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旭

作品数:38 被引量:98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大型海藻
  • 9篇海藻
  • 8篇鱼礁
  • 8篇人工鱼礁
  • 8篇枸杞
  • 7篇重金
  • 7篇重金属
  • 7篇海域
  • 5篇养殖
  • 4篇岛礁
  • 3篇营养盐
  • 3篇鱼类
  • 3篇鱼类资源
  • 3篇水域
  • 3篇同位素
  • 3篇稳定同位素
  • 3篇金属富集
  • 3篇潮间带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单点

机构

  • 38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38篇赵旭
  • 27篇章守宇
  • 13篇黄宏
  • 12篇王凯
  • 11篇汪振华
  • 11篇林军
  • 8篇周曦杰
  • 4篇陈雷雷
  • 4篇赵静
  • 4篇李俊
  • 4篇肖云松
  • 2篇储鸣
  • 2篇沈敏
  • 2篇陈玲
  • 1篇陈彦
  • 1篇李圆杏
  • 1篇王霄
  • 1篇刘洪生
  • 1篇马金
  • 1篇毕远新

传媒

  • 3篇海洋湖沼通报...
  • 3篇水产学报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海洋渔业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2015年中...

年份

  • 3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枸杞岛贻贝养殖水域碳氮磷分布格局被引量:15
2015年
于2013年贻贝成熟期和幼苗期对枸杞岛贻贝筏式养殖水域营养分布和碳分布格局开展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从生态健康角度,夏季成熟期的贻贝养殖造成养殖海域氮、磷营养盐浓度升高,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养殖区处于受磷限制性的重富营养化,对其水体健康产生一定压力;秋季幼苗期贻贝养殖使养殖海域氮、磷浓度均降低,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与夏季分布格局相反,对水体有净化作用。从生态效应看,贻贝养殖使表层水体中溶解无机碳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产生碳汇效应;同时,贻贝养殖使水体中溶解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由于丰富的氮营养盐,溶解有机碳处于不稳定态,为碳源。因此,成熟期与幼苗期贻贝养殖对其水域健康产生不同作用,养殖的碳汇、碳源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王旭赵旭章守宇周曦杰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态健康生态效应贻贝养殖
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的生命史与形态特征被引量:15
2015年
为了研究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命史征及形态特征,首次对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的周年生长与繁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株高、叶片、气囊和生殖托等16个相关的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铜藻生命史内生物学结构的发生情况,可将铜藻在全年中的生长情况分为以下4个阶段:(1)幼苗期,在7—8月的幼苗期藻体仅由枝干、侧枝及叶片构成,期间植株以1.52 mm/d的速率生长;(2)成藻期,8月至翌年4月的成藻期植株分别在9、11及翌年4月出现气囊、次侧枝以及生殖托,铜藻的生物学结构得到完善,期间植株以2.01 mm/d的速率生长;(3)繁殖期,4月生殖托的出现标志着铜藻进入繁殖期,而5月卵子的集中散放标志着铜藻进入繁殖期的"顶点",期间植株以3.80 mm/d的速率生长;(4)衰老和凋亡期,在5—6月的衰老及凋亡期植株不断老化并伴随着生物结构的解体,由于少数未成熟个体的补充而使得植株达到0.99 mm/d的生长速率。在所检测的16个生物学参数中,铜藻的株高、个体生物量和主侧枝长度等10个参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动(P<0.05),马尾藻属中的这类暖温性物种展现出其介于热带物种和冷温性物种之间的物候学行为。个体内和个体间连续特征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在10种铜藻形态学参数中主侧枝长度的稳定性最低(Ed=95),是最适宜用于种类鉴定工作的参数,这为马尾藻属种类的形态学研究及种类鉴定等工作中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
