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磊
- 作品数:25 被引量:104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分析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后循环缺血眩晕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将其进行奇偶排序,75例奇数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75例偶数患者作为对照组,仅接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以及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VA左、VA右、BA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眩晕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眩晕等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促进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 杨牧程相杰韩娟乔林赏袁磊朱星阳
- 关键词:舒血宁注射液
-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对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对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86例,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拉莫三嗪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总分较对照组高,且视空间及执行功能、命名、计算与定向、语言、延迟记忆及注意与集中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癫痫部分性发作次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给予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认知功能,减少发作频率,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袁磊刘洋王明赵晓玲鹿滨麒黄鹂丽陈建明陶录岭
- 关键词:拉莫三嗪丙戊酸钠难治性部分性癫痫
- 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导管抽吸对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远端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影响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在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患者中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导管抽吸对血管再通率及远端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43例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导管抽吸治疗,记录术后血管再通、远端栓塞事件发生、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评分、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评分。结果术后血管再通率为88.37%,远端栓塞事件发生率为6.98%;术后2周,与术前对比,NIHSS评分、IADL评分、PSM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患者中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导管抽吸治疗效果较好,可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远端栓塞事件发生率,利于患者转归。
- 袁磊刘洋王明赵晓玲鹿滨麒黄鹂丽陈建明陶录岭
- 关键词:血管再通率
- 一种神经内科用中医针灸理疗灯
- 本发明提供一种神经内科用中医针灸理疗灯,包括:回形架;两组第一滑轨,分别设置在回形架两侧的顶部;多组第一移动台,滑动架设在两组滑轨上;多组第一移动组件,分别架设在多组第一移动台上,并驱动第一移动台沿第一滑轨移动;多组第二...
- 袁磊刘洋王明张誓伟高方郑珂珂
- 文献传递
- IL-10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白介素-10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4例为观察组,选取非脑梗死患者126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史等),并对两组分别利用扩增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型。结果两组之间IL-10-1082A/G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显著差异(χ2=6.643,P=0.01)。观察组IL-10-1082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AA基因型的脑梗死风险比AG基因型高2倍。AA基因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颅内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73,95%CI:1.278~3.364)。观察组与对照组IL-10-819C/T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L-10-1082A/G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有关,A等位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 袁磊袁磊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IL-10启动子基因多态性遗传易感性
- 一种肩颈疼痛辅助治疗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肩颈疼痛辅助治疗装置,包括装置架体以及升降座椅,装置架体的背面对称设置有拉伸机构,拉伸机构包括拉伸挽臂,装置架体的外部开设有空槽,空槽的内部对称设置有按摩机构,按摩机构包括水平驱动轴,水平驱动轴的外部设置...
- 袁磊
- 对比支架取栓与直接吸引一次性通过技术对急性脑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 2020年
-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与直接吸引一次性通过技术(ADAPT)对急性脑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支架取栓技术,实验组采用ADAPT技术,对比两组血管再通率、脑出血率,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血管再通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出血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APT技术能够提高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 袁磊刘洋王明赵晓玲鹿滨麒黄鹂丽陈建明陶录岭
- 关键词:神经功能
- 脑梗死患者经机械取栓术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 2025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机械取栓术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危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57例经机械取栓术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建模集(180例)与验证集(77例)。随访1年后根据是否发生再闭塞,建模集患者分为再闭塞组(n=50)和无再闭塞组(n=130),经机械取栓术治疗后再闭塞发生率约为27.78%。分析建模集脑梗死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梗死患者经机械取栓术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发病时间至再通时间、有无合并糖尿病、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部位、发病时间至再通时间、合并糖尿病、D-二聚体水平、白细胞计数是影响脑梗死患者经机械取栓术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危险因素(均P<0.05)。在预测脑梗死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术后发生再闭塞的风险方面,Nomogram模型展现出良好的性能,其C指数达到0.991(95%CI:0.982~1.000)。校准曲线表明:该模型在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高。决策曲线显示:当风险阈值设定在>0.14时,该模型能够有效提供标准化的净收益;且经验证集检验后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预测精准度。结论梗死部位、发病时间至再通时间、合并糖尿病、D-二聚体水平、白细胞计数均会影响脑梗死患者经机械取栓术治疗后发生再闭塞,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 袁磊刘洋王明陶录岭
- 关键词:大脑梗死再闭塞
- 直接抽吸与支架取栓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 2024年
- 目的对比直接抽吸和支架取栓对于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行血管内取栓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性AIS患者59例,根据取栓方式的不同分为抽吸取栓组(25例)和支架取栓组(34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术后血管再通率、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术前NHISS评分、术前术后即刻NHISS评分差值(△1 NHISS评分)、术前术后24 h NHISS评分差值(△2 NHISS评分)、血栓逃逸率、实施补救率、术后7 d颅内出血率、术后7 d病死率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结果抽吸取栓组患者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显著短于支架取栓组(t=5.923,P<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1 NHISS评分、△2 NHISS评分、血栓逃逸率、实施补救率、术后7 d颅内出血率、术后7 d病死率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直接抽吸与支架取栓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性AIS均效果良好,两种术式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及预后相似,但抽吸取栓手术方式的血管再通耗时更短。
- 袁磊赵晓玲张举孔王明刘洋
- 关键词:机械溶栓疗效比较研究
- 血清microRNA-24表达与急性脑梗死相关临床因素的探讨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microRNA-24(miR-24)表达与急性脑梗死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进行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iR-24表达水平,分析miR-24表达与急性脑梗死相关临床因素(颅内动脉狭窄、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iR-24表达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4低表达与颅内动脉狭窄、入院后血压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高空腹血糖(FGB)水平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24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低表达,与颅内动脉狭窄、入院后血压降低、Hhcy、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 袁磊刘洋王明赵晓玲鹿滨麒黄鹂丽陈建明陶录岭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