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乐敏

作品数:13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风貌
  • 3篇眼动跟踪
  • 3篇感知
  • 3篇VR
  • 2篇低碳
  • 2篇孪生
  • 2篇街区
  • 2篇建筑
  • 2篇教学
  • 2篇感知研究
  • 2篇城市
  • 1篇低碳城市
  • 1篇多模态
  • 1篇多模态教学
  • 1篇虚拟现实
  • 1篇学习环境
  • 1篇眼动
  • 1篇原案
  • 1篇院落
  • 1篇指标体系

机构

  • 12篇厦门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1篇台湾成功大学

作者

  • 12篇张乐敏
  • 11篇张若曦

传媒

  • 5篇城市建筑
  • 3篇新建筑
  • 2篇中国房地产
  • 1篇规划师
  • 1篇世界建筑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VR眼动跟踪下历史地区风貌人群视觉感知研究——以漳州古城为例被引量:10
2023年
风貌感知是对历史地区综合人文特征的整体场域认知,研究人群背景差异对风貌特色感知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为风貌感知研究提供科学性支撑。文章应用可阐释心理认知及空间行为的VR眼动跟踪技术,分析不同背景人群对历史风貌的视觉关注行为,探索多元公众参与下的历史地区风貌特征感知和保护的科学方法。以漳州古城为例,进行历史地区风貌人群视觉感知实验,发现不同专业及文化背景人群对于城市风貌视觉感知存在差异并呈现一定的规律,后基于此进行风貌要素分类,为风貌保护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张若曦李光凯张乐敏张乐敏
关键词:眼动跟踪
基于数孪混合技术的智慧教学系统建构--以高校未来城市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被引量:6
2021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实相融的数字时代即将全面来临,数字孪生作为进行数字虚实相融共生的智慧教育和智慧城市治理的关键技术,成为当今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数字孪生教学的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找出其在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数孪混合智慧教学模型体系,对数孪智慧教学的环境系统进行重构,对数孪智慧教学多维信息的组织构架进行融合重组,最后以高校未来城市课程的智慧教学改革为例,对多维信息融合教学进行实例论证。本研究对于推动智慧教育的变革,推进科教互促共进机制的形成,促进社会智慧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张乐敏张若曦
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的跨群体认同研究——基于VR眼动跟踪的场景感知
2025年
历史街区风貌保护需协调不同群体感知以增进其对街区的文化认同。基于场景理论视角,运用虚拟现实和眼动追踪技术,对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微更新前后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的风貌感知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类群体在关注尺度、感知侧重、评价取向、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社会属性和空间体验对风貌感知的影响。群体感知差异体现风貌价值认知差异,进而影响文化认同程度。研究建议微更新应融合多元感知,优化场景,增进风貌价值共识,重塑文化认同,推动街区活力再现。研究为历史街区保护提供了新视角,对协调社会感知、传承城市文脉具启示意义。
张若曦张乐敏
关键词:历史街区
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仿真模拟应用与趋势被引量:8
2020年
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BIM仿真模拟技术来评估和描述建筑全生命周期变化的优势日益凸显。本研究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通过对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营这三个阶段中的BIM仿真应用和发展进行深入的挖掘,重点对建筑性能仿真和视觉化模拟仿真进行分类探讨,找出该方向技术发展规律,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和5G网络技术,对BIM技术的新应用趋势进行展望,为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模拟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张乐敏张若曦张若曦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模拟仿真可视化模拟虚拟现实建筑全生命周期
废旧工业建筑的商业化改造激活研究——以厦门星鲨文创园更新为例
2022年
为了实现人类低碳发展目标,“绿色低碳”正成为当前全球建筑设计的热点。废旧建筑的改造利用是实现资源合理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国内外废旧工业建筑商业化活化成功案例分析,重点对立面表皮置换激活策略进行归纳,并分析了不同改造方式的优缺点。最后以厦门星鲨文创园更新为例,通过对立面现状分析,研究其立面不足和亟需改善之处,并结合具体改造做法和改造后的效果对比,从改造模式、改造部位、改造做法和商业标识的处理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该研究对于促进旧建筑的活化利用,推动废旧建筑的低碳再生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张乐敏胡佳敏
关键词:废旧工业建筑
多方参与的北京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运行机制解析
2024年
传统居住院落是北京老城保护的重点与难点,尽管保护实践不断开展,但风貌环境与居住条件仍普遍落后,亟需探究保护实践的运行机制,理解保护行动与保护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提升保护实践效果。为此,以北京雨儿胡同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项目为例,从多方参与的过程性特点出发,构建“过程分析—效果评价—原因反思”的保护实践运行机制解析框架。研究发现:主体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项目目标设置、过程设计和机制保障共同影响实践效果。据此提出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策略建议,为精细化设计多方参与保护实践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吴灈杭张若曦张乐敏
智慧城市循环产业创意教学研究——以低碳社区共享农场设计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目前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切入点之一,而培育智慧循环的城市创新产业是建构低碳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的现实需求,高校也需要在教学创新上进行回应。以高校智慧城市循环设计创意工作坊的教学组织为出发,通过有效地将产、学、研融合形成有机创新体,达到培养学生、研发循环产业新技术及促进城市循环产业发展的目的。以社区共享农场设计创意工坊的教学活动为例,分析了创新课程中对智慧城市建成环境和城市给养的融合研究,研发出"智慧社区共享菜园"系统,并对本期创意工坊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力求对推动未来低碳循环社会的建构和发展提供参考。
张乐敏张若曦
关键词:智慧城市低碳城市
VR眼动驱动的空间认知多模态教学实践:以闽台传统街区风貌归属感研究为例
2025年
随着数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建筑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本文介绍厦门大学建筑规划学科融合数字人文理念与VR眼动追踪技术的空间认知教学创新实践。研究构建了“VR眼动驱动的空间认知多模态教学体系”,通过整合沉浸式IVR和全景式PVR两种技术路径,引导学生探索闽台传统街区空间归属感形成机制。案例实践包括漳州古城街区的沉浸式建模实验和厦门中山路、泉州中山路与台北迪化街的全景VR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空间认知模式差异,确认了建筑立面、传统符号和街道尺度等关键影响要素。这一教学模式展现出方法论创新、实证支撑设计决策和促进两岸文化认同的三重价值,培养了学生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分析的全链条能力,为AI时代建筑师所需的计算思维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提供了教学范式,也为传统街区保护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乐敏张乐敏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
闽南历史风貌街区有机更新中的“乡愁”要素分析研究——以漳州古城保护更新设计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本文以漳州古城保护更新设计为例,通过对“乡愁”要素的分析、培育、发扬,在充分延续古城历史文脉的同时,对体现地域性的街巷空间及历史建筑进行了深入地评估及分析,强调对历史信息的真实记录和传递.
张乐敏张若曦
基于眼动跟踪的商业化历史街道风貌感知研究——以厦门沙坡尾骑楼街为例被引量:5
2021年
旧城更新中,历史街区的商业化会不同程度地对传统街道的内涵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会在城市风貌上直观地表现出来,因此利用视觉追踪对其进行分析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突破口。本文利用空间眼动跟踪技术,通过多人群感知实验,以厦门市沙坡尾历史骑楼街为例,对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进行眼动跟踪实验,从深度视觉上分析不同人群对街道风貌的内在感知差异,揭示商业化历史街道风貌的人群感知影响的内在机理,为历史街区更新的风貌控制提供参考。本研究对于丰富城市风貌的视觉感知理论研究,对城市风貌的精细化设计与管理,都具有推动作用。
张乐敏张若曦殷彪王鹏宇闫树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