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辉 作品数:47 被引量:105 H指数:6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常州四药临床药学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生物学 更多>>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整合网络药理学的复方伤痛胶囊化学成分识别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系统研究复方伤痛胶囊的主要化学成分,并探讨其发挥药效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其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对复方伤痛胶囊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全面分析,色谱柱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2 mL/min。根据化合物的一级、二级质谱信息,并与对照品或参考文献进行比对,以实现对药物的化学信息进行快速、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药物的化学成分进行靶标分析、功能富集,初步筛选出药物的主要药效物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从复方伤痛胶囊中共鉴定出36个化学成分,靶标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该药主要从调节血管内皮、血管平滑肌、影响血小板功能、促进能量供应、减轻炎症反应以及缓解疼痛等过程,从而发挥其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治疗作用。结论本研究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高分辨质谱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的方法,为复方伤痛胶囊的有效成分识别、质量标志物筛选以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曹辉 王肖辉 李卓伦 李震 左莉华 金建文 武婧 康建 康建 孙志关键词:HRMS 异甘草素 移植肾动脉狭窄腔内治疗的近中期疗效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腔内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进行肾移植术后出现TRAS并接受了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共2 230例患者进行了肾移植,其中78例发生TRAS,发生率为3.6%,27例患者接受了血管腔内治疗并得到12~80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3例(48.1%)进行了移植肾动脉造影并球囊扩张术,其中2例因再狭窄而行支架置入术,14例(51.9%)进行了移植肾动脉造影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血清肌酐217.1 μmol/L(98~541 μmol)与术后2周127.6 μmol/L(47~220 μmol/L)和术后12个月103.4 μmol/L(63~166 μmol/L)相比,术后血清肌酐明显降低(P<0.05);术前肾小球滤过率42.7 ml/min(8.3~105.3 ml/min)与术后2周61.8 ml/min(24.6~132.2 ml/min)和术后1年76.3 ml/min(47.3~113.9 ml/min)相比,术后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升高(P<0.05)。移植肾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术前为234 cm/s(75~457 cm/s),术后2周为129 cm/s(52~290 cm/s)(P<0.05),1年后为118 cm/s(57~300 cm/s)(P<0.05)。随访期间,2例(7.4%)因肺部感染导致的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结论 TRAS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刘安安 张玮 化召辉 焦周阳 徐鹏 曹辉 李震关键词:肾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腔内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状态、认知情况调查 2022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状态、认知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内膜剥脱围手术期患者88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时间段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8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前、治疗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情况、研究组不同侧面发生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oCA评分情况、研究组治疗前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情况、手术治疗前后与国内常模比较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定向力、计算力、注意力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研究组抽象能力、语言、记忆、命名、执行功能、视空间、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6~7天定向力、计算力、注意力、抽象能力、语言、记忆、命名、执行功能、视空间、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6-7天定向力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计算力、注意力、抽象能力、语言、记忆、命名、执行功能、视空间、总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定向力、计算力、抽象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注意力、语言、记忆、命名、执行功能、视空间、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抽象能力、记忆、命名、总分高于治疗前(P<0.05),其他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双侧狭窄患者MoCA评分低于单侧狭窄患者(P<0.05),狭窄、最大狭窄程度、Rankin评分不同患者的MoCA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女性患者SCL-90评分高于男性(P<0.05),术前时间间隔>2月的患者SCL-90评分高于时间间隔≤2月的患者(P<0.05),其他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治疗前SCL-90评分高于国内常模(P<0.05),整体治疗后6~7天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7天抑郁评分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恐怖、其他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总均� 