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
- 作品数:9 被引量:146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单中心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初步评估基于射频切割的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入选5例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采用深圳佰特威心房分流导管行心房分流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完善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研究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 d临床成功、超声心动图变化、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KCCQ)评分变化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安全性终点为术后9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即刻PCWP均明显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和术后即刻RAP、PAP、TPR和PVR无明显变化。随访90 d后,4例患者存在持续的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且PCWP较基线明显减低,临床成功率80%。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无明显受损;KCCQ评分、6MWD均有所提高,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无死亡,无心衰再住院,无脑卒中相关不良事件,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长期有效性。
- 常三帅刘新民姜正明科雨彤张骞吕强杜昕董建增宋光远
- 关键词:心力衰竭肺毛细血管楔压左心室射血分数
- 血清多种标志物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探究血清脂质运载蛋白2(LCN2)、D-二聚体(D-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构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到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14例CHF患者作为CHF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LCN2、D-D、NT-proBNP水平,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分析血清LCN2、D-D、NT-proBNP水平对发生心室重构和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114例患者有24例(21.1%)发生心室重构,其中心室重构组病程、LVEDV、LCN2、D-D、NT-proBNP水平高于无心室重构组,LVEF低于无心室重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DV、LCN2、D-D、NT-proBNP是影响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高危因素(P<0.05);114例患者有18例(15.8%)发生MACE事件,其中MACE组病程、LVEDV、LCN2、D-D、NTproBNP水平及NYHA分级Ⅲ-Ⅳ级比例高于无MACE组,LVEF低于无MAC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LVEF、LCN2、D-D、NT-proBNP、NYHA分级是影响患者发生MACE的高危因素(P<0.05);建立ROC曲线,血清LCN2、D-D、NT-proBNP水平联合诊断CHF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87.5%、96.7%、0.969,诊断CHF患者发生MACE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88.9%、94.8%、0.951,均高于单个指标的诊断效能(P<0.05)。结论:血清LCN2、D-D、NT-proBNP水平在CHF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且与心力衰竭严重有关,三者联合对诊断患者发生心室重构及MACE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关杨刘新民郭飞张骞李红董建增
- 关键词: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慢性心力衰竭
- 植入性血流动力学监测装置在慢性心力衰竭家庭管理的应用被引量:2
- 2015年
-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发病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有数据表明CHF患者30 d和6个月的再住院率分别高达20%~30%和50%[1]。尽管药物和器械装置等治疗方法已有很大的进展,CHF再住院率并未降低,因此,对院外CHF患者进行主动管理来防止CHF急性发作或恶化,以减少再住院率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
- 张骞康俊萍刘小慧董建增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 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 调查我国单中心住院围产期心肌病(PPCM)患者左心室逆重构(LVRR)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和产科病房住院且临床诊断为PPCM患者,入院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0 mm.患者出院后随访至少6个月以调查LVRR发生率,LVRR定义为随访时LVEF较基线升高≥10%且随访时LVEF≥50%,同时随访时LVEDD较基线缩小≥5 mm且随访时LVEDD≤50 mm.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判定LVRR的影响因素,计算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基线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68例PPCM患者纳入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38(17,61)个月,35例患者(占51.5%)达到LVRR,其LVEF从基线(34.8±8.2)%显著升高至首次恢复时(58.3±4.9)%伴有LVEDD从(58.4±4.3)mm明显缩小至(46.8±2.9)mm(P均<0.01),其达到LVRR的中位时间为27(7,39)个月(范围1~59月),仅12例(34.3%)患者于12个月内达到LVRR.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LVEF[比值比(OR)1.098,P<0.01]、LVEDD(OR 0.927,P<0.01)及出院时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OR 9.924,P<0.01)三个基线指标是LVRR的独立预测因素.ROC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LVEF及LVEDD预测LVRR的AUC值分别为0.709(界值LVEF>35%,敏感性51.4%,特异性84.8%)和0.787(界值LVEDD<65 mm,敏感性88.6%,特异性60.6%).LVEF>35%患者LVR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VEF≤35%患者(78.3% 比37.8%,P<0.01),LVEDD<65 mm患者LVRR发生率也明显高于LVEDD≥65 mm患者(70.5%比16.7%,P<0.01).结论住院PPCM患者中位随访3年后超过半数患者达到LVRR,其中仅1/3在1年内恢复.入院时LVEF高(>35%)、LVEDD小(<65 mm)及出院时应用ACEI或ARB是PPCM患者达到LVRR的独立预测因素.
