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联合颈椎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联合颈椎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8例、对照组42例。试验组采用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联合颈椎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部放松手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颈肩部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并采用田中靖久等制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患者颈肩部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031.863,P=0.000),即存在时间效应,VAS评分逐渐降低。2组患者颈肩部疼痛VAS评分总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14,P=0.000),即存在分组效应。治疗前,2组患者颈肩部疼痛VA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56±0.839)分,(7.345±0.873)分,t=1.095,P=0.298];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试验组颈肩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260±0.928)分,(5.012±0.815)分,t=16.434,P=0.000;(1.927±0.744)分,(3.012±0.676)分;t=51.852,P=0.000)。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9.226,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患者临床疗效综合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412,P=0.000),即存在时间效应,临床疗效综合评分逐渐增高。2组患者临床疗效综合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05,P=0.000),即存在分组效应。治疗前,2组患者临床疗效综合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00±2.116)分,(10.210±2.055)分,t=0.062,P=0.803];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试验组临床疗效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3.980±1.422)分,(13.020±1.538)分,t=9.373,P=0.003;(17.710±0.874)分,(15.310±1.554)分,t=84.088,P=0.000];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5.064,P=0.000)。结论: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联
- 吴忌李越楚福明黄莉唐小松王艳杰王雯苏洪
- 关键词:颈椎病推罐肌肉骨骼手法
- 患侧下肢牵引配合腰椎斜扳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患侧下肢牵引配合腰椎斜扳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收治2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1例、女17例;年龄21-66岁,中位数45.5岁;L3-4突出2例、L4-5突出18例、L5S1突出8例;向左侧突出18例、向右侧突出10例;15例患者突出物位于椎间孔外,其余13例突出物在椎间孔内外并存。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行腰椎X线及CT检查,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采用患侧下肢牵引配合腰椎斜扳法治疗。牵引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腰椎斜扳法2天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评定,治愈13例、好转11例、未愈4例。突出物位于椎间孔外的15例患者,治愈9例、好转5例、未愈1例;突出物在椎间孔内外并存的13例患者,治愈4例、好转6例、未愈3例。疗效评定为未愈的4例患者最终行手术治疗,其余24例患者在6-12个月的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或症状加重。结论:患侧下肢牵引配合腰椎斜扳法可有效缓解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苏洪张雪林
- 关键词:腰椎牵引术
- 椎间孔镜直视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对比药物保守治疗与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08-2016-08收治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97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保守组54例,均口服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射频组43例,予以经皮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 (1)射频组患者在治疗后1、3、12个月,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均为P<0.05);保守组治疗后1个月时,其两项指标亦有显著改善(P<0.05),但其后,至3个月时疗效显著下降,12个月时进一步下降。治疗后1、3、12个月,射频组的两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保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1年时,射频组优良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口服非甾体类药物而言,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改善效果更佳,且疗效更加稳定。
- 楚福明李越黄莉吴忌唐小松黄子洋王雯苏洪肖清清
-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
- 椎间孔镜对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经过保守治疗后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我科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间盘突出患者56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实验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进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2组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实验组患者手术创口大小、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比对照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组均无硬脊膜破裂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与传统开放治疗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疗效,同时具有创伤小及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楚福明石华刚黄莉吴忌李越唐小松王艳杰王雯苏洪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
- 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术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介绍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治疗伴椎间孔骨性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技术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5月~2020年1月对38例伴椎间孔骨性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术。术前确定病变节段与程度,克氏针锚定后置入软组织扩张器,显露“V”点后,沿上下椎弓根内缘向外切除侧块关节至椎弓根外缘,清理神经根周围粘连组织,必要时在工作导管保护下以磨钻磨除增生钩椎关节,对神经根进行360°减压。[结果]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7 min,术中未出现神经、硬膜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颈肩和上肢疼痛症状均显著缓解。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目标减压区域均实现彻底减压,术后CT测量侧块关节切除率均<50%,无节段失稳表现。[结论]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术,减压区域沿上下位椎弓根从椎间孔的内口到外口,可在内镜直视下明确减压边界,减压准确快速,可安全有效治疗伴椎间孔骨性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 肖清清李越吴忌楚福明王艳杰唐小松王雯苏洪
-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后路椎弓根
- 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术术后烦躁的回顾性研究
- 目的 回顾性研究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术术后并发症之一术后烦躁的发生率、特点并探讨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4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手术由同一名经验丰富...