何净斋 王瑞 秦晶 何嫦斋 曹辉 王冬雨 郑元 李震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 围手术期 心理状态 个体化选择颈动脉体瘤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手术切除的2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CBT分型,选择外科或复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颈动脉是否阻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完成单纯CBT切除术4例与CBT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3例,术前单纯弹簧圈栓塞颈外动脉+CBT切除术5例,微球栓塞颗粒+弹簧圈栓塞颈外动脉+CBT切除术4例,临时球囊阻断颈外动脉+CBT切除术5例,所有瘤体顺利剥离,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早期出现脑梗塞3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四肢肌力恢复,未留后遗症;有神经损伤表现的患者4例(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21例中无死亡病例,复合手术患者围术期内支架内血流通畅,1例术后1年复查支架闭塞。分析结果显示单纯切除与"栓塞+切除"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栓塞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重建情况颈内动脉修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Viabahn覆膜支架优于其它两种情况。不同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型CBT手术时间最长、出血量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结论据CBT病变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及降低颈动脉阻断的风险。 原京 李震 化召辉 焦周阳 徐鹏 曹辉 刘仕睿 张林枫关键词:颈动脉体瘤 外科手术 复合手术 外泌体非编码RNA在腹主动脉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3年 目的 筛选出正常健康人和腹主动脉瘤患者外泌体中表达有差异的非编码RNA(ncR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了解其内部机制。方法 收集健康对照组和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血浆,提取外泌体中的ncRNA并进行高通量测序。表达差异采用DEseq进行评估,并根据|log2(折叠变化)|>1和调整后的P<0.05的标准进行筛选并排序。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生物通路与基因本体论(GO)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了621种差异表达的ncRNA,显著上调的前10个ncRNA包括MIR1539、MIR3674、SNORD115-47、MIR3188、MIR4443、microRNA 7641-1、MIR4262、SNORD115-18、MIR5096、MIR557;显著下调的前10个ncRNA包括SCARNA13、SNORA11、SNORD3A、RNU4-1、RMRP、RNU4-2、MALAT1、NR144567.1、TALAM1、SNORA73B。发现了与这些基因显著相关的通路,即内质网中的代谢通路、钙信号通路和蛋白加工通路。结论 正常人与腹主动脉瘤患者中外泌体ncRNA的表达有差异,外泌体可能通过激活ncRNA代谢途径和钙信号通路调控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进展。外泌体中某些差异表达的ncRNA可能作为腹主动脉瘤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李闯 秦翠杰 罗云鹏 李震 曹辉关键词:腹主动脉瘤 外泌体 非编码RNA 经心包返折外侧通路覆膜支架植入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37例观察 2024年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是由内部阻塞(如血栓)或外部压迫(如恶性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导致头颈部水肿、头疼头晕和呼吸困难等的临床综合征[1]。血管内支架治疗SVCS具有起效快、创伤小等优势,其中导丝安全通过闭塞段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上腔静脉破裂心包填塞则是其最致命的并发症[2],肿瘤浸润支架内生长是SVCS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3]。 焦周阳 马志岭 连冲 张林枫 孙全敬 曹辉 徐鹏 化召辉 李震关键词:上腔静脉综合征 覆膜支架 门脉高压症对脾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PHTN)对脾动脉瘤(SAA)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分析2019年10月至2024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SAA并接受栓塞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门脉高压,分为PHTN组33例和无门脉高压(NPHTN)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等统计学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动脉瘤位置均以脾动脉远端者多见(远端动脉瘤:64.91%比78.79%,χ^(2)=1.916,P>0.05);PHTN组与NPHTN组比较以多发SAA更为常见(多发动脉瘤:32.00%比7.55%,χ^(2)=5.366,P<0.05);PHTN组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均大于NPHTN组[门静脉直径:(15.51±4.23)mm比(11.03±1.60)mm,t=6.47,P<0.05;脾静脉直径:(12.92±4.68)mm比(6.56±1.71)mm,t=8.008,P<0.05];栓塞后综合征以及脾梗死比例PHTN组均大于NPHTN组(栓塞后综合征:66.67%比21.05%,χ^(2)=18.500,P<0.05;脾梗死:48.48%比21.05%,χ^(2)=5.28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HTN[比值比(OR)=6.157,95%可信区间(CI):1.181~32.091]为SAA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PHTN是SAA患者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门脉高压症的存在显著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应引起重视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马志岭 