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慧

作品数:10 被引量:109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足
  • 4篇手足口
  • 4篇手足口病
  • 3篇单核
  • 3篇单核细胞
  • 3篇单核细胞增多
  • 3篇单核细胞增多...
  • 3篇增多症
  • 3篇重症手足口病
  • 3篇细胞
  • 3篇细胞增多
  • 3篇护理
  • 3篇患儿
  • 3篇核细胞
  • 3篇儿童
  • 3篇传染
  • 3篇传染性
  • 3篇传染性单核细...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机构

  • 10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孟慧
  • 4篇鲍莹
  • 2篇单鸣凤
  • 2篇张蕾
  • 1篇戎惠
  • 1篇陈静
  • 1篇李芳

传媒

  • 2篇中华现代护理...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护理管理杂志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进食联合发热舒适化干预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进食联合发热舒适化干预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采用进食联合发热舒适化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饮食依从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0.02±3.16)d和(23.05±3.25)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费用分别为(4086.32±567.55)元和(5235.93±752.22)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费更少(P<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饮食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将进食联合发热舒适化干预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能有效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促进患儿饮食依从性提高,并发症低,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高。
王金妹孟慧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食饮食依从性
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炎病情控制、应激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探究在支气管炎患儿中实施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护理干预对病情控制、应激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支气管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例)和观察组(n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护理干预,均持续护理1个月。比较两组病情控制情况、应激反应、肺功能。结果 观察组发热、肺部啰音、喘憋、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护理前应激反应、肺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过氧化物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较对照组高,丙二醛(MDA)较对照组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吸峰值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支气管炎患儿应激反应,改善肺功能,增强病情控制相关。
孟慧鲍莹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炎护理干预病情控制应激反应肺功能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分析
2022年
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发生肝损害的有关影响因素以及其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134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其肝损害发生情况;收集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IM患儿发生肝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34例IM患儿中共有30例发生肝损害,发生率为22.39%(30/1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季节、脾脏肿大与IM患儿肝损害的发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肝脏肿大、IL-6水平、INF-γ水平、CD4+/CD8+比值与IM患儿肝损害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显示:年龄>6岁(β:2.821,Wald:29.456,95%CI:6.065-46.537)、有肝脏肿大(β2.708:,Wald:25.177,95%CI:5.208-43.201)、高水平IL-6(β:3.156,Wald:29.475,95%CI:7.246-59.628)、高水平INF-γ(β:3.897,Wald:32.575,95%CI:8.942-63.947)、较低的CD4+/CD8+比值(β:2.031,Wald:20.531,95%CI:3.621-30.241)为IM患儿肝损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IM患儿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且肝损害发生的影响因素较为多样,如年龄>6岁、有肝脏肿大、高水平IL-6、高水平INF-γ、较低的CD4+/CD8+比值等。因此,临床需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的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继而尽可能的减少肝损害的发生,保障患儿的身心安全。
刘宁宁孟慧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损害影响因素护理措施
预警护理在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探讨预警护理在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0例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症状及高热、血糖及白细胞监测等方面的预警护理,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总病程、发热持续时间、神经系统受累持续时间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缩短(P<0.01);观察组患儿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家长满意度提高(P<0.01或P<0.05)。结论预警护理策略可有效缩短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病程,改善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儿预后。
张蕾鲍莹孟慧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肠道病毒71型神经系统损害
儿童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列线图诊断模型构建与验证
2025年
