟徐雯卢毅张晓夏高红昌严志汉
关键词:低血糖症顶叶大脑皮质磁共振波谱学疾病模型
基于双能量CT参数结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参数结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在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数据。病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19例)和验证集(51例),并根据颈动脉供血区是否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或急性缺血性卒中,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收集其一般资料和CT血管造影(CTA)图像特征。同时,测量并计算斑块在不同能量下的CT值、碘浓度(IC)、脂肪分数、有效原子序数(Zeff)以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和标准化碘浓度(NIC)。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进而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价值。结果:训练集中临床和CTA特征(高密度脂蛋白、高脂血症、斑块溃疡、钙化评分和狭窄程度)以及双能量CT参数(NIC、脂肪分数、Zeff、CT40 keV、CT50 keV、CT60 keV和λHu)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溃疡、狭窄程度、高脂血症、NIC、Zeff和λHu是出现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2和0.870,显著优于单一指标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均P<0.05)。校正曲线表明样本的实际值及预测概率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结论:双能量CT多个参数均有助于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结合临床和CTA图像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
朱昊林桂涵陈炜越陈敏江纪建松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对经血管内治疗的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评分与参数对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经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2023年11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EVT治疗的80例BAO患者。所有患者在症状出现后的24 h内接受EVT,完成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CTA)及CT平扫,收集患者临床、影像学及随访资料。术后90 d mRS评分≤3视为预后良好,其中预后不良组49例,预后良好组31例。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P<0.1)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ROC曲线及AUC评价各影响因素的预测效能,同时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及截断值。结果:相较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拥有更高的基线NIHSS评分与更差的影像学评分,更容易发生小脑前下与后下动脉区、脑桥及中脑的梗塞,更易发生单侧或双侧椎动脉闭塞、昏迷、小脑扁桃体疝及术后3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同时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为常见(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ASPECTS评分(CBV、CBF)、CAPS评分、灌注缺损体积(Tmax>6 s、Tmax>10 s、rCBF<30%)与经EVT的BAO患者临床预后独立相关(P<0.05)。CAPS评分、CBV pc-ASPECTS、CBF pc-ASPECTS、V_(Tmax>6 s)、V_(Tmax>10 s)和V_(rCBF<30%)在ROC曲线分析中拥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值分别为0.864、0.838、0.772、0.810、0.868、0.808。结论:定量灌注参数V_(Tmax>10 s)、V_(Tmax>6 s)和V_(rCBF<30%)及CT灌注成像评分CBF pc-ASPECTS、CBV pc-ASPECTS、CAPS能够有效预测经EVT的BAO患者90 d临床预后。
陈舜杨陈炜越林桂涵卢陈英夏水伟徐民陈敏江陈春妙纪建松
关键词: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灌注成像卒中
血管影像的研究现状、挑战与展望被引量:1
2023年
血管疾病是人类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医学影像学为血管疾病的诊疗、机制研究提供了必要手段。影像技术、分子成像、影像组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对血管疾病的深入认识与临床管理。拟围绕血管影像的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展望进行论述,并以本期血管影像学专栏的6篇论文作为具体范例进行分析。
陈炜越卢陈英夏水伟蒋小乐孔春丽陈为谦陈敏江陈敏江
关键词:血管影像血流动力学人工智能
双能量CT检查多参数成像预测胰腺导管腺癌病理学分级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双能量CT检查多参数成像预测胰腺导管腺癌病理学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147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2例,女45例;年龄为(59±10)岁。患者均行术前双能量CT检查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147例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按7∶3分为训练集103例和测试集44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预测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影响训练集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病理学分级的因素分析。(2)胰腺导管腺癌病理学分级联合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的效能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使用Delong检验分析模型效能。Hosmer-Lemeshow检验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别用于评价列线图的一致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影响训练集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病理学分级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囊变坏死、血管侵犯、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Zeff)、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λHU)均是训练集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病理学分级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4.326、3.887、4.155、5.389、3.164,95%可信区间(CI)为1.167~16.033、1.111~13.592、1.707~10.113、1.284~22.613、1.247~8.028,P<0.05)。(2)胰腺导管腺癌病理学分级联合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肿瘤囊变坏死、血管侵犯、静脉期NIC、静脉期Zeff和静脉期λHU构建临床-影像学联合预测模型列线图。训练集中联合预测模型AUC为0.938(95%CI为0.896~0.981)、准确度为87.38%、灵敏度为89.74%、
