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伟
- 作品数:13 被引量:82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SCT直肠填塞瘘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MSCT直肠填塞瘘管造影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肛瘘病变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临床疑诊肛瘘病变的患者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及直肠填塞瘘管造影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3D重建。并将术前影像诊断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6例肛瘘MSCT准确显示瘘管内口位置81例,5例未发现肛瘘内口,与手术符合率为94.2%;84例显示原发瘘管、部分分支及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等周围结构的关系,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93.9%,脓腔的检出率100%;MSCT后处理技术可较准确显示瘘管的具体形态、位置-走行及其与肛管或直肠的关系等特点。结论 MSCT平扫、增强扫描并结合直肠填塞瘘管造影是一种有效而可靠的术前评估瘘管尤其是对复杂肛瘘的检查方法,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详尽有效影像资料依据。
- 王文献廖建伟王珂珂李松山王之祥
- 关键词:肛瘘瘘管造影三维重建
- 高分辨MR多序列成像结合MRCP、MRVE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评估高分辨MR多序列成像结合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仿真内窥镜技术(MRVE)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疑诊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患者,使用3.0T MR多序列成像并联合MRCP、MRVE重建。将术前影像诊断结果和术后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有6例胆管炎合并狭窄、29例是胆管结石、4例是胰腺头部肿瘤、5例是壶腹部肿瘤、12例是胆管肿瘤,高分辨MR多序列成像融合MRCP、MRVE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整体确诊率为91.1%,诊断结果与手术和随访确认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 R多序列成像结合MRCP、MRVE可较好地显示胆管梗阻的部位、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该技术的应用将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更为详尽的影像解剖依据,为临床手术治疗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 廖建伟王文献何艳周友龙王柯柯吴光明
- 关键词:高分辨率MRI胆道梗阻
- CO_(2)点阵激光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面部皮肤老化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观察CO_(2)点阵激光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治疗面部皮肤老化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面部皮肤老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CO_(2)点阵激光治疗+抗生素软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b-bFGF,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皮肤屏障功能[皮肤含水量、经皮水分散失(TEWL)]、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肤含水量高于对照组,TEWL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_(2)点阵激光联合rb-bFGF治疗面部皮肤老化患者效果显著,能积极改善皮肤屏障,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与患者满意度。
- 廖建伟郭玉瑞王时雨江瑞王文献
- 关键词: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面部皮肤老化
-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诊断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CA)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内CA患者的CT及MRI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CA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68.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特异性,MRI对脑实质内CA的检出率优于CT,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 王文献范辉岳恒志孙传顺廖建伟王珂石拓刘锦涛何艳
-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 骨梗死的磁共振成像诊断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确诊15例骨梗死的MRI影像特点。结果15例患者总共累及21个部位,股骨下端8个,胫骨上端7个,胫骨下端2个,肱骨上端1个,桡骨下端1个,距骨2个。12例患者MRI表现符合急性骨梗死,2例符合亚急性骨梗死,1例符合慢性骨梗死。21个部位的病变均示松质骨内类圆形或不规则边界清楚的地图状改变。结论MRI是诊断骨梗死最有效方法,不仅能显示早期骨梗死的各种征象,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且为无创性诊断,是评估骨梗死的最佳检查方法。
- 范辉孙传顺岳恒志廖建伟王文献王珂何艳杨露石拓
- 关键词:骨坏死磁共振成像
- 70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诊治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 biliary dilation,CBD)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并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70例CB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均行超声检查,57例(81.4%)诊断为CBD,示于胆总管走行区有不甚规则球形、纺锤形、棱形,且与胆总管近端相连通的无回声区,其内腔壁光整,部分有斑点状细密回声或稍强回声结石声影,其中1例还合并有与部分肝内胆管分布、走向一致且与其连通的纺锤形或囊状无回声区。45例(64.3%)行CT检查,43例诊断为CBD,示部分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有不甚规则扁圆形、囊柱状或梭形扩张的低密度影,增强后无强化,轻度占位效应,周围组织结构受压、推移、变形。65例(92.8%)行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均诊断为CBD),示肝内部分胆管、胆总管呈蝌蚪样、不甚规则囊柱状或梭形扩张,呈长T2信号影;MRCP图像呈高信号,且扩张胆管与胆道树相贯通。