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德斌

作品数:25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5篇骨折
  • 7篇股骨
  • 7篇关节
  • 6篇手术
  • 5篇入路
  • 5篇股骨粗隆
  • 5篇股骨粗隆间
  • 5篇股骨粗隆间骨...
  • 5篇粗隆
  • 5篇粗隆间
  • 5篇粗隆间骨折
  • 4篇老年
  • 3篇手术治疗
  • 3篇脊柱
  • 3篇骨科
  • 2篇远端
  • 2篇入路手术
  • 2篇术后
  • 2篇髓内
  • 2篇髓内钉

机构

  • 23篇贵阳市第四人...

作者

  • 23篇陈德斌
  • 11篇陈洪强
  • 10篇赵滨
  • 8篇刘炯
  • 8篇田智勇
  • 5篇杨砥
  • 3篇戴科晶
  • 3篇龙浩
  • 3篇肖杰
  • 3篇吴德伟
  • 2篇陈涛
  • 1篇杨晓秋
  • 1篇葛兵

传媒

  • 3篇贵州医药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科技期刊...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第25届全国...
  • 1篇第十届西部骨...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与临床疗效研究
2017年
总结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接受PFNA——防旋股骨髓内钉治疗的实验组(60例)、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对照组(50例)。对比两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情况。结果: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整体疗效更为显著,应作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首选。
陈德斌
关键词:PFNA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
应用间隙平衡技术可减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截骨量及维持下肢力线与屈伸间隙平衡被引量:8
2021年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病的有效方法,恢复精确力线与良好的屈伸间隙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的关键。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为两种经典截骨方式,选择何种方式目前仍有争议。目的:通过比较应用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76例,年龄53-72岁,根据术中截骨方式分为间隙平衡组61例、测量截骨组57例。术后随访12个月,拍摄X射线片测量冠状面髋-膝-踝角、下线力线角与股骨屈曲角,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分别评估疼痛程度与膝关节功能。研究获得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间隙平衡组发生局部感染3例,测量截骨组发生局部感染4例、排斥反应1例、免疫反应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92%,10.53%,P>0.05);(2)术后随访12个月时,间隙平衡组屈膝90°应力位内侧、外侧的胫股关节角均低于截骨测量组(P<0.001),冠状面髋-膝-踝角、下线力线角小于测量截骨组(P<0.001),关节最大屈曲角大于测量截骨组(P<0.001);(3)术后随访12个月时,间隙平衡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测量截骨组(P<0.001),KSS评分高于测量截骨组(P<0.01);(4)结果表明,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间隙平衡技术有助于维持良好的下肢力线与屈伸间隙平衡、缓解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
陈洪强周华陈德斌吴西智吴德伟赵滨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下肢力线关节功能
一种骨科关节定位螺钉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骨科关节定位螺钉,包括钉头、限位环和钉杆,所述钉杆的下端开设有穿入头,所述钉杆的下端开设有螺纹,且螺纹连接穿入头,所述钉杆的上端固定在钉头的下端面中间处,所述钉头的上端面中间处开设有十字口,所述钉头的...
陈德斌杨砥周军
文献传递
后上方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后上方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将30例行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采用新技术行股骨头置换术)和B组(采用传统经典后外侧入路方式)各15例,比较两组术中的出血量、输血量、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活动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随访时间。结果在出血量,输血量,活动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上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随访时间无差异(P>0.05)。结论粗隆间骨折大多数采用内固定治疗,然而,对于高龄合并严重骨质疏松以及骨折粉碎的患者,内固定发生松动、失效等的并发症较高。对于这类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选择,但手术方式多样,粗隆间骨折属于髋关节囊外骨折,股骨近端结构破坏,不能像股骨颈骨折那样选择普通假体[1]。常规后外侧入路损伤髋关节后方肌肉等结构较多,出血也较多。我科运用一种微创后上入路方法,开辟一种新的手术通道,该通道经髋关节腔抵达股骨近端骨折处,完全避免损伤髋后方肌肉及关节囊结构,减少出血并加速术后早期活动;经随访获得良好结果。
叶赟赵滨陈德斌乔俊钊周翔
关键词:股骨头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不同手术体位的效果比较研究
2018年
研究并分析不同手术体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收集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118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9例),均行PFNA治疗,对照组术中取平卧位,观察组取侧卧位,将两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更优,P均<0.05。结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PFNA治疗过程中,侧卧位能够降低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陈德斌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手术体位
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手术器械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采用自主研发的肢体骨折复位器(已获专利)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集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贵阳骨科医院创伤与关节科应用自主研发的肢体骨折复位器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例,男性6例,女性2...
范士洁赵滨焉承元陈洪强陈德斌龙林子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治疗
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中应用芯钻髓内钉系统辅助置入远端锁钉的体会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探讨芯钻髓内钉系统在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中辅助置入远端锁钉的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利用骨科下肢牵引床,平卧位,使用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按照置入远端锁钉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芯钻髓内钉系统组20例,体外瞄准架髓内钉系统组20例。比较两组在置入远端锁钉时的首次成功率、透视次数及用时。结果芯钻髓内钉系统组置入远端锁钉首次锁定成功率高(95.0%vs.60.0%),透视次数少[(5.9±7.8)次vs.(22.5±4.7)次],操作时间短[(10.6±5.8)min vs.(17.3±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芯钻髓内钉系统组软钻钻头断裂1例,经开槽后取出。两组中均未出现伤口感染病例,无内固定物断裂病例,所有病例骨折愈合趋势良好,患侧髋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芯钻髓内钉系统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远端锁定准确率高,术中透视次数少,操作时间短,创伤小,临床效果好;但建议选择稍长的髓内钉,需严格按照操作手册仔细操作。
陈涛田智勇陈洪强戴科晶陈德斌叶赟吴西智蔡荣吴德伟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股骨干骨折
一种骨科关节专用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骨科关节专用定位装置,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由固定板和角度调节杆组成,所述固定板由上模板和下模板组成,所述上模板设置有螺孔,在螺孔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螺帽,在螺孔中间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下表面设置有...
周军陈德斌杨砥
文献传递
脊柱-骨盆内固定在腰骶部损伤中的应用
陈洪强龙浩赵滨肖杰刘炯田智勇陈德斌
髌骨骨折术后早期及延迟康复治疗介入的效果对比分析
2017年
研究并分析对髌骨骨折手术患者使用早期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髌骨骨折手术患者共134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7例),对照组接受延迟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早期介入治疗,将两组膝关节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膝关节评分更优;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髌骨骨折手术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早期介入治疗能够使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且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应用。
陈德斌
关键词:髌骨骨折手术治疗早期介入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