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建 作品数:22 被引量:104 H指数:6 供职机构: 北京协和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不同药物洗脱支架四年临床结果比较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与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再狭窄率、支架内血栓形成及4年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0月连续237例置入DES患者6个月再狭窄率与靶病变重建率(TLR)、4年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靶血管重建(TVR)和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雷帕霉素组与紫杉醇组比较,6个月两组TLR、支架内再狭窄、MACE、心肌梗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后者有更高的晚期管腔丢失(P=0.022)。4年免于TVR生存率分别为88.97%与82.28%(P=0.127),免于MACE生存率分别为83.8%与79.2%(P=0.056)。多变量分析每个病变置入支架数(P=0.001)和糖尿病(P=0、001)与TVR相关,多支病变(P=0.0013)和糖尿病(P=0、0001)与MACE相关。4年总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1.47%与1.98%)无统计学意义,肯定的很可能的和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两组之间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洗脱支架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近、远期效果,但紫杉醇洗脱支架晚期管腔丢失较多。 高立建 陈纪林 陈俊 高润霖 杨跃进 徐波 秦学文 乔树宾 姚民 刘海波 吴永健 袁晋青 陈珏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雷帕霉素 紫杉醇 动态支架显像功能(Dynamic Stent View)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动态支架显像功能在介入治疗中不同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连续完成100例应用动态支架显像功能指导的择期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包括分叉病变、开口病变、左主干病变、... 高立建 谢荣爱 延荣强 刘圣文 徐景涛 邓俊国 慕朝伟关键词:冠心病 介入治疗 入院超敏C反应蛋白对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患者预后的影响 刘越 姚懿 唐晓芳 宋莹 徐娜 王欢欢 许晶晶 刘如 姜琳 蒋萍 高立建 陈珏 乔树宾 杨跃进 高润霖 徐波 袁晋青动态支架显像功能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013年 目的评价动态支架显像功能在介入治疗中不同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连续完成100例应用动态支架显像功能指导的择期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包括分叉病变、开口病变、左主干病变、再狭窄病变及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动态支架显像功能,同期完成介入治疗的同类病变(ACC/AHA分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介入治疗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和术后肌酐增加情况,评价动态支架显像在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结果两组比较基线水平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肌梗死、体重指数无差别,病变类型、曝光时间、置入支架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曝光时间(22.3±10.9与22.5±10.1min,P=0.259)相似,但研究组造影剂用量较对照组用量更少(101.9±34.1ml与114.4±41.7ml,p=0.02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肌酐增加没有差异(11.41±3.14与2.15±3.37umol/l,P=0.109)。结论动态支架显像功能能准确指导支架支架串联及分叉病变完成最终对吻扩张、左主干开口病变支架置入后扩张球囊与支架关系定位、再狭窄病变再次介入治疗与既往置入支架串联以及扩张支架近端边缘球囊的准确定位,减少造影剂用量。 高立建 谢荣爱 延荣强 刘圣文 邓俊国 徐景涛 慕朝伟关键词:冠心病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并发慢血流、分支闭塞、支架内血栓和过敏性休克一例 被引量:4 2016年 1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间断胸闷7年"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否认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常规术前碘过敏试验阴性,对比剂采用碘克沙醇(商品名威视派克)。术前血压100/80 mmHg(1mm Hg=0.133 kPa)。冠脉造影示:前降支(LAD)近段90%狭窄,第一对角支(D1)和D2从病变起始部和中间发出; 李向东 杨跃进 高立建 钱杰 陈珏 钱海燕 乔树宾关键词:支架内血栓 过敏性休克 碘克沙醇 前降支 单中心192例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内我院住院患者中192例确诊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未行激发试验)的临床资料。结果变异型心绞痛临床上少见,好发于男性,占85.9%,合并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饮酒,有过敏史16.7%。心绞痛的好发时间为夜间及凌晨。35例(18.2%)心绞痛发作时合并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1例(5.7%)、心室颤动6例(3.1%)、窦性心动过缓7例(3.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3.1%);56.9%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17例(8.9%)合并冠状动脉肌桥。结论变异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常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对于狭窄程度严重者应行支架置入术。 