70例患者中,Ⅰ型66例(94.3%),Ⅱ型1例(1.4%),Ⅳa型1例(1.4%),Ⅳb型2例(2.9%)。68例患者(Ⅰ型65例,Ⅱ型1例,Ⅳb型2例)行扩张胆管+胆囊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Ⅰ型患者行扩张胆管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余1例Ⅳa型患者行扩张胆管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左肝外叶部分切除术。术后患者均顺利康复,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13例(18.6%)发生轻微并发症,包括术后短期腹痛、腹胀6例,胆汁漏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3例,肠道菌群失调1例。术后全部患者获访,随访时间为6~56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发生单纯性胆管炎4例,胆管炎合并肝内胆管结石3例,胆管炎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吻合口稍有狭窄、轻度黄疸2例,胆管感染2例。结论 CBD的临床表现一�
- 廖建伟王文献王柯柯李超舒云刘红山
- 关键词: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影像学特征外科治疗并发症
- 结肠运输试验联合排粪造影在慢性便秘进一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5年
- 为评估结肠运输试验联合排粪造影检查对慢性便秘进一步诊断的价值,对140例临床诊断为慢性便秘的患者采用数字胃肠机行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检查(检查前给予结肠灌洗)。结果显示,1)结肠运输试验结果:结肠运输正常35例,运输异常105例。2)动态排粪造影结果:正常24例,异常116例。116例异常者中,直肠前突29例,直肠前突+会阴下降30例,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16例,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17例,直肠前突十耻骨直肠肌肥厚4例,乙状结肠冗长+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盆底)肠疝+会阴下降6例,会阴下降5例,盆底痉挛综合征4例,内脏下垂+会阴下降5例。3)综合结果:81例同时有结肠运输异常和出口梗阻。结果表明,结肠运输试验联合排粪造影检查在慢性便秘患者进一步诊断中应用价值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廖建伟王文献李松山王珂田力刘佃温李超舒云
- 关键词:慢性便秘结肠运输试验排粪造影
- 高分辨率MRI多序列成像联合MRVE技术重建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6
- 2021年
-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多序列成像联合MRI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重建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诊断为复杂性肛瘘的66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分辨率MRI多序列成像联合MRVE技术重建,并在得到结果后一周内完成手术,将手术所见具体情况与术前的MRI诊断结果对比分析。结果66例患者手术均明确肛瘘诊断,术中共发现主瘘管66支,内口79个,伴发脓肿36例,发现支管34支。依据Parks分型,其中括约肌间型肛瘘38例,经括约肌型肛瘘16例,括约肌上型肛瘘7例,括约肌外型肛瘘5例。以术中探查结果为基准,高分辨率MRI多序列成像及高分辨率MRI多序列成像联合MRVE技术重建检出主瘘管、内口、支管、脓肿及判断Parks分型的准确率分别为90.9%、92.4%、91.7%、82.4%、90.9%和97%、92.4%、100%、93.2%、97%。结论高分辨率MRI多序列成像联合MRVE技术重建是一种可靠的术前评估复杂性肛瘘的检查方法,能较准确显示复杂性肛瘘的主瘘管、内口、支管以及脓肿等情况并明确复杂性肛瘘的Parks分型,可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详细的形态学依据。
- 廖建伟王文献何艳王柯柯韩菲琼徐康丽
- 关键词:复杂性肛瘘高分辨率MRI
- 乳腺癌保乳术中利用组织瓣修复腺体残腔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中利用组织瓣修复腺体残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乳腺癌保乳术的1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乳术中利用组织瓣修复腺体残腔者60例(观察组),未行组织瓣修复腺体残腔者60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乳房美容效果、患者满意度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1)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9,P=0.648)。(2)术后乳房美容效果:对照组优23例,良16例,一般12例,差9例;观察组优51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优于对照组(Z=–5.234,P<0.001)。(3)主观满意度:对照组十分满意28例,满意18例,一般12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十分满意40例,满意18例,一般2例。观察组患者的主观满意度优于对照组(Z=–4.381,P<0.001)。(4)随访:随访期间2组均无局部复发及死亡病例,但对照组发生转移2例,观察组发生转移1例,2组患者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P=0.559)。结论乳腺癌保乳术中采用周围组织瓣修复残腔,相比于未行组织瓣修复的传统保乳手术,不增加术后手术并发症及复发转移,且术后乳房外形美容效果好,患者主观满意度高。
- 徐秀丽廖建伟赵辉董芳
-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术组织瓣
- 传统假体隆乳术与内窥镜直视下超声刀辅助双平面假体隆乳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对比传统假体隆乳术与内窥镜直视下超声刀辅助双平面假体隆乳术在临床小乳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成功开展假体隆胸术患者的基线资料,其中开展传统假体隆乳术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开展内窥镜直视下超声刀辅助双平面假体隆乳术的5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及围术期相关情况、安全性、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长,术后疼痛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皮下血肿、切口感染、包膜挛缩、假体移位/异位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窥镜直视下超声刀辅助双平面假体隆乳术治疗小乳症效果显著,与传统术式相比,内窥镜直视下拥有良好的视野,更有利于术者对手术腔隙的精确把握,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术中出血,有效提高手术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安全可靠,患者满意度良好。
- 廖建伟谢峰刘清亮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