- 巫雪飞张妍张骞戴天医刘小慧
- 关键词:心肌疾病围产期发病率
-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被引量:105
- 2016年
-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发达国家成人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2%,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率显著增高。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从最初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改善短期血流动力学,转变为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延缓心室重构、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的长期策略。慢性心力衰竭依据左室射血分数可以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手段能有效的降低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因而文章将主要对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行概述。
- 张骞刘小慧董建增
- 关键词:心力衰竭射血分数心室重构
- 冠状动脉介入改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PCI治疗能否改善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coronary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1044例合并1支CTO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根据PCI是否成功分为成功CTO-PCI组(CTO-S-PCI组)和失败CTO-PCI组(CTO-F-PCI组),观察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非计划性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次要终点全因死亡和非计划性血运重建。中位随访时间为43(24,80)个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44例患者,其中CTO-S-PCI组683例(65.4%),CTO-F-PCI组361例(34.6%)。在主要终点MACE:CTO-S-PCI优于CTO-F-PCI[未校正HR:1.422,95%CI:1.100~1.838;校正HR(模型1):1.332,95%CI:1.004~1.767;校正HR(模型2):1.321,95%CI:0.993~1.759];该优势在心源性死亡、TVR方面的趋势是一致的,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方面两组间无差别。次要终点方面CTO-S-PCI组全因死亡较CTO-F-PCI组显著减低[未校正HR:1.741,95%CI:1.111~2.729;校正HR(模型1):1.674,95%CI:0.969~2.891;校正HR(模型2):1.633,95%CI:0.941~2.838],但非计划性血运重建方面两组间无差别。结论:PCI治疗能够降低CTO合并糖尿病患者心源性死亡、TVR及全因死亡的风险,使糖尿病的CTO患者从PCI治疗策略中获益。
- 张骞闫云峰罗太阳宋光远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糖尿病
-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管生成素2及缺氧诱导因子1α对慢性心力衰竭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8
- 2022年
- 目的探究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管生成素2(Ang-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287例,根据远期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244例和死亡组43例,比较2组血清Ang-2、RDW、HIF-1α、B型钠尿肽(BNP)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Ang-2、RDW、HIF-1α、BNP水平明显升高(P=0.000)。血清Ang-2、RDW、HIF-1α水平与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呈正相关(r=0.542,r=0.443,r=0.477,P=0.000),是慢性心衰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3项指标联合检测预测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74(95%CI:0.947~1.000),明显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Ang-2、RDW、HIF-1α增加是慢性心衰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关杨李红郭飞刘新民张骞吕强
- 关键词:血管生成素2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预后
- 不同病因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经导管缘对缘修复后1年左心逆向重构分析
- 2025年
- 目的评估不同病因中重度二尖瓣反流(MR)患者接受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后1年左心逆向重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行TEER治疗的91例中重度MR患者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资料。根据病因分为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组(70例)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组(21例)。收集临床基线资料及术前和术后1年复查的超声心动图数据。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左心逆向重构情况和功能变化。结果与DMR组相比,FMR组基线有效反流口面积、有效瓣口面积较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更小(均P<0.05)。术后1年,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V、LVESV、左心房内径均较术前减小,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较术前升高,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均P<0.05);正常左心室形态比例较基线增高[DMR组:31.4%(22/70)比20.0%(14/70),FMR组:61.9%(13/21)比33.3%(7/21)],左心室偏心性肥厚患者比例降低(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病因的中重度MR患者,TEER治疗均可有效改善术后中期的MR反流程度,改善心功能,促进左心室逆向重构,并使部分患者恢复正常左心室形态。
- 何静卢志南科雨彤刘新民苑飞姜正明张骞宋光远
- 关键词:功能性二尖瓣反流
- 血细胞比容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病死率的关系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细胞比容(HCT)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术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接受择期PCI治疗且术前有HCT记录的患者2437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贫血的诊断标准(男性HCT<39%,女性HCT<36%)将患者分为低HCT组(1067例)和正常HCT组(1370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术后病死率的差异,分析患者术后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低HCT组患者住院期间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比例低于正常HCT组[61.0%(651/1067)比65.4%(896/1370)],合并左主干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比例高于正常HCT组[3.8%(41/1067)比2.6%(35/1370)、12.9%(138/1067)比9.6%(132/1370)](均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年,低HCT组患者术后死亡48例(4.5%),正常HCT组患者术后死亡15例(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HCT是患者PCI术后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080,95%置信区间:1.441~6.583,P=0.004)。结论低HCT是择期PCI患者术后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新民董建增吕强张崟罗太阳关杨郭飞陈晨张骞白融杜昕马长生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血细胞比容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