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杰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胆碱
  • 1篇短暂性
  • 1篇运动神经
  • 1篇运动神经元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元
  • 1篇缺血
  • 1篇综合征
  • 1篇卒中
  • 1篇卒中患者
  • 1篇吡拉西坦
  • 1篇脑电
  • 1篇脑缺血
  • 1篇脑缺血发作
  • 1篇脑卒中
  • 1篇脑卒中患者
  • 1篇内囊

机构

  • 3篇内蒙古医科大...
  • 2篇包头医学院第...

作者

  • 3篇李晓杰
  • 2篇曹胜军
  • 2篇袁利和
  • 2篇李新辉
  • 1篇黄维星
  • 1篇杨月明
  • 1篇王世霞
  • 1篇佟丹
  • 1篇王东

传媒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内囊预警综合征患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符合CWS临床表现起病形式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根据颅脑弥散加权成像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通过比较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确定CWS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64.1%),女性14例(35.9%),年龄(58.9±10.3)岁;脑梗死组21例,非脑梗死组18例。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年龄较大[(62.5±9.3)岁对(54.8±10.2)岁;t=2.470,P=0.018],既往卒中或TIA史构成比较高(33.3%对5.6%;P=0.049),空腹血糖水平较高[(8.2±3.2)mmol/L对(6.0±1.3)mmol/L;t=2.748,P=0.009],ABCD。评分较高[(5.2±1.1)分对(3.5±1.1)分;t=4.734,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CD。评分是CWS患者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4.529,95%可信区间1.233~16.627;P=0.023)。结论ABCD。评分较高是CWS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CWS患者脑梗死风险的评价工具。
卑红喆佟丹王东王世霞杨月明黄维星李晓杰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梗死内囊综合征磁共振成像
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对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研究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对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采用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 CA)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量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15例,显效30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ADL和Mo CA评分明显升高,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ADL、Mo CA和NHI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细胞凋亡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发生干呕1例(1.33%),恶心2例(2.67%),头痛1例(1.33%),头晕1例(1.33%);观察组发生干呕1例(1.33%),恶心1例(1.33%),头痛1例(1.33%),出血1例(1.33%);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诱导因子Caspase-3和HIF-1α的表达水平相关。
李晓杰李新辉袁利和王瑾林立荣曹胜军
关键词:吡拉西坦胞磷胆碱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神经电生理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病房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6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神经电生理刺激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14 d,记录脊髓运动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4 d,患者的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均得到了改善,研究组的一般情况的改善情况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绪方面。两组治疗14 d后的脊髓运动神经评分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脑电诱发电位波幅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潜伏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8%,对照组为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2019年8月),研究组的预后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生理刺激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恢复脊髓运动神经元功能,改善脑电活动功能,提高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和焦虑情绪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恢复。
李晓杰李新辉袁利和王瑾林立荣曹胜军
关键词:脑卒中脊髓运动神经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