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力
- 作品数:34 被引量:493H指数:1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及启示被引量:19
- 2005年
- 日本以近10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主导产业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更替为工业化不断深入创造了现实基础,而中小企业则是日本工业化最重要的产业组织基础。日本工业化过程启示我们,工业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其发展阶段不可任意超越。目前,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应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并积极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 侯力秦熠群
-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产业历史过程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措施被引量:14
- 2003年
- 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曾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 ,国家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就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以市场为导向 ,创造优势产业 ,并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升级。
- 侯力
-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民营经济优势产业
- 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形成与配置的影响被引量:37
- 2003年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迅速增加,对人力资本的形成与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劳动力流动不仅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提高欠发达地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劳动力流动也加剧了企业之间对人力资本的竞争,并以此促动了企业的用工制度改革。但是,劳动力的不均衡流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造成了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巨大差异及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使企业面临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增加与人力资本流失的矛盾。而对这些问题,不仅应该在政策方面进一步放宽并取消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而且应该从各个层面与角度重视企业对人力资本的培育。
- 侯力
-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形成人力资本配置
- 城城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研究
- 2022年
- 获得更高的教育回报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城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平均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向较大规模城市流动过程中实现了个体收益的增长。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教育对城城流动人口收入增长的影响,探讨其城市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以及2013-2018年教育回报率的时序变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教育对流动人口收入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无论是只包含明瑟方程核心变量,还是引入不同特征的控制变量,个体的教育回报率均是显著正向的;第二,特大及以上规模城市中教育对城城流动人口收入增长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城市;第三,2013-2017年城城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呈上升态势,2018年略有下降;第四,城市规模越大,个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越会增加流动人口进入具有较高门槛且工资相对高的职业的概率,同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成为雇员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基于此,文章认为要尽快消除限制大城市发展和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障碍,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人口等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 侯力
- 关键词:教育回报率
- 东北亚和平繁荣与韩中合作方案
- 本文首先阐述实现东北亚和平繁荣的必要的经济条件,以及所面临的阻碍因素,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和平与繁荣两个方面分析目前东北亚的形势。最后,提出以实现东北亚和平繁荣为目标的韩中合作方案。
- 崔春钦侯力
- 文献传递
- 东北地区突出性人口问题及其经济社会影响被引量:55
- 2015年
- 目前,东北地区主要存在着人口净迁出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人口出生率过低,以及边境地区人口流失严重等突出性人口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些突出性人口问题必将对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财力支撑风险、许多城市面临空心化风险、基础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运营面临两难困境、边境安全面临一定隐患等问题。为此,建议率先在东北地区进行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试点,尽早实行社会保障资金全国统筹,为沿边地区居民提供特殊补贴,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均等化。
- 侯力于潇
- 关键词:生育水平人口外流老龄化
- 中国区域人口增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 2025年
- 本文基于第五、第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县级数据,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全面考察我国区域人口增减的空间分布、动态演进和区域差异特征,进而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和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究人口增长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我国人口负增长现象在县区尺度上广泛存在,其中市辖区的人口增长态势明显优于县域单元,县域单元则普遍呈现人口缩减态势。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人口快速减少型、中速减少型、缓慢减少型的县区数量均显著增加,快速减少型县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核密度估计中,全国及各区域的核密度曲线呈现不同程度的左移、主峰高度降低且宽度加大态势,也有部分曲线出现多峰趋势,表明大部分县区人口增长率下降,且区域内人口增长率差距逐渐扩大甚至部分区域内部存在极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结果中,全国层面的基尼系数上升表明人口增长率的总体区域差异呈现扩大态势,超变密度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其贡献率呈现下降态势,而区域净差异的贡献率则明显上升,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超大特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异正在迅速扩大,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特征越来越显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地理因素、行政因素均会影响人口增长率,重构区域人口增减格局。各驱动因子对我国人口增长率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具有动态差异性,解释力最强的因子已经从人均GDP转变为行政等级,创业活跃度的解释力逐渐增强,就业水平和医疗资源的解释力始终位居前列。同时各因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类型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解释力最强的几个交互因子组合从以人均GDP为核心的经济驱动型组合转变为以气温条件为核心的宜居性驱动型组
- 侯力阿儒汗
- 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国际劳务合作的特点
-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以后,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增大。与此同时,我国同东北亚各国的劳务合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本文拟就我国与东北亚五国(朝、日、蒙、韩、俄)之间的劳务合作的基本状况及特点予以简要分析。
- 侯力
- 关键词:对外劳务合作
- 文献传递
- 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被引量:4
- 2008年
- 侯力陈宏力
-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合作对外经济关系
- 论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建设被引量:5
- 2006年
- 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但近年来该地区的城市化和城镇体系建设面临着资源枯竭问题突出、水资源短缺与水质污染严重、大中城市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快城市化发展和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是推动东北振兴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此,应该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大中城市优先和优化发展、小城镇适度发展的原则,通过加快大中城市老工业区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污染防治和区域行政管理协调等措施,推进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城镇网络化建设。
- 王胜今侯力
- 关键词: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