焦周阳 柴一鸣 化召辉 徐鹏 曹辉 李震关键词:动脉瘤 门脉高压症 微小RNA-135a-5p通过黏着斑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信号通路抑制血管内皮功能 2025年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35a-5p通过黏着斑激酶(FA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前体(VEGFA)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自2024年1月至2024年7月取C57BL/6雄性小鼠胸主动脉分离原代动脉内皮细胞(ECs),利用脂质体Lipofectanine?3000分别将miR-135a-5p mimics(模拟物)、miR-135a-5p mimics NC、miR-135a-5p inhibitor(抑制剂)、miR-135a-5p inhibitor NC转入4组ECs中,分为miR-135a-5p mimics组、miR-135a-5p mimics NC组、miR-135a-5p inhibitor组、miR-135a-5p inhibitor NC组,采用划痕实验、管形成实验评估ECs迁移及血管生成能力;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35a-5p与FAK的靶向关系;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FAK、VEGFA蛋白表达。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miR-135a-5p mimics组迁移能力(0.24±0.03比0.48±0.08,t=6.44,P<0.05),成管能力(0.70±0.06比1.02±0.14,t=4.53,P<0.05)均低于miR-135a-5p mimics NC组;而miR-135a-5p inhibitor组迁移能力(0.62±0.04比0.38±0.06t=7.45,P<0.05),成管能力(1.54±0.08比1.05±0.12,t=6.84,P<0.01)均高于miR-135a-5p inhibitor NC组。Western blot显示,miR-135a-5pmimics组FAK(0.29±0.07比0.73±0.08,t=7.23,P<0.01)及VEGFA蛋白表达(0.19±0.04比0.65±0.07,t=10.63,P<0.01)均低于miR-135a-5p mimics NC组。结论miR-135a-5p通过靶向FAK抑制VEGFA表达,进而负向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血管生成功能。 连冲 王冬清 张帅 刘仕睿 徐鹏 曹辉 化召辉 焦周阳关键词:微小RNA 黏着斑激酶 血管生成 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探讨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开展手术治疗,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开展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腔内隔绝术。统计手术成功率、生活质量、病变处最大主动脉直径、左锁骨下分支支架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1例患者经手术后支架全部成功植入,植入成功率100%(71/71)。71例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中生理领域评分[(85.41±6.37)分]、心理领域评分[(83.44±6.25)分]、社会领域评分[(89.74±6.49)分]及环境领域评分[(91.58±6.73)分]均高于术前[(62.35±5.19)分、(60.14±5.08)分、(67.41±5.28)分、(70.14±6.05)分],病变处最大主动脉直径[(34.25±3.29)mm]低于术前[(38.69±3.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例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经复查显示71例患者左锁骨下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71/71);71例患者出现2例支架内狭窄,1例内瘘,发生率为4.23%(3/71)。结论 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能增强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治疗效果,促使病变部位最大主动脉直径缩小,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张楠 曹辉 秦晶 李震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并发症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结合整合网络药理学的藤黄健骨胶囊化学成分识别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2020年 目的系统研究藤黄健骨胶囊的主要化学成分,并探讨其发挥药效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其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对藤黄健骨胶囊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化合物的一级、二级质谱信息,并与对照品或参考文献进行比对,以实现对药物的化学信息进行快速识别。在此基础上,采用BAT-MAN-TCM数据库对鉴定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靶点预测,进一步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注释分析和GO富集分析,初步筛选出药物的主要药效物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从藤黄健骨胶囊中共鉴定出34种化学成分,"成分-靶点"网络分析表明药物中的重要成分山柰酚、大豆苷元、熊果酸、刺芒柄花素和豆甾醇等可作用于Bcl-2、BAX、AKt、PPARG、PTGS1、PTGS2、TNF、IL6、F7及IL1B等关键靶点,结果分析表明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肾细胞信号通路以及血小板激活等可能是其发挥壮骨健骨、补肾活血和解痉止痛治疗作用的主要途径。结论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高分辨质谱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明确了藤黄健骨胶囊的化学组成及潜在作用机制,为筛选其药效成分及深入阐明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曹辉 周霖 孙志 李震 李卓伦 王肖辉 师莹莹 薛连平 左莉华 金建文 武婧 赵杰关键词:山柰酚 大豆苷元 刺芒柄花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