目的构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EB病毒(EBV)感染列线图诊断模型。方法回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7月-2024年7月收治的427例MPP儿童的临床资料,分为建模组(n=299)和验证组(n=128),另根据建模组EBV感染情况分为MPP组(n=235)和MPP合并感染组(n=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PP儿童合并EB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MPP儿童合并EBV感染的列线图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DCA)曲线评估模型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MPP合并感染组白细胞计数(WBC)为(12.37±2.32)×10^(9)/L,高于MPP组(P<0.05),PLT和血红蛋白(Hb)分别为(197.95±32.85)×10^(9)/L和(102.58±13.74)g/L,低于MPP组(P<0.05),且MPP合并感染组发热时间≥10 d、呼吸困难以及胸腔积液的占比高于M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WBC(OR=1.514)、PLT(OR=0.970)、Hb(OR=0.959)、发热时间(OR=4.790)、呼吸困难(OR=3.777)及胸腔积液(OR=4.795)与MPP儿童EBV感染有关(P<0.05)。列线图显示,MPP患儿模型总得分为219分时,感染EBV概率达0.9。建模组和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2(95%CI:0.836~0.927)和0.943(95%CI:0.902~0.984),敏感度为76.56%和91.30%,特异度为82.55%和85.71%。H-L拟合度检验显示,建模组χ^(2)=4.124,P=0.846,验证组χ^(2)=4.203,P=0.838。DCA曲线显示模型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WBC、PLT、Hb水平、发热时间、呼吸困难和胸腔积液诊断MPP患儿合并EBV感染有一定价值,基于上述六个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诊断效能较佳。
刘琦孟慧单鸣凤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EB病毒感染
循证护理在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7
2018年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致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0例EV71感染所致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生命征及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结果干预72 h后,观察组患儿总病程、发热持续时间、神经系统受累持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心率、呼吸频率、DBP、WBC、血糖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重症脑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缩短EV71感染所致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病程,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张蕾鲍莹孟慧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神经系统损害循证护理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构建预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肺炎的列线图模型,为儿童IM患者的肺炎筛查提供工具,并评价此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72例IM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肺炎分为并发肺炎组与未并发肺炎组,比较并发肺炎组与未并发肺炎组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IM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根据所得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272例患儿并发肺炎40例,未发生肺炎232例,肺炎发生率为14.71%(40/272);与未并发肺炎组相比,并发肺炎组患儿热程、住院时间增长,脾大小增大,PCT、CRP水平升高(均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例下降(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热程长、脾大小增大是儿童IM患者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儿童IM患者发生肺炎的保护因素。校准曲线显示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值显示χ^(2)=8.022,P=0.431,提示构建的预测儿童IM患者肺炎发生的列线图模型一致性较好。结论儿童IM患者热程长短、脾大小、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因素是并发肺炎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IM患儿并发肺炎的风险程度。
杨幸幸单鸣凤孟慧
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肺炎列线图
重症早期预警护理对手足口病患儿病情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4
2021年
目的探讨重症早期预警护理对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病情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西分院收治的HFMD患儿48例设为观察组,采取重症早期预警护理方法;同时将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入院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HFMD患儿48例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病例资料,比较其临床症状(发热、口腔溃烂、手足疱疹)缓解情况、病情转归、肌酸激酶等血液学检查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热程、口腔溃疡和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1周后白细胞、肌酸激酶、空腹血糖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重症HFM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重型和危重型患儿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颅内高压、呼吸衰竭以及胃肠衰竭等并发症共2例,对照组7例。结论重症早期预警护理有助于及早发现HFMD患儿病情恶化征象,有助于干预、阻断病情进展,帮助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总体预后。
陈静孟慧
关键词:手足口病并发症转归
中文版决策冲突量表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家长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翻译并修订决策冲突量表(DCS),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家长中对中文版DCS进行信、效度的初步评价。方法基于量表引进原则,翻译和回译DCS,并进行跨文化调适和修订形成中文版DCS。选取2017年1—6月在南京市某儿童医院接受重症手足口病治疗的患儿家长117名为调查对象,根据结果对中文版DCS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中文版DCS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5。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65,共包含16个条目,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3,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23~0.895;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62.849%。结论中文版DC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决策冲突情况的评估。
龚素绿孟慧
关键词:手足口病信度
加药用侧孔针引导在早产儿无导丝式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 介绍一种加药用侧孔针引导早产儿无导丝式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的方法.方法 选择2016年3—6月行PICC早产儿30例,将加药用侧孔针应用于早产儿无导丝PICC置管腔内心电图实时定位,置管后通过X线定位判断定位效果.结果 加药用侧孔针引导早产儿无导丝式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特异性为86.7%(26/30),置管后X线胸片定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3.3%(25/30).结论 加药用侧孔针引导实现了早产儿无导丝式PICC腔内心电图实时定位,通过ECGⅡ导联P波变化可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取材方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李芳鲍莹戎惠孟慧
关键词:早产PICC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