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青海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青海省地震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 利用sPn震相测定柴达木盆地地震的震源深度被引量:1
- 2016年
- 利用青海省遥测地震台网的观测记录,对比分析震相特征,提取出了两次地震记录的sPn震相,并分别推导出单、双层地壳模型下的震源深度公式,计算了两次地震事件的震源深度。为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利用滑动窗互相关技术进行对比,两者计算出的震源深度相差1.0 km。但分析相关系数图后,认为由于地震震级较小,滑动窗法在识别sPn震相时存在误差,误差修正后得出的结果与人工识别计算的结果一致。
- 李启雷崔煜安黎霞李玉丽马丽
- 关键词:SPN震相震源深度地壳模型
- 水氡模拟观测自动脱气装置研制及实验被引量:4
- 2015年
- 为了提高模拟水氡观测质量,排除观测过程中脱气环节的人为干扰,实现自动脱气代替人工脱气的目的,在反复试验及对比测试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初步的自动脱气装置。该装置经进一步完善后可在水化台站中推广应用。
- 陈永花张超美罗宾生马丽
- 基于PMC方法评估青海省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被引量:2
- 2022年
- 采用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方法(PMC),对青海省测震台网稳定运行以来实际产出的地震观测报告数据(2014—2021年)进行分析,获得该台网单台检测概率(P_(D))、合成检测概率(P_(E))以及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_(P))的空间分布。通过对青海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的评估,获得如下认识:青海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在台站分布较为密集的青海东部、中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好,M_(P)分别为M_(L) 1.5—2.0和M_(L) 1.8—2.5;在台站分布较为稀疏的青海西部和南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则相对较差,M_(P)分别为M_(L) 2.5—3.5和M_(L) 2.2—2.7;在台站分布最为稀疏的青藏交界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最差,M_(P)约为M_(L) 2.5—3.5。对青海测震台网监测能力的科学评估,可为进一步改善台网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 郭瑛霞张丽峰顾勤平黄浩李振凯马丽
-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震源机制与震源深度计算被引量:2
- 2016年
- 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分析了震源机制解随震源深度的变化关系。计算结果显示,门源M_S6.4地震的发震断层是逆冲型断层,最佳矩心深度为11 km。为比较还反演了2013年9月20日门源5.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两次地震的断层走向和倾角基本一致。为进一步验证震源深度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利用滑动窗互相关技术提取s Pn震相,通过计算sPn与Pn的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得出的震源深度为15.2 km。校正深度震相法因震相识别精度和速度模型影响会产生10%~15%的误差后,结果与CAP方法比较接近。
- 李启雷李玉丽马丽罗自浩
- 关键词:震源机制震源深度
-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计算湟源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 2020年
- 基于青海湟源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利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方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使用H-k叠加搜索方法计算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波速比及泊松比。结果显示,湟源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为60.4 km,波速比为1.65,泊松比为0.21。
- 罗自浩晁增辉白永祯马丽罗宾生何岗白占孝
-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泊松比
- 玉树地区M_L和M_s震级转换公式的初步研究
- 2018年
- 利用青海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0年至2017年可同时测定M_L和M_s震级的地震,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对重新仿真后量取的近震震级和面波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并全面分析得到2种震级之间的转换关系式,即M_s=1. 13M_L-0. 80,并与郭履灿转换公式进行对比,两者存在相似性,但因地区差异存在系统偏差,差值大多在0. 3左右。
- 马丽李启雷罗宾生白占孝罗自浩陈永花
- 关键词:近震震级面波震级
- 青海东部地区非天然地震识别与波形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通过实地调研结果,简述了青海省东部地区非天然地震的主要类型。结合青海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非天然地震和天然地震事件波形进行震相分析研究,得到非天然地震的一些规律,总结出青海省非天然地震波形的特征与识别方法。研究结果提高了青海测震台网地震速报中非天然地震的判别能力,为更好地完成非天然地震信息服务和震相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马丽
- 关键词:波形特征
-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精定位和发震构造初探被引量:13
- 2021年
-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为探究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余震分布特征,选取2021年5月1日—6月3日青海测震台网观测到的33°~36°N,97°~99.5°E空间范围内的地震观测报告,利用双差精定位方法进行双差精定位处理。重定位后整体残差平均减小了0.23,深度在5~25 km间随机分布。根据地震迁移方向和震区地质构造,认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玛多—甘德东段受主震触发影响爆发一系列小震,两条断裂之间可能因为本次地震产生一定联系。本次地震产生新的断裂,突破了两条断裂之前的空区,连接到玛多—甘德断层,使两条断层交叉相连,形成新的断层构造。
- 尹欣欣王维欢蔡润邓津马丽
- 关键词:双差定位发震构造
- 青海地震预警站网效能的定量化评估研究
- 2025年
- 综合运用噪声功率概率密度函数、双曲线正演建模及其联合似然性、插值网格时程等技术方法,从台网布局、地震监测与定位能力、预警能力与烈度速报精度等方面对青海地震预警站网的效能进行了系统性评估。获得的主要认识:(1)基于实际台基噪声水平计算了站网地震监测能力,结果显示:青海全省80%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可达到2.5级,重点预警区内局部可达1.2级;理论监测能力与基于PMC方法获得的概率最小完整性震级(M_(P))空间分布十分一致。(2)采用二维理论合成地震定位测试,清晰地揭示了预警站网中增加了基本站和一般站,使得定位精度有了明显提高,结果的系统性误差显著降低;按照水平误差及GT定义综合判断定位精度的准则评估的定位精度表明,全省重点预警区内的定位精度能达到Ⅰ类精度,其他区域范围内站点周围约30 km范围内能达Ⅱ类精度;震中位置偏差大于20 km区域主要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监测能力薄弱区。(3)3个台触发条件下,在重点预警区内的预警首报时间约5.9 s,全省约20%的区域预警首报时间为10 s左右;重点预警区内的烈度速报精度可达10 km,90%置信度下全省80%的区域烈度速报精度约为70 km。
- 万玉杰马丽吕弃暇白占孝王俊王俊赵燕杰李玮杰张杰林
- 青海数字测震台网台站地动噪声分析
- 2022年
- 介绍了青海省数字测震台网布局建设和数字测震台站仪器的配置,通过对2012年1月~2021年10月青海省的38个数字测震台站地动噪声功率谱密度计算,得出10年来各测震台站地动噪声水平RMS值在逐年增长,并按噪声计算结果对台站进行了分类,找出噪声水平变化大的台站,给出功率谱密度曲线图,指出了影响台站背景噪声的因素除了仪器本身的性能外,主要与台基条件和台址环境有关,针对性地对部分台站观测环境的改造提供了建议。
- 万玉杰马丽李振凯
- 关键词:地动噪声功率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