林桂涵陈炜越许彩如应海峰曹婧婧毛卫波陈敏江夏水伟卢陈英纪建松
关键词:胰腺肿瘤病理学分级
^(125)I放射性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与单纯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
2024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联合组[^(125)I(iodine)粒子条+胆道支架]及常规组(单纯胆道支架组)治疗恶性胆道梗阻(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MBO)的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期间因MBO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且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序贯行胆道支架植入的128例(联合组70例、常规组58例)MBO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PTCD术中获取胆汁,术后监测相关指标及不良事件情况,分析2组的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术后总胆红素下降速率、支架通畅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2组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8.6%;P>0.05);WBC(blood cell count)计数>10×10^(9)/L者较WBC计数≤10×10^(9)/L者,PTCD术中胆汁阳性率相对更高(48%∶26.2%;P<0.05);本研究共39例患者胆汁培养阳性,病原体构成比居前3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3例(32%)、大肠杆菌9例(22%)、铜绿假单胞菌7例(18%)。联合组术后总胆红素下降速率相对更快(7.1 d∶11.2 d;P<0.05);联合组及常规组的胆道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分别为5.9个月(95%CI:5~7个月)、2.6个月(95%CI: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组未增加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且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安全性高;PTCD术前WBC计数>10×109/L者胆汁阳性率更高,该类患者建议及早使用抗生素;胆道常见病原体前3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陈丽陈敏江陈敏江谢艳茹任建敏纪建松
关键词:胆道感染胆道梗阻胆道支架
索拉非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TACE抵抗的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抵抗的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确诊为TACE抵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资料,共54例,年龄28~82(56.1±11.8)岁,其中BCLC B期24例,C期30例;Child-Pugh A级34例,B级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接受单一索拉非尼治疗(n=33),联合组接受索拉非尼联合ICIs治疗(n=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肿瘤反应性、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2例CR、11例PR、4例SD和4例PD)的肿瘤反应性明显优于对照组(2例CR、8例PR、10例SD、13例PD)(P=0.041)。联合组的中位PFS明显长于对照组(13.5个月vs 6.8个月,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 B级(HR 2.202,95%CI 1.059~4.581,P=0.035)、BCLC C期(HR 4.077,95%CI 1.902~8.742,P<0.001)、AFP≥400 ng/mL(HR 5.728,95%CI 2.227~14.729,P<0.001)是TACE抵抗肝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索拉非尼联合ICIs(HR 0.180,95%CI 0.082~0.392,P<0.001)是肝癌患者的保护因素。联合组并发皮炎、腹泻的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ICIs治疗提高TACE抵抗中晚期肝癌的肿瘤反应性,延长患者PFS,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吴徐璐陈炜越郑丽云方世记吴发宗赵中伟涂建飞陈敏江纪建松
关键词:中晚期肝癌索拉非尼
不同时间间隔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间隔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的83例经临床或病理诊断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例,女9例,年龄37~82岁,平均(57.2±9.0)岁。根据TACE和RFA治疗的间隔时间,采用递归分割法将纳入患者分为三组:超短时间隔组(0~5 d,n=14)、短时间隔组(6~22 d,n=35)和长时间隔组(>22 d,n=34)。比较三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g-free survival,PFS)及并发症。结果超短时间隔组、短时间隔组和长时间隔组的中位OS分别为31(95%CI 5.4~56.6)个月、28(95%CI 7.2~48.7)个月和23(95%CI 16.4~29.9)个月,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15)。三组患者的PFS分别为21(95%CI 6.7~35.2)个月、13(95%CI 6.0~19.9)和10(95%CI 7.2~12.8)个月,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短时间隔组(P=0.049)和长时间隔组(P=0.018)的PFS均比超短时间隔组短;长时间隔组PFS短于短时间隔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三组TACE术后发热、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RFA术后出现血肿形成、皮肤感染,予以对症治疗后缓解,均未见手术相关死亡并发症。结论TACE后5天内行RFA治疗安全可行,比5天后行RFA更有助于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肿瘤无进展时间。
陈丽郑丽云方世记陈敏江应希慧吴发宗赵中伟涂建飞纪建松
关键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术联合疗法肝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