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红

作品数:33 被引量:147H指数:7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81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3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5篇成像
  • 12篇磁共振
  • 10篇血管
  • 9篇磁共振成像
  • 8篇
  • 8篇
  • 7篇肝硬化
  • 6篇造影
  • 6篇PET/C
  • 6篇PET/CT
  • 5篇肝脏
  • 4篇动脉
  • 4篇血管成像
  • 4篇血管造影
  • 4篇主动脉
  • 4篇细胞
  • 3篇胆道
  • 3篇胆道成像
  • 3篇胆管
  • 3篇胰胆管

机构

  • 26篇解放军第81...
  • 4篇青岛大学医学...
  • 3篇青岛大学
  • 3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市胸科医...
  • 1篇青岛市海慈医...

作者

  • 32篇高红
  • 24篇吴建伟
  • 10篇艾书跃
  • 8篇瞿献莉
  • 7篇徐文坚
  • 3篇王灵枝
  • 3篇吕毛古
  • 3篇卢光明
  • 3篇郝大鹏
  • 3篇卢海波
  • 2篇丁建春
  • 2篇吕毛估
  • 2篇李绍科
  • 2篇陈小军
  • 2篇金腊梅
  • 2篇张艳
  • 2篇张艳
  • 2篇杨凤娇
  • 2篇张艳
  • 1篇罗贤文