朱成刚 李建军 高立建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心绞痛 变异型 高血压 心律失常 PSCD危险评分对临界病变进展需要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通过研究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评分并探讨其对临界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临界病变未接受处理的患者的造影和临床资料,以及在(11.02±5.84)月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期间临界病变是否进展,分为病变进展组(n=156)和病变未进展组(n=309),探讨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结果:与病变未进展组比较,病变进展组患者中糖尿病和心肌梗死病史更为常见,且较少应用他汀类药物。冠脉近端病变在病变进展组常见(37%vs 27.9%,P=0.038)。两组基础病变分型在病变进展组中以B2型最多(36.4%)。而在病变未进展组,最常见的是B1型病变(53.4%)。基础病变为复杂病变的在病变进展组为52.5%,而病变未进展组为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近端病变(P=0.031)、未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P=0.004)、复杂病变(P<0.001)和糖尿病(P=0.030)是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相应建立了PSCD评分[近端病变(Proximal lesions);未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no use of Statins);复杂病变(Complex lesions);糖尿病(Diabetes)],PSCD评分≥3分的临界病变56.0%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2分的临界病变23.3%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结论:PSCD评分≥3分的临界病变,可以接受包括介入治疗在内的血运重建策略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 延荣强 陈纪林 高立建 徐波 杨跃进 高润霖关键词: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介入治疗 危险评分 药物洗脱支架患者的血管重建风险 目的:通过造影回访药物洗脱支架病人,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的血管重建率及影响血管重建的危险因素。方法:造影随访和分析432例在北京阜外医院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病人,分析病人的血管重建情况。结果:432人进入我们的研究。其... 延荣强 陈纪林 高立建 杨跃进关键词:药物支架 介入治疗 冠心病 造影 文献传递 GRACE出院评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院外远期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评估全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事件注册(GRACE)出院评分对ACS介入术后患者院外远期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自2013年1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6431例。死亡定义为全因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或脑卒中的复合事件。结果共纳入5867例符合入选标准,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并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且无院内事件的ACS患者进行分析。2年随访中,死亡59例(1.01%),MACCE事件608例(10.56%)。GRACE出院评分在死亡组[(94±28)分]明显高于存活组[(78±24)分,P〈0.001]。GRACE出院评分能够较好地区分出高危组和低危组,高危组死亡风险是低危组的6.73倍[风险比(HR)=6.73,95%c,3.53~12.84;P〈0.001],但对中危组和低危组不能很好区分(HR=1.61,95%CI0.88~2.95;P=0.124)。GRACE出院评分对ACS介入术后并使用DAPT治疗的患者院外远期死亡具有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ROC)=0.661;95%CI0.586~0.736;P〈0.001]。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GRACE出院评分不论在不稳定心绞痛(UAP)亚组(AUROC=0.660,95%CI0.576~0.744;P〈0.001)还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AUROC=0.748,95%CI0.631~0.864;P=0.001),均显示对死亡的预测价值。结论GRACE出院评分对ACS已行介入治疗患者并使用DAPT治疗的院外长期死亡仍具有预测价值,并能够较好地区分出死亡的高危组和低危组患者。 赵雪燕 李建新 唐晓芳 许晶晶 宋莹 王欢欢 许连军 陈珏 张茵 宋雷 高立建 乔树宾 杨跃进 高润霖 徐波 袁晋青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并附壁血栓抗栓治疗随访 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内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随访,评价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对室壁瘤附壁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9年2月,确诊为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内附壁血栓形成的66例内科治疗患者,其中单服阿斯匹林25例,阿斯匹林+波立维(1年)27例,长期单纯华法林口服4例,阿斯匹林+华法林6例,阿斯匹林+华法林+波立维(1年)3例。服用华法林者INR维持在1.8-3.0。出院后均继续规律服药,进行电话和门诊随访,并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66例中8例死亡:其中脑血栓、室间隔穿孔、脑出血及咯血各1例;猝死2例;心衰2例;存活58例中脑栓塞者2例;1例下肢血管栓塞及肺栓塞;1例下肢动脉栓塞,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发生栓塞事件比率无差别,而联合抗栓治疗出血事件多,左心室射血分数<35%事件发生率高。结论室壁瘤心功能差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高,阿斯匹林和华法林在预防心肌梗死后室壁瘤血栓栓塞脱落效果相似,但需更大样本和更长时间随访进一步证实。 高立建 颜丽 邓丽 谢荣爱 延荣强 高展 杨跃进关键词:心肌梗死 室壁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