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田花

作品数:10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单核
  • 2篇单核细胞
  • 2篇单核细胞增多
  • 2篇单核细胞增多...
  • 2篇血清
  • 2篇血小板
  • 2篇增多症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乳腺癌患者
  • 2篇细胞增多
  • 2篇腺癌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核细胞
  • 2篇儿童
  • 2篇癌患者
  • 2篇EB病毒
  • 2篇病毒

机构

  • 9篇广东省妇幼保...

作者

  • 9篇钟田花
  • 6篇穆小萍
  • 2篇罗有文
  • 2篇韩鹏慧
  • 2篇王海燕
  • 2篇王文强
  • 1篇张忆聪
  • 1篇江魁明
  • 1篇欧娟婷
  • 1篇赖科峰
  • 1篇刘紫菱
  • 1篇卢春敏
  • 1篇黄艳芬
  • 1篇薛霖

传媒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生物技术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重庆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乳腺癌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检测的临床价值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间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确诊的115例乳腺癌初诊患者作为乳腺癌组,以同期健康女性12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PLR、RDW的水平,同时分析乳腺癌患者PLR、RDW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TNM分期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LR、RDW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组患者的PLR高于健康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腺癌组患者的RDW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PLR水平将乳腺癌组患者分为高PLR(>127.50)组和低PLR(≤127.50)组,高PLR组和低PLR组患者在ER、PR、HER-2、TNM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DW水平将乳腺癌组患者分为高RDW(>13.3%)组和低RDW(≤13.30%)组,高RDW组和低RDW组在TNM分期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ER、PR、HER-2表达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R诊断乳腺癌的最佳阈值为115.49,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559(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9%及47.7%;RDW诊断乳腺癌的最佳阈值为13.35%,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19(P<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7.7%及75.7%。结论术前RDW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且可能是判断乳腺癌病情的一个重要指标。
钟田花王文强陈振辉穆小萍
关键词:乳腺癌红细胞分布宽度
血小板参数在乳腺癌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测定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03例乳腺癌患者与117例纤维腺瘤患者入院24h内的静脉血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内容物浓度(MPC)、平均血小板内容物含量(MPM)、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10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对照组进行比较,并绘制ROC曲线评价血小板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纤维腺瘤组和乳腺癌组的PLT、PCT显著增高(P<0.01),MPC、MPM、PDW显著降低(P<0.01),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纤维腺瘤组相比,乳腺癌组的MPC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C用于诊断乳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AUC=0.841),当诊断临界值为249.5g/L时,敏感性为82.5%,特异度为73.6%。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尤其是MPC,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王海燕钟田花卢春敏黄艳芬穆小萍
关键词:乳腺肿瘤血小板
异型淋巴细胞与EBV-DNA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在EB病毒(EBV)相关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与E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IM的住院患儿40例为IM组,以40例EB病毒检测阴性的发热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值及异型淋巴细胞比值的差异;分析IM组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值、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的相关性;按EBV-DNA载量的高低分为低病毒量组和高病毒量组,分析两组各参数水平的差异。结果IM组淋巴细胞总数11.57(8.26,15.60)×10^(9)/L、淋巴细胞比值67.00%(63.60%,71.77%)、异型淋巴细胞比值15.00%(9.25%,22.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2(1.65,4.15)×10^(9)/L、35.75%(24.05%,54.87%)和0%(0.00%,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M组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r=0.505,P<0.01),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不相关(r=0.005、-0.130,P均>0.05);高病毒量组中的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高于低病毒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病毒感染相关IM中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且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有助于儿童EB相关IM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钟田花罗有文柴慧颖穆小萍
关键词:EB病毒DN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
胎儿CCAM的MRI表现及变化特点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CCAM)的MRI表现及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产后CT及手术病理证实为CCAM的患者产前MRI资料,其中有4例在产前行两次MRI检查。由两名高年资胎儿影像诊断医师阅片,分析不同分型CCAM产前主要影像表现,并与产后CT对比。结果:75例CCAM患者中,17例为Ⅰ型CCAM,19例为Ⅱ型CCAM,39例为Ⅲ型CCAM。Ⅰ型和Ⅱ型CCAM在产前SSFSE序列图像主要表现为单或多发大小不等囊性或囊实性高信号影,产前囊肿大小与产后CT气囊大小可不一致。Ⅲ型CCAM产前主要表现为均匀实性高信号影,所有病灶均未见体循环动脉分支供血。4例前后两次MRI检查患者均为Ⅲ型CCAM,其中2例病灶体积及信号均减小,2例病灶完全消失。结论:CCAM的产前MRI具有较特征性表现。随着胎龄增长,病灶大小及信号可呈动态变化过程,部分甚至会消失,但仍建议产后CT检查。
韩鹏慧江魁明钟田花欧娟婷
关键词:囊腺瘤样畸形磁共振成像产前诊断
