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伟
- 作品数:12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从交互性与动态性再看“转折”的概念内涵
- 2025年
- 本文从隐性转折入手分析转折现象的形成和运作过程,指出“转折”的两个重要特征:交互性与动态性。交互性主要体现在预期的在线性和认知的调控性上,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地位的动态变化上。对于“转折”的概念内涵,以往的“反对说”、“差异说”和“反预期说”均是偏静态视角或说话者视角下的审视。本文认为转折的形成是以受话者的感知为导向,是说话者与受话者充分进行认知协作的结果,因此将“转折”重新阐述为:在一个由小句、句子或句群等单位构成的信息序列中,接续语段与参照语段之间,因受话者在说话者引导下,在信息流中在线形成的即时预期受到修正而建构的一种偏转和逆接关系。
- 蔺伟陈玉洁
- 关键词:交互性动态性
- “同构”转指与“异构”转指的认知分析
- 2015年
- 现代汉语中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名词化"的实现,除了通过添加助词标记来转指名词之外,还可以直接转指名词。从转指前后的内部结构关系来看,无标记形式的转指存在"同构"和"异构"两种情况。对同构"转指"和"异构"转指各自的认知理据和转指路径的揭示,可以为汉语造词法和构词法方面的研究拓展一点新的思路。
- 蔺伟
- 关键词:同构异构转指
- 认知视角下汉语成语的空间隐喻探究
- 2015年
- 成语作为汉语词汇系统的主要成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折射出纷繁的社会生活影像。汉语成语中大量的空间隐喻,体现出空间概念与民族语言文化的完美融合,有着深刻的认知动因。
- 蔺伟
- 关键词:成语隐喻
- “大写”新用被引量:1
- 2016年
- “大写”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的解释为:1名汉字数目字的一种笔画较繁的写法,如“壹、贰、叁、肆、拾、佰、仟”等,多用于账目和文件等中(跟“小写”相对)。2名拼音字母的一种写法,如A、B、C。3动依照文字的大写形式书写。然而,时下正流行的“大写的X”却并非指常规意义上的汉字的繁体写法或者英文字母的大写形式,而是突出或强调某个字、词或短语的意义内涵。
- 蔺伟
-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状中结构心理动词比喻性
- 违实结构“用生命在VP”的语义嬗变被引量:1
- 2016年
- 从艺术性用法到流行性用法,违实结构"用生命在VP"经历了一个语义嬗变过程。相比过去具有的抒情艺术色彩,新型"用生命在VP"结构是一种刻意夸大甚至主观偏离事实的独特表达方式。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其语义不断虚化,违实度不断增高。一、传统违实结构"用生命在VP""用生命在VP"这个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早已存在,是一种常见表达。
- 蔺伟
- 关键词:VP抒情艺术嬗变过程语言模因娱乐休闲
- 转折手段的显性、隐性之分及转化关系——从副词“可惜”的转折功能说起被引量:1
- 2025年
- 文章考察副词“可惜”转折功能的性质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论述汉语转折手段的显性、隐性之分及其间的转化关系。副词“可惜”处在一个多种功能交织并存的状态,转折是依附于其评注功能的一种兼职功能。当下“可惜”已显现出一定的连词化倾向,这表现在评注性淡化、转折关系类型扩展和言者指向弱化等方面。据此,文章认为汉语转折关系的表征手段可依据专职/兼职分为显性转折词(语)和隐性转折词(语),在适宜条件下隐性转折词(语)会向显性转折词(语)转化,而“无标化”是其发生转化的根本动因。
- 蔺伟
- 关键词:反预期标记性
- 汉语偏正式构词的强化机制
- 2018年
- 隐喻和转喻对汉语偏正式构词具有较大的强化作用,但二者强化方式不同:隐喻构词以跨域参照为认知基础,主要通过主体自洽来实现概念整合;转喻构词以完形凸显为认知基础,主要通过框架压制来实现概念整合。这两种机制可以有效消解偏正式构词的语义障碍,使其构词能力得到更大发挥。
- 蔺伟
- 关键词:隐喻转喻
- 汉语偏正式构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 本文以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着力探索汉语偏正式构词的认知理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在对汉语构词法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的同时,重点对偏正式构词法的相关研究做细致分析,追踪研究进展并指...
- 蔺伟
- 关键词:汉语认知语义
- 不一样的“实力”
- 2016年
-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不断有传统汉语词在网络交际中被赋予新的用法。有的名词用作动词,如“盐我一脸”;有的动词用作名词,如“露眉杀”;有的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晒娃热”等。近两年,有一个词的特殊用法非常流行,其新创结构成为一些新闻媒体尤其是娱乐性新闻惯用的表达方式,这个词就是“实力”。
- 蔺伟
- 关键词:网络交际方式状语语言模因因果关系状中结构认知域
- 从隐性转折词(语)看汉语转折范畴的寄生现象被引量:2
- 2024年
- 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常规的转折关联词,还存在大量非专用的、间接的转折表征手段,本文称之为隐性转折词(语)。隐性转折词(语)有述实类、违逆类、评价类、强调类、意外类、持续类等多种常见类型,这类词语的释义模式及其在交际中的“双重感知”表明汉语转折范畴具有一定的寄生性。汉语转折范畴对不同的宿主范畴存在寄生关联的强弱差异,在几类较有代表性的宿主范畴中,寄生关联最强的是意外范畴,寄生关联最弱的是强调范畴,这种强弱差异受“反预期度”的影响。汉语转折范畴表现出寄生性的原因有多个,内部原因主要是转折范畴在汉语中相对较低的入库程度以及汉语显性转折手段在使用上的非强制性,外部原因主要是人们对转折关系的高度敏感性。
- 蔺伟
- 关键词:反预期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