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超
- 作品数:48 被引量:227H指数:11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浙江沿海县域经济增长分异的空间统计
- 2016年
- 应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判1981~2013年浙江省沿海区域经济增长分异的时空格局,发现:(1)浙江沿海县际差异最大,市际和带际差异较小;(2)浙江沿海县域经济增长分异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马太效应初现;(3)杭嘉湖绍地区、甬舟地区的县(市/区)多是浙江沿海经济增长的热点区,而温台地区的县(市/区)则多为浙江沿海经济增长的冷点区。总体而言,30多年来浙江沿海县域经济增长总体趋势仍未突破以杭州、宁波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主导的增长轨迹。
- 陈鹏马仁锋杨晓平李加林刘永超甘付兵钱茹茹
- 关键词:县域经济ESDA
- 中国治水技术的演变及其对当代“三水统筹”治理的启示
- 2025年
- 中国治水历史不仅是一部防洪抗灾的历史,也是一部水资源开发与管理不断演进的历史。在梳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治水思想与技术演化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治水思想对当代“三水统筹”治理的启示。指出在当代“三水统筹”治理中,“顺应自然”的理念强调生态优先,通过洪水生态调度恢复自然水循环;“以民为本”的治水观念要求优先保障民生需求,提升社会韧性和公众参与度;系统化治理思想则在当代通过多部门协作,实现防洪、抗旱和水资源配置的平衡;同时,现代技术与制度结合确保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 李加林田鹏应超刘永超
- 关键词:治水理念演变脉络水资源管理
-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复合系统内涵解析及韧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2025年
-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三水统筹”)治理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可持续治水战略的必然路径。韧性视角下的“三水统筹”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契合,并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三水统筹”概念内涵的系统解析及韧性评估指标的科学构建缺乏深入分析。为此,系统阐释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以下简称“三水”)复合系统的概念框架及其多维属性(涵盖资源、环境、生态、管理等维度),界定了“三水”复合系统韧性的科学内涵;并将该韧性表征为在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系统通过水资源可持续配置、水环境良性循环与水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的耦合机制所展现出的抗干扰能力、自适应调节能力、稳态恢复能力以及系统转型能力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基于复合系统动态耦合理论,构建了包含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及管理为准则层的“三水”复合系统韧性评估指标体系,旨在为韧性能力的定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
- 刘永超杜政轩施琪应超李加林
- 关键词:指标体系
- 湖泊沉积物中洪水事件判识及洪水序列重建的评述与展望被引量:1
- 2015年
- 基于国内外利用湖泊沉积物研究洪水事件、重建洪水序列的研究成果,综合整理了湖泊沉积物中判识洪水事件的常用沉积物指标,评述了这些指标在洪水层中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利用湖泊沉积物研究洪水事件进而重建洪水序列存在的影响因素以及研究要点,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史小丽刘永超
-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洪水事件
- 30年来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以象山港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8大类,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综合指数4种指标模型,分析了象山港海岸带1985-2015年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结构、程度以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85-2015年象山港海岸带养殖用地及盐田扩张速度最快,动态度最高可达11.97%,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次之,但面积增幅最为显著,滩涂缩减速度最大,耕地面积明显减少;(2)30年间土地类型主要转变方向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其次为林地转变为耕地;(3)信息熵逐时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不断加强,区域发展在逐渐走向成熟;(4)各时期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变化率均大于零,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强。
- 冯佰香李加林龚虹波刘永超叶梦姚姜忆湄史作琦何改丽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基于GIS-Logistic耦合模型的杭州湾南岸景观演变驱动力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海岸带地区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研究是区域内在演化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合理利用景观,控制人工景观规模,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杭州湾南岸的沿海乡镇区域为研究对象,在利用GIS及相关的数理统计软件分析杭州湾滨海平原区2000~2010年来景观演化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GIS-Logistic的耦合模型从空间角度深入分析了杭州湾沿海乡镇重要景观演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近10 a来,耕地、海域等自然景观类型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建设用地、养殖用地等景观类型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在以乡镇为单位的中小尺度研究中,纯自然驱动因素(如气候、降水等)较人文驱动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县道等区位因素对于景观类型演变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表征经济发展的人口、工业水平、工业产值等对于杭州湾南岸岸段各景观类型的演化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 徐谅慧杨磊李加林刘永超孙伟伟
- 关键词:海洋环境科学驱动力
- 1990-2010年浙江省围填海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通过借鉴景观生态学相关指标,对1990-2010年浙江省的围填海空间格局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1)20年间,浙江省围填海总面积达108 760 ha,以宁波市最大,嘉兴市最小;(2)各类用地的斑块面积、个数、密度以及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差异明显,且地域之间差异显著;(3)不同地类用途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台州市和宁波市指数较高,嘉兴市和绍兴市较低;(4)受相关地形条件、发展需要、人类活动等影响,浙江省围填海类型的聚集度较高;(5)由于围填海的面积、岸线的长度、用地类型等存在差异,沿海6个地级市的围填海平均强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
- 徐谅慧杨磊李加林袁麒翔卢雪珠刘永超任丽燕孙伟伟
- 关键词:围填海景观指数生态学
- 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框架构建初探被引量:11
- 2016年
-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表利用改造的加剧,使得人工地貌研究逐渐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加强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亟需提上议事日程。在分析人工地貌学学科框架构建基点基础上,就人工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手段、内涵(学科属性)及外延(分支学科、学科关联)等方面探讨了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框架构建问题,并指出人工地貌学是传统地貌学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应用性地貌学科,如何从理论、技术及应用等层面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构建及探讨发展趋势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李加林刘永超
- 关键词:地球表层系统
- 人工岸线建设对浙江大陆海岸线格局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海岸人工地貌建设是沿海国家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的重要方式,海岸人工岸线的形成改变了自然岸线的格局,并影响着岸线的自然演替规律。基于1990,2000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提取不同时相的浙江省大陆海岸线信息,对浙江大陆海岸线类型构成及人工岸线建设对岸线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受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近20a来浙江大陆海岸格局以人工岸线不断增长为特征;(2)不同岸段的人工岸线增长速度有明显差异,以杭州湾、三门湾及台州湾沿岸岸线变化最为显著;(3)20a间,浙江大陆岸线整体向海推进趋势明显,仅少数岸线发生了海岸蚀退;(4)人工岸线的建设通过对自然岸线的截弯取直,缩短了自然岸线的长度,降低了自然岸线的曲折度,却使浙江省大陆海岸线的多样性指数不断增加。
- 叶梦姚李加林史小丽刘永超姜忆湄史作琦
- 关键词:海岸线变迁海岸地貌
- 一种海岸带潮汐影响下遥感植被指数时间序列的修复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岸带潮汐影响下遥感植被指数时间序列的修复方法,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获取、潮汐影响的样本像元采集、时间序列噪声点识别、噪声点数值修复模型构建和植被指数时间序列修复评估,...
- 孙超李加林赵赛帅刘永学金松刘瑞清曹罗丹刘永超冯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