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参数在肺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和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血常规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肺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64例肺癌手术患者、109例健康体检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信息,通过血常规计数仪检测RBC、WBC、Hb、PLR和NLR五项血常规参数。结果:肺癌患者的PLR、WBC、NLR三项参数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男性肺癌患者RBC、Hb、WBC、NLR四项参数结果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肺鳞癌组的PLR比值显著高于腺癌组,临床Ⅲ/Ⅳ期的PLR和NLR参数高于Ⅰ/Ⅱ期(P<0.05);TNM分期中T3和T4期的PLR、WBC和NLR结果均显著高于早期T1和T2期,而T4期的RBC和Hb含量小于T1和T2期(P<0.05);肺癌患者术后WBC、PLR和NLR各参数结果均显著高于手术前,而RBC和Hb水平明显小于术前(P<0.05)。结论:血常规参数RBC、Hb、WBC、PLR和NLR在肺癌中异常表达,与临床和病理分期具有一定相关性。且手术前后参数的变化对预防术后发生贫血、血栓和感染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精准治疗和病情监测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薛辉 吴凡 谢磊 周凌 许英关键词:血常规参数 肺癌 手术 贫血 雷替曲塞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晚期大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评估雷替曲塞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在晚期大肠癌肝转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晚期大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6)。观察组予以雷替曲塞3 mg·m-2介入下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治疗,对照组静脉输注同等剂量雷替曲塞进行化疗;2组均每4周治疗1次。比较2组近、远期疗效,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治疗2个月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水平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0%和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和22%(P <0.05)。观察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及1、2年生存率分别为17.4个月、81%和54%,对照组分别为10.2个月、58%和31%,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恶心、腹泻、口腔黏膜炎等不良反应均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ALT、AST、总胆红素、CEA及CA19-9水平下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雷替曲塞联合TACE可有效控制晚期大肠癌肝转移的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生存率,且安全性高。 王威 王祥 谢磊 金红松关键词:雷替曲塞 大肠肿瘤 肝转移 疾病进展时间 中医辨证治疗对中晚期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影响 2024年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对中晚期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影响。结果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接诊的60例中晚期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首次排便、肠鸣音恢复、首次下床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促进中晚期大肠癌术后患者的恢复,获得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并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实际应用值得推广。 汪晶晶 谢磊 王祥关键词:中医辨证 中晚期大肠癌 有效率 加味麻杏石甘汤对急性放射性肺损伤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通过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对放射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 RNA、Smads表达的差异,探讨该方抗放射性肺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18只,加味麻杏石甘汤灌胃给药3d,末次给药后1-2h采血,制备含药血清。用3.64Gy/min,总剂量8Gy的X线照射小鼠AECⅡ细胞,建立放射性损伤的AECⅡ细胞模型。RT-PCR法检测AECⅡTGF-β1、Smads m 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AECⅡSmad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大鼠血清组比较,含药血清组在干预48h后,AECⅡ细胞TGF-β1 m RNA及Smad2 m RNA表达降低(P<0.05),Smad6、Smad7 m RNA表达增高;10%、15%含药血清组p-Smad2、p-Smad3蛋白表达下调(P<0.05),Smad6和Smad7蛋白的表达增高(P<0.05)。结论: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可能是加味麻杏石甘汤抑制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 林胜友 谢磊 钟亚珍关键词:麻杏石甘汤 放射性肺损伤 SMADS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补阳还五汤治疗药物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2025年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预测补阳还五汤治疗抗肿瘤药物化疗所致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TIPN)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相关靶点。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BATMAN-TCM筛选补阳还五汤中药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并从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查找化疗药物所致的周围神经损伤相关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 11.5分析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可视化拓扑结构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通过R软件用cluster Profiler包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和桃仁中含量较高的活性成分与其预测的相关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统计结合能。搜集临床TIPN患者共33例,给予补阳还五汤口服4周,搜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患者血清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补阳还五汤中7味中药共收集到活性成分187个,886个靶点基因,其治疗TIPN有45个潜在靶点,而关键靶点为IL-6、TNF和MMP9。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中药成分治疗TIPN涉及通路包括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发现: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和豆甾醇与IL-6、TNF和MMP9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结合能最低的为槲皮素与MMP9的复合物。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治疗后TIPN患者IL-6、TNF-α、MMP9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和豆甾醇可能通过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MAPKE信号通路等降低IL-6、TNF-α、MMP9水平,从而减轻TIPN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朱红青 尤轶 谢磊 汪晶晶 万小华 李必波关键词:补阳还五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