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长期特别国债怎么发以及如何用的政策建议 被引量:1 2024年 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优化政府债务结构。本文深入探讨了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必要性、特别国债应该怎么发,以及特别国债如何用的问题。 周皓 沙楠关键词:特别国债 拉动内需 《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保障央行更好履行其职责 2021年 自2003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形势和金融监管体系发生重大变化,金融稳定重要性也越发凸显,通过法律保障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有了新的必要性。时隔17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下简称《中国人民银行法》)再次修订,且修改工作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本文结合国际经验,认为此次修订要面向未来,为央行更好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责留一定空间和灵活性,进而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周皓 周皓关键词:国际金融形势 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制度 宏观审慎监管 政策灵活纠偏与风险有序出清——2021年度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报告 2022年 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监测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变化。测算结果显示:宏观层面上,中国金融体系的巨灾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房地产业的巨灾风险指标一度超过了风险警戒阈;微观层面上,2021年下半年农商行的风险日益凸显。 周皓 沙楠 赵靖关键词:巨灾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金融体系 房地产业 估值效应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分析 2014年 国际收支的动态变化是流量调整和存量调整两种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流量调整借助于贸易渠道发生作用,存量调整借助于估值渠道发生作用。在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分析贸易渠道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国际收支的变化状况,估值渠道的引入也因此具备了现实的基础。 沙楠 贺威关键词:输水建筑物 估值效应 对外负债 对外净资产 经常项目顺差 对外资产 美国2024年经济走向与货币政策取向 2023年 美联储本轮政策操作回顾 美国此轮紧缩周期始于2022年3月,至今一年多时间来已加息525个基点,从政策实施力度看,限制性利率水平将保持足够长时间(higher for longer),直至对经济降温的累积效应与滞后效应逐步显现.从政策操作节奏看,此次货币政策正常化速度较以往明显更快,这不仅考虑到工资—通胀螺旋上升的风险,还有供应端受到破坏短期不能恢复正常的隐患.尤其近期地缘政治冲突对石油大宗商品市场的冲击抬高通胀预期也是美联储在政策操作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沙楠 周皓关键词:通胀预期 经济降温 货币政策取向 加息 全球低利率周期下的中国货币政策选择 2025年 现阶段我国经济困境是消费需求不足、房地产行业仍处于下降周期所带来的,只有彻底扭转预期偏弱现状,真正解决好内需不足矛盾,实体信贷需求偏弱与通胀持续低位运行压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化解.具体而言,低利率周期下货币政策的应对建议包括以下两点:一是灵活把握"适度"与"宽松"间的动态平衡必要时继续降准;二是加强国债的协同管理,进一步提高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沙楠 周皓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 消费需求不足 中国货币政策的短期最优选择、中期有效评估以及长期非中性探讨 2023年 短期看,以结构性政策为主的央行货币政策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要尽快开始实施总量货币政策,引导信心触底反弹。中期看,总量型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以及股市恢复相对有效,进而对未来经济复苏和中高速增长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长期看,偏积极的货币政策取向将会最适配中国当前和未来30年经济增长的要求。 周皓 沙楠关键词:货币政策取向 房地产 经济复苏 风险厌恶、方差风险溢价与不确定性冲击 被引量:1 2015年 在Epstein-Zin-Weil效用函数框架下,用方差风险溢价作为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的代理变量,并基于股票质量分类和行业分类验证了该做法的合理性。借助CoVAR的分析思想,研究了不同质量股票的不确定性冲击对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越好(差)的股票对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越大(小),说明股票质量已反映在投资者预期中。 沙楠关键词:风险厌恶 不确定性 美国中小银行危机无实质性外溢影响,但对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有借鉴意义 被引量:1 2023年 美国硅谷银行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其特定的个性化信贷运营模式、存款客户基础以及资产配置策略,同时也受到过去一年美联储强力升息政策的负面影响。本次美国中小银行危机没有实质性外溢影响,不过可以能够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对国内金融机构发展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 周皓 沙楠关键词:中小银行 银行危机 资产配置策略 金融监管改革 美联储 升息 等值加权还是市值加权?基于A股市场“异质波动率之谜”的研究 2018年 过往文献显示,美国股票市场的"异质波动率之谜"仅在市值加权条件下成立,但本文发现,对A股市场的异质波动率策略而言,等值加权组合在预期收益、风险评价和极端市场风险抵御等方面均优于市值加权。本文结果显示:(1)A股市场上高IVOL组合的反转强度显著大于低IVOL组合,但短期反转效应无法解释上述现象;(2)组合整体的小市值效应并非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其驱动因素是低IVOL组合较之高IVOL组合具有更强的小市值效应。同时,这也是造成不同加权方式的异质波动率策略在中美股票市场存在截然不同收益表现的主要原因;(3)我们可以基于短期反转效应和小市值效应优化异质波动率策略。 周皓 陈湘鹏 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