陈亮然章守宇陈彦赵旭周曦杰陈瀛洲
关键词:形态学
枸杞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被引量:7
2016年
随着人为活动或干扰带来的污染物负荷的持续增加,海洋潮间带的环境压力日趋严重,然而重金属污染对潮间带的生态影响研究鲜见报道。以生物资源丰富的枸杞岛潮间带为研究区域,于2013年7月对7个站点表层沉积物中6种常见的重金属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Zn、Cu、As、Pb、Cd、Hg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91.33 mg/kg、34.12 mg/kg、6.62 mg/kg、4.40 mg/kg、2.14 mg/kg和0.04 mg/kg(干重)。除Cd超出我国GB 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中的二类标准外,其余5种重金属质量比均满足一类标准。Cd、Hg和Pb的质量比在各站点间差异较大,Cu、Zn、As空间分布比较均匀。重金属残留水平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微粒径组分相关性不显著。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都显示,Cd污染为中等到重度污染水平,其余重金属为轻微污染。总体来说枸杞岛潮间带沉积物生态风险较轻微,但存在Cd生态污染危害的风险。
黄宏赵旭陈亮然丁溪萍章守宇
关键词:环境学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岛礁水域海藻场食物网基准生物的选择
岛礁海域海藻场是近岸浅海重要的湿地生境之一,其所在水域的食物网往往较开阔水域复杂,而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来揭示其独特的物质传递和能量流动规律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趋势。在利用该技术之前,往往需选择恰当的基准生物以更准确地阐释海...
陈玲王凯周曦杰赵旭陈亮然章守宇汪振华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大型底栖动物
文献传递
一种开阔海域生态修复型人工鱼礁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阔海域生态修复型人工鱼礁区,所述人工鱼礁区由若干人工鱼礁堆积而成,各所述人工鱼礁为HUT型人工鱼礁,具有榫头和插口,所述人工鱼礁区呈圆台或圆锥状,人工鱼礁区高度与底面直径的比例为1/6~1/3,堆积...
章守宇肖云松赵旭林军王凯汪振华
文献传递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通过在岛礁海域建设人工鱼礁排或人工鱼礁群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人工鱼礁排建设在岛礁附近水深为10~20m之间的水下岩石生境中;人工鱼礁排采用回字型人工鱼礁单体为投放礁...
章守宇程晓鹏林军汪振华王凯赵静赵旭
文献传递
溶氧和底质对鼠尾藻碎屑分解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以枸杞岛大型海藻优势种鼠尾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探究鼠尾藻凋落分解碎屑化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以及溶解氧浓度和底质对其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分解前期鼠尾藻分解较快,干物质损失率较高,水体中正磷酸盐和活性酸盐含量明显增多。鼠尾藻分解干物质残留率与分解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48 d后鼠尾藻干物质残留率均低于30%。高氧条件促进鼠尾藻的分解以及无机氮和活性硅酸盐的释放,低氧条件下鼠尾藻的分解使水体pH降低并且促进正磷酸盐的释放。分解后期底泥中微生物生命活动对水体营养盐的吸收速率大于藻体分解的营养盐释放速率,水体中营养盐含量逐渐降低。说明鼠尾藻分解过程受到溶解氧含量和底质条件影响。实验结果为探究大型海藻分解对岛礁海域海藻场生态系统服务效能提供依据。
陈奕帆王凯王凯赵旭程晓鹏赵旭章守宇刘洪生
关键词:鼠尾藻底质溶解氧分解速率营养盐
绿华岛4种潮间带大型海藻光合活性对升温及光质的响应
2025年