- 吴忌李越王雯楚福明唐小松王艳杰黄子洋苏洪肖清清
- 关键词:并发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日间手术卫生经济学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日间手术节约卫生资源的效果。方法选择行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手术类别不同分为日间手术组84例与非日间手术组84例,比较两组的住院总费用、药费、治疗费、手术等待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并评价两组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日间手术组住院总费用、药费、治疗费明显低于非日间手术组(P <0.05);非日间手术组的平均手术等待时间为(4.34±2.46)d,平均住院时间为(9.20±4.07)d,而日间手术组手术等候时间为0 d,手术住院时间为1 d,明显低于非日间组(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非日间手术模式相比,日间手术模式可提高床位周转率,降低住院费,在节约卫生资源方面具有优越性。
- 李越吴忌楚福明唐小松苏洪肖清清邓尚陈杰
- 关键词:日间手术卫生经济学腰椎间盘突出症
- 郑氏经穴推拿联合肌内效贴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郑氏经穴推拿联合肌内效贴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及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48例Haglund综合征病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45岁,平均27.5岁;单足29例,双足19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郑氏经穴推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贴扎,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测两组患者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最大步行距离、地面步行、反常步态、前足活动(屈曲加伸展)、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及踝-后足稳定性等指标,参照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所有病例均随访2~6个月,观察组3例、对照组4例因参加高强度运动诱发症状复发,再经研究组方法配合物理疗法治疗后症状好转,其余病例均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郑氏经穴手法推拿联合肌贴治疗Haglund综合征,可明显缓解局部症状,改善患足功能,避免了患者早期接受手术治疗,且操作简单、安全适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或在篮球、排球、足球等高发运动项中预防性应用。
- 苏洪李越张雪林唐小松王雯黄子洋肖清清但晶
- 关键词:临床疗效
- 微波+牵引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评价牵引加微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0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患者75例,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组37例,在牵引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微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组38例,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整体效果、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普通组临床治疗显效的有9例,有效的有24例,无效的4例,总体有效率为89.18%,治疗组显效的有13例,有效的为24,无效的有1例,总体有效率为97.36%,普通组与治疗组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率为16.21%,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率为7.89%,治疗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普通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加微波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单纯牵引见效快,疗效佳,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楚福明黄莉吴忌李越王雯苏洪唐小松王艳杰
- 关键词:微波腰椎间盘突出症
- 针刺配合郑氏舒活酊涂擦治疗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感觉异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郑氏舒活酊涂擦治疗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感觉异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PELD治疗后出现感觉异常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1例。基础治疗组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每次250 mL,每天1次,连用3 d)、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次10 mg,每天1次,连用3 d),口服甲钴胺片(每次0.5 mg,每天3次,连用30 d),同时进行仰卧位抬腿及踝泵等功能锻炼。联合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和郑氏舒活酊涂擦治疗,针刺治疗每次20 min、郑氏舒活酊涂擦治疗每次15 min,2种治疗方法均每天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根据患者治疗期间的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开始后2周及治疗开始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下肢疼痛和麻木程度,采用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问卷表评定感觉异常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治疗开始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总体疗效,观察记录治疗期间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疼痛VAS评分。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 F=6.748,P =0.002);2组疼痛VA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 F=6.830,P =0.013);治疗前后不同时点之间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 F=596.189,P =0.000);2组疼痛VAS评分随时间变化均呈降低趋势,但2组的降低趋势不完全一致[(5.762±0.816)分,(2.905±0.436)分,(1.571±0.598)分, F=339.958,P =0.000;(5.952±1.011)分,(3.881±0.757)分,(1.786± 0.624)分, F=269.273,P =0.000];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3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672
- 吴忌李越楚福明王雯苏洪王艳杰唐小松黄子洋肖清清邓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