传媒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东南国防医药
  • 2篇功能与分子医...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医学综述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钆塞酸二钠增强评价肝脏功能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评价磁共振钆塞酸二钠增强肝胆期肝脏信号强度与肝脏功能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5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和对照组18例正常成人。所有受试者行肝脏功能实验室检查及Child-Pugh评分,并在注射钆塞酸二钠后行MR动态增强以及延迟5、10、15、20和25 min行MR肝胆期成像,测量各时间点肝脏、脾脏信号强度,分析对照组、Child-Pugh评分A级、B级病人之间在肝胆期各时间点上肝脏信号强度的绝对值、净增值、肝脏与脾脏信号强度比值的差异,并分析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这些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经Child-Pugh评分,A级35例,B级18例,C级2例。对照组和Child-Pugh A级、B级之间肝胆期各时间点信号强度的绝对值有显著差异(P≤0.006),信号强度净增值以及肝脏与脾脏信号强度比值也有显著差异(均为P≤0.001)。55例病人注射钆塞酸二钠后15、20和25 min肝脏信号强度绝对值无显著差异(F=0.121,P=0.886)。肝胆期肝脏信号强度与血清白蛋白之间呈正相关,而与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之间呈负相关。结论:肝硬化病人MR钆塞酸二钠增强肝胆期肝脏信号强度反映肝细胞功能,并与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相关。延迟15 min的肝胆期MR图像已经可以反映肝细胞功能。
金腊梅吴建伟瞿献莉高红张艳卢光明
关键词:肝硬化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在肝硬化病人胆道成像中应用
目的 探讨肝硬化病人钆塞酸胆道成像(CE-MRC)的价值。方法 53例肝硬化病人和18例正常成人行磁共振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肝胆期胆道成像,评价肝胆期5、10、15、20和25分钟胆道图像质量,分析胆总管信号强度与血清总胆...
吴建伟瞿献莉张艳高红
关键词:肝硬化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钆塞酸二钠增强胆道成像评价肝硬化患者胆道功能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钆塞酸二钠增强胆道成像评价胆道功能的可行性。方法纳入53例肝硬化ChildPugh评分A级患者为A级组;31例评分B/C级患者为B/C级组;18名正常成人为对照组。记录所有受试者磁共振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扫描时,延迟5、10、15、20和25 min胆总管、胆囊和十二指肠显影时间,并采用分割χ2检验对各组两两进行比较,P<0.0167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测量延迟25 min胆总管信号强度并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采用Games-Howell法进行3组间的比较,P<0.05为统计学显著差异。结果延迟10 min,B/C级组胆总管显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2%vs 100%,χ2=21.339,P=0.000)和A级组(32%vs 87%,χ2=26.177,P=0.000),延迟20 min,B/C级组低于A级组(87%vs 100%,P=0.016)。延迟10、15、20及25 min,B/C级组胆囊显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vs 78%,χ2=26.345,P=0.000;52%vs 100%,χ2=12.552,P=0.000;48%vs 100%,χ2=13.795,P=0.000;48%vs 100%,χ2=13.795,P=0.000)和A级组(6%vs 45%,χ2=13.800,P=0.000;52%vs 81%,χ2=8.153,P=0.004;48%vs 91%,χ2=18.559,P=0.000;48%vs 91%,χ2=18.559,P=0.000)。十二指肠显影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胆总管信号强度在正常人群与肝硬化Child-Pugh A级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243),而在正常人群、肝硬化Child-Pugh A级与B/C级患者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肝硬化尤其是Child-Pugh B/C级患者的胆管、胆囊显影较正常人群延迟,且信号强度降低,磁共振钆塞酸二钠增强胆道成像不仅反映了肝脏功能,也可用来评价胆道功能。
吴建伟高红瞿献莉张艳艾书跃
关键词:肝硬化胆道成像
骨显像与MRI诊断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比较骨显像和磁共振成像(MRI)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解放军第81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经病理学证实为恶性肿瘤拟诊骨转移患者79例,在2周内行骨显像扫描和MRI扫描(局部),采取临床资料同综合影像检查(MRI、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CT、X线和骨扫描)以及随访复查(半年)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相同扫描野骨转移瘤病例及病灶的检出率,以及MRI三个常用序列T1加权像(T1WI)、T2WI和压脂像对MRI检测阳性骨转移瘤的显示情况。结果经随访,相同扫描野下79例肿瘤患者共确诊51例伴发骨转移瘤,合计135个骨转移瘤病灶。对于病例而言,骨显像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8.0%、57.1%、0.55、2.28和0.04,MRI分别为98.0%、92.8%、0.91、13.61和0.02。骨显像与MRI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776、0.95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8)。对于病灶而言,骨显像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6.3%、52.8%、0.29、1.62和0.45,MRI分别为98.0%、94.4%、0.92、17.50和0.02。骨显像与MRI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645、0.9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1WI、T2WI与压脂像对132处MRI检测阳性的骨转移灶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7.0%、75.0%和97.7%,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扫描野内,MRI对于恶性肿瘤伴发骨转移瘤及非转移病灶的显示均优于骨显像。
高红罗贤文吴建伟吕毛估
关键词:肿瘤骨转移瘤磁共振成像骨显像
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图像上观察内膜钙化的移位、主动脉直径扩大、心包和/或纵隔积血、胸腔积液/血。并对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的平扫征象进行统计学比较。CT增强图像上观察低密度的内膜瓣、破口(入口和再入口)、真假腔及主要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中,CT平扫观察到钙化的内膜瓣移位9例(42.9%),主动脉直径增宽8例(38.1%),心包和/或纵隔积血8例(38.1%),胸腔积液/血5例(19.0%)。CT增强扫描对主动脉夹层内膜瓣的显示率达100%(21/21),对真、假腔的显示率为100%(21/21),对破口的显示率为85.7%(18/21)。8例(38.1%)弓上血管受累,5例(19.0%)内脏血管受累。结论: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较好的显示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瓣及破口,并且可以显示主要动脉受累情况,为外科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高红徐文坚吴建伟李晓飞
关键词:血管造影主动脉夹层
MR血管成像在肝脏精准切除术中应用
目的:探讨LAVA增强血管成像对精准肝切除术的作用。材料和方法:31例肝脏肿瘤病人行精准肝切除术,术前行LAVA动态增强并行MPR血管重建,测量预留肝脏的体积,评估肝脏肿瘤切除的可行性,并分析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
吴建伟瞿献莉高红
关键词:肝脏肿瘤精准肝切除术磁共振成像
PET/CT对乳腺癌术后转移的诊断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部分乳腺癌患者治疗后出现复发和转移。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转移病灶。文中探讨PET/CT在乳腺癌术后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6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根据组织病理学(4例)、CT或MRI(56例)及临床随访(4例)做出是否转移的诊断。在上述64例患者中选择39个转移灶和22个良性病灶,用PET/CT行双时相检查,测量2次扫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 maximum,SUVmax)及变化。分析PET/CT诊断乳腺癌术后转移的准确性。结果最终诊断38例肿瘤转移,26例未转移。PET/CT检查结果有4例假阳性,4例假阴性,其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84.6%。双时相检查转移灶SUVmax上升10%以上者达74.4%,而良性病变为SUVmax上升10%以上者为36.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T/CT可用于诊断乳腺癌术后转移,双时相扫描可用于鉴别转移灶与良性病变。
吴建伟高红艾书跃徐煊卢海波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氟代脱氧葡萄糖乳腺癌
髓质海绵肾影像学诊断进展被引量:10
2006年
高红徐文坚
关键词:髓质海绵肾影像学诊断
18F-FDG PET/CT在食管癌治疗后检测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在食管癌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结合随访结果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治疗后61例病例PET/CT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手术后或放化疗结束后45天后行PET/CT检查,根据PET/CT表...
艾书跃吴建伟吕毛古杨军高红
关键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PET
文献传递
经皮肺穿刺并发急性脑梗死一例被引量:7
2007年
肺部病灶经皮肺穿刺抽吸活检引起急性空气栓塞,造成脑梗死,发生率甚低,国外报道仅为万分之0.6。
王灵枝高红
关键词:肺穿刺脑梗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