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海燕

作品数:20 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篇肿瘤
  • 5篇细胞
  • 4篇蛋白
  • 4篇晚期
  • 4篇化疗
  • 3篇胃癌
  • 3篇细胞肺癌
  • 3篇小细胞
  • 3篇小细胞肺癌
  • 3篇护理
  • 3篇非小细胞
  • 3篇非小细胞肺癌
  • 3篇肺癌
  • 2篇优质护理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生长因子受体
  • 2篇受体
  • 2篇术后
  • 2篇术后化疗

机构

  • 16篇内蒙古医科大...
  • 5篇内蒙古医科大...
  • 2篇呼和浩特市第...
  • 1篇包头市第八医...

作者

  • 17篇赵海燕
  • 7篇苏乌云
  • 5篇呼群
  • 4篇邢舴
  • 3篇武芳
  • 3篇云升
  • 3篇刘彩霞
  • 2篇曹冉华
  • 2篇王华
  • 2篇王莉
  • 1篇陈平
  • 1篇王雪梅
  • 1篇张称心
  • 1篇王宏霞
  • 1篇石秀换
  • 1篇王华
  • 1篇王艳芳
  • 1篇白侠
  • 1篇杨凌
  • 1篇赵瑞东

传媒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药物应用...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信联合直播平台在临床医学本科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2022年
目的 通过引入微信与直播平台在临床医学本科实习中的应用,来探讨微信联合直播平台在临床医学本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方法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20年6月肿瘤内科实习的2013级—2014级246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微信联合直播平台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分析两组学生实习结束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成绩及对教学方式满意度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成绩以及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信联合直播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主观能动性以及对临床医本科实习的兴趣。结论 在临床实习中,应用微信联合直播平台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可提高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水平。
邢舴张国林窦佳赵海燕石秀换
关键词:传统教学本科实习教学模式
核仁蛋白7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
2025年
目的体外探究核仁蛋白7(NOL7)促进直肠癌(CRC)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方法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NOL7在CRC中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RC细胞HCT116、SW620、HT29、RKO、LOVO中NOL7的表达,选择HCT116构建过表达细胞模型(HCT116-OE)及阴性对照组(HCT116-NC),HT29细胞构建敲低细胞模型(HT29-KD1、HT29-KD2、HT29-KD3)及阴性对照组(HT29-NC);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进行验证。获得稳定细胞模型后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增殖、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细胞凋亡、细胞周期检测CRC细胞株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CRC细胞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qRT-PCR检测结果表明,NOL7在HCT116-OE组(1.97±0.06)显著高于HCT116-NC组(1.00±0.94,t=14.72,P<0.05);NOL7在HT29-KD1(0.86±0.03)、HT29-KD2(0.25±0.01)、HT29-KD3(0.88±0.02)中均低于HT29-NC(1.00±0.02,F=1008.00,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NOL7蛋白在HCT116-OE中(1.72±0.04)的表达显著高于HCT116-NC(0.93±0.20,t=7.82,P<0.05);NOL7蛋白在HT29-KD1(0.53±0.02)、HT29-KD2(0.28±0.01)、HT29-KD3(0.36±0.01)中均低于HT29-NC(1.05±0.03,F=964.90,P<0.05),其中敲低组选择HT29-KD2用于后续研究。HCT116-OE组的细胞增殖率[(1.96±0.16)%]高于HCT116-NC[(1.00±0.31)%,t=6.16,P<0.05];HT29-KD2组的增殖率[(0.65±0.04)%]低于HT29-NC[(1.00±0.11)%,t=6.77,P<0.05]。HCT116-OE组的伤口愈合率[(57.40±6.11)%]高于HCT116-NC[(37.57±4.46)%,t=11.97,P<0.05];相反,HT29-KD2组的伤口愈合率[(11.93±2.77)%]低于HT29-NC[(16.35±3.65)%,t=4.01,P<0.05]。HCT116-OE组[(410.53±46.67)个]穿过Transwell小室膜细胞数量高于HCT116-NC组[(284.40±62.90)个,t=6.24,P<0.05],相反,HT29-KD2组细胞[(332.67±51.90)个]穿过Transwell小室膜的细胞数量低于HT29-NC[(403.17±40.88)个,t
郑健杨凌剪泽伟王莉张震赵海燕
关键词:结直肠癌上皮-间充质转化肿瘤转移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门诊患者中重度慢性癌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在门诊癌痛规范化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本院肿瘤内科癌痛门诊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的158例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为7.0886分,治疗后为3.348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平均镇痛起效时间为44.1772分钟(20~70分钟,SD=12.3234),平均镇痛时间为11.3734小时(7~16小时,SD=2.2523)。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54例(34.2%)],恶心呕吐[22例(13.9%)],头晕[7例(4.5%)],尿潴留[4例(2.5%)],少数患者出现口干、嗜睡、谵妄、腹胀,上述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个别患者需干预处理及治疗。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在癌痛规范化治疗过程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门诊规范管理意义重大。
卢佳佳苏乌云呼群云升赵海燕刘彩霞
关键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癌痛
华蟾素联合呋喹替尼用于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24年
目的 探讨华蟾素联合呋喹替尼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对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三线治疗的58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呋喹替尼治疗,29例)和观察组(联合华蟾素胶囊,29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及血管新生因子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在临床获益率(CBR)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χ^(2)=4.858,P<0.05)。治疗后,两组CD4^(+)、CD8^(+)、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CD4^(+)、CD8^(+)、CD4^(+)/CD8^(+)[分别为(39.97±7.00)%、(24.42±0.97)%、(1.61±0.37)]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23±6.13)%、(23.34±0.85)%、(1.43±0.30)](t=3.900、4.509、2.035,均P<0.05);治疗后,两组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CA125、CA19-9及CEA[分别为(32.22±5.23)μg·m L^(-1)、(28.59±4.03)μg·m L^(-1)、(16.12±2.46)μg·m L^(-1)]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95±6.20)μg·m L^(-1)、(36.19±5.06)μg·m L^(-1)、(23.77±4.01)μg·m L^(-1)](t=6.460、6.327、8.757,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VEGF、HIF-1α、TGF-β1[分别为(550.96±80.33) pg·m L^(-1)、(41.55±5.12) ng·L^(-1)、(13.19±2.98) pg·m L^(-1)]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00.44±83.22) pg·m L^(-1)、(58.77±6.60) ng·L^(-1)、(18.76±3.77) pg·m L^(-1)](t=2.304、11.102、6.242,均P<0.05)。结论 华蟾素胶囊联合呋喹替尼三线治疗晚期结肠癌能够下调患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及CEA,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减少肿瘤血管生成。
赵海燕王莉王华
关键词:晚期结肠癌肿瘤标志物血管新生因子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脑转移,将124例ⅡA~Ⅳ期NSCLC患者分为脑转移组51例和非脑转移组7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筛选发生脑转移的高危因素,并对比2组生存情况。结果 2组肺内转移情况、组织学分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型、除脑部以外的远处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其中组织学分型、EGFR基因型、纵膈淋巴结转移及血清CEA水平为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至随访结束,脑转移组中位生存时间19.60个月,非脑转移组中位生存时间33.4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组织学分型、EGFR基因型、纵膈淋巴结转移及血清CEA水平是局部晚期NSCLC发生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发生脑转移的患者生存预后较差。
邢舴王华呼群赵海