不同孕期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了解不同孕期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布.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产检的正常妊娠孕妇1254例,按不同孕龄分成孕早期(〈 14周)、孕中期(14~28周)和孕晚期(〉28周)三组,其中,孕早期169人,孕中期960人,孕晚期125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孕妇血清25-(OH)D水平,并比较三组结果的差异.结果 (1)孕早期孕妇血清25-(OH)D中位数为32.00(16.57~53.57) nmol/L,孕中期为34.00(17.11 ~ 64.52) nmol/L,孕晚期为33.30(17.10~70.63) nmol/L.经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三组孕妇血清25-(OH)D水平有统计学差异(Z=6.060,P〈0.05).(2)孕早期血清25-(OH)D缺乏和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17.75%(30/169)和81.66%(138/169),孕中期分别为12.29%(118/960)和85.94%(825/960),孕晚期分别为17.60%(22/125)和80.80%(101/125).对三组孕妇血清25-(OH)D水平分布进行秩和检验两两比较,发现孕早期与孕中期孕妇血清25-(OH)D水平分布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孕早期孕妇血清25-(OH)D营养水平低于孕中期(Z=2.162,P〈 0.05).结论 不同孕期孕妇血清25-(OH)D普遍存在缺乏和不足,孕早期更显著.
钟田花刘紫菱王海燕赖科峰穆小萍
关键词:孕妇孕期
101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抗核抗体检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复发性流产(RAS)是指临床上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发病率为1%~2%。RAS的病因十分复杂,其中除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失调、生殖道解剖异常、感染性因素、血栓前状态和自身免疫因素等已知原因外,临床上仍有40%以上患者原因不明[1]。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免疫因素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免疫因素导致的RAS产占50%~70%[2],其中约1/3与自身抗体产生有关。
王文强薛霖钟田花闫琦
关键词:复发性自然流产自身抗体抗核抗体谱
人CDK9基因真核表达及其与TP53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构建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9(CDK9)的真核表达载体pEnter-CDK9-His,利用HEK 293T真核表达系统表达CDK9蛋白并验证其与TP53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从Hela细胞中扩增出CDK9靶基因序列,并将扩增出的CDK9基因片段通过无缝克隆技术克隆至pEnter载体上,经过PCR和一代测序验证插入位置正确且无突变后转染至人胚肾HEK 293T细胞,利用GST-pulldown技术检测本研究所表达的CDK9蛋白与TP53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重组质粒pEnter-CDK9-His的插入基因序列与目的序列完全一致,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到融合蛋白表达;GST-pulldown实验证实了CDK9蛋白与TP53蛋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人CDK9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nter-CDK9-His,证实了所表达的CDK9融合蛋白与TP53蛋白存在着直接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CDK9和TP53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熊玉锋邹培伟钟田花黄研穆小萍
关键词:TP53真核表达相互作用
育龄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妇女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的关系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育龄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妇女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从本院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育龄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382例为甲亢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0例为健康对照组。甲亢组全为女性,年龄(23.22±1.25)岁;健康对照组全为女性,年龄(25.23±1.23)岁。分别检测两组甲状腺激素水平、肝功能生化指标,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甲亢组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高于健康对照组[(228.44±45.69)nmol/L比(102.96±17.12)nmol/L、(5.58±1.44)nmol/L比(1.63±0.52)nmol/L、(7.86±7.45)pmol/L比(4.96±0.58)pmol/L、(20.03±11.13)pmol/L比(16.01±1.82)pmol/L,均P<0.05],促甲状腺素(TSH)低于健康对照组[(0.72±0.58)mIU/L比(1.85±0.81)mIU/L,P<0.05];甲亢组白蛋白(ALB)、总蛋白(TP)低于健康对照组[(38.86±7.31)g/L比(42.59±5.34)g/L、(65.48±9.18)g/L比(70.20±8.60)g/L,均P<0.05];甲亢组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高于健康对照组[(63.78±48.20)U/L比(20.50±8.80)U/L、(90.54±49.11)U/L比(74.57±21.10)U/L、(44.37±34.00)U/L比(20.00±6.58)U/L、(53.70±31.86)U/L比(32.60±43.86)U/L、(10.89±9.71)μmol/L比(3.18±1.14)μmol/L、(21.04±15.15)μmol/L比(10.75±4.15)μmol/L,均P<0.05];FT3、FT4与ALT、AST具有直线相关关系(均P<0.05),与ALP、GGT、TBIL无相关关系。结论育龄期甲亢妇女FT4、FT3等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甲亢患者多伴有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主要以ALP、AST、ALT异常升高为主,且FT3、FT4分别和ALT、AST有相关关系,检查患者肝功能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资料。
张忆聪罗有文钟峰钟田花
关键词:育龄期妇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临床诊断治疗
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研究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提高对肝功能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101例IM患儿(男63例,女38例,平均年龄3.61岁),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 U/L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定义为肝功能异常,以ALT≥100 U/L和/或AST≥100 U/L定义为肝功能损害。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的差异及有无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热峰及发热时间的差异。结果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在不同年龄组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3,P=0.213)。<3岁组与3~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与>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6,P<0.001);3~6岁组与>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6,P<0.001)。女性IM患儿肝功能异常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94.7%(36/38)、63.1%(24/38),均高于男性患儿73.0%(46/63)、34.9%(2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功能损害患儿热峰及发热时间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为(7.23±3.89)d,高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5.56±1.9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IM伴肝功能异常和损害的发生率高,并与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有关,对伴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应加强其监护。
钟田花韩鹏慧李碧婷穆小萍
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功能损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