为揭示岛礁潮间带大型海藻对升温的光合响应,以及它们在不同光质下的光合效率,并为岛礁海藻场建设与藻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放氧技术,研究了绿华岛潮间带4种大型海藻(孔石莼、舌状蜈蚣藻、鼠尾藻和羊栖菜)对升温(温度分别为15℃、20℃、25℃)和不同光质(白、红、绿、蓝光)的光合响应。结果显示:升温降低这些海藻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_(v)/F_(m)),但显著提升它们在强光下(900μmol photons·m^(−2)·s^(−1))的有效量子产量[Y(Ⅱ)]、光合修复与损伤速率的比值(r/k)及光化学淬灭(photochemical quenching,qP);升温显著增大羊栖菜的非光化学淬灭(NPQ),但显著降低舌状蜈蚣藻的NPQ。与其他海藻相比,鼠尾藻具有最高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_(max))、半饱和光强(E_(k))、qP和r/k。这些海藻在白、红、绿光下的最大放氧速率(P_(max))无显著差异,但在蓝光下显著降低,其中孔石莼的降幅最大。研究表明,不同海藻对升温和光质的光合响应存在较大差异,短暂升温有助于4种潮间带大型海藻抵御退潮后的强光,并提高其在强光下的光合活性,其中鼠尾藻比其他3种海藻展现出更高的光合活性、耐光性和更好的温度适应性。此外,在红光和绿光下较强的光合效率反映了这些海藻对潮间带浅水环境的良好适应性。
区嘉铭汪舒涵赵旭陈健渠孙佳宁邹俏王凯艺章守宇章守宇
关键词:大型海藻潮间带光质光合作用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为了评价整个河蟹养殖周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9年5—11月在上海宝山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对4个典型河蟹养殖池塘和引水水源进行了1个养殖周期内4个阶段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水源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TN),平均值高达2.79 mg/L,说明引水水质氮超标较严重;池塘水主要表现为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_(Mn))超标,平均值分别为2.29、0.24和8.71 mg/L,说明池塘水除了N、P超标,也存在有机污染;(2)池塘组养殖初期水质指标超标个数和超标倍数均较高,此阶段水质最差;养殖末期水体中N、P指标及COD_(Mn)均低于初期,TN从(5.93±0.03)mg/L降低到(1.53±0.01)mg/L,TP从(0.33±0.00)mg/L降低到(0.13±0.00)mg/L,已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因此河蟹生态养殖不会对周围水环境造成N、P污染;而COD_(Mn)虽从(9.54±0.11)mg/L降低到(8.28±0.09)mg/L,但仍远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因此,养殖尾水如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可能会造成水体有机污染。
兰艳俞锦辰刘怡琳赵旭赵旭黄宏
关键词: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水环境水质
浙江枸杞岛筏式养殖区大型海藻组成与时空变化
2025年
为全面掌握大规模筏式养殖活动对海域大型海藻多样性及生物量分布格局的影响,于2021年7月—2022年6月对枸杞岛贻贝养殖区(筏式养殖区)和天然岩相潮间带(对照区)的大型海藻进行了逐月采样。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相对重要性指数,结合冗余分析,对筏式养殖区和对照区大型海藻的α多样性、生长周期、生物量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个月在筏式养殖区共采集大型海藻61种,隶属13目25科31属,全年优势藻类有24种,其中叉珊藻、厚膜藻和气生硬毛藻为多数月份优势种;对照区采集大型海藻47种,隶属13目24科31属,优势藻类为13种,仅鼠尾藻为全年优势种。筏式养殖区以鹿角沙菜、密毛沙菜、厚膜藻、蜈蚣藻一种、叉珊藻、石莼、裂片石莼和铜藻为代表的藻类在旺盛生长期显著增加。筏式养殖区大型海藻Shann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分别为2.36±0.25和1.45±0.23)均高于对照区(分别为1.85±0.32和0.96±0.39)。筏式养殖区大型海藻的生物量在时间上呈显著月变化,平均生物量为(10374.53±4688.17)g·m^(-2),远高于对照区的(3090.40±2230.33)g·m^(-2)。在空间上,筏式养殖区近岸侧月均生物量(11466.12±227.65 g·m^(-2))高于外侧(10498.29±1266.77 g·m^(-2))和中部(9229.95±252.75 g·m^(-2))。冗余分析显示,透明度、盐度、溶解氧、水温、浊度和铵氮与群落结构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区支撑了比天然潮间带更高的大型海藻多样性和生物量,同时以叉珊藻、厚膜藻、铜藻为代表的优势藻类在人工生境延续了更长的旺盛生长期,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牧场筏式藻场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
李晶晶汪振华章守宇林军王凯赵旭
关键词:大型海藻群落结构月变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