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安妮
-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基于持续改进机制的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综合改革研究
- 2025年
- 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研究背景,基于持续改进机制,聚焦育人理念的更新、课程目标的重构、课程资源的建设、教学设计的创新以及育人实效的检验等诸多方面,对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展开了综合改革研究。通过反向设计、正向施工以及持续改进等策略,致力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 刘妍妍邹安妮李艳青郭希娟王鹤霖
- 关键词:持续改进机制课程改革
- 一种喷杆喷雾机多并联变频式静电雾化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喷杆喷雾机多并联变频式静电雾化装置,涉及农业植物保护机械技术领域,包括喷雾机机体,所述喷雾机机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喷雾机机体的内部设置有搅拌机构。本发明具有长时间续航和稳定的充放电循环功能,而且能...
- 李宇飞邹安妮胡军
- “双创”背景下高校教师培训评价维度建构的研究
- 2023年
- 高校教师培训作为高校教专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和形式,是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建设发展和水准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该文重点研究探讨了在“双创”背景下的大学教师培训评价,并探讨了“双创”政策背景条件下开展高校教师的培训与评价工作的几个维度,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师资的培训和有效的发展。在信息时代,高校教师的培训与评价工作有其广泛性、专业化、发展性强和可反思性强等特征。在现代专业教育培训评价理论框架的指引下,对我国高校师资能力培训水平的综合评价主要应从师资培训的基础、培训的组织、培训的方式、培训的成果转化以及培训迁移这等五大主要维度向上展开,这些主要维度都是高校师资专业教育发展评价的核心。
- 刘宏颖王宪青邹安妮
-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训评价维度
- 涉农高校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被引量:3
- 2021年
-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不竭动力。在新一轮教育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中,专业建设质量与水平居于重要地位。笔者通过调研,提出强化专业建设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需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需求,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的观点。涉农高校应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强化专业建设质量与水平,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推进新农科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完善制度保障等方式整合涉农专业优势资源,强化专业建设质量,从而形成一流的专业建设标准和达到一流的人才培养能力,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专业的内涵式发展,为农林事业输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 邹安妮李宇飞胡军
- 财务管理专业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创新探析被引量:1
- 2015年
-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代社会所需要培养的是创新性人才。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能力。确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老师讲授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以及思索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 吴疆邹安妮陈静
- 关键词:创新性教育财务管理学教育模式
-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率关系研究
- 长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了经济增长质量,使我国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严重、区域发展不协调、创新驱动不足等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要坚持“创新、协...
- 邹安妮
-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 文献传递
- 地方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 2025年
-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教师培训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围绕青年教师培训体系尚未系统化、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有待提升、主动求变的内生动力缺乏、教师产教融合实践不足、教师培训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科学制定培训目标、合理规划培训内容、构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鼓励教师进企实践、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等举措,从而逐步完善青年教师培训体系,积极引导青年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为实现教师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王宪青邹安妮刘宏颖刘妍妍赵赫
- 关键词:青年教师地方应用型高校
- 新工科背景下农机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 2025年
- 本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创新项目的连续性有待提升、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紧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薄弱、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不足、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性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高等教育新发展要求,以数智化教学、专创融合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等为研究视角,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逐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深化创新实践课程的考核形式、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增强优质创新项目的持续建设等解决途径,期望能够为地方农业院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参考。
- 胡军李宇飞周桂霞刘昶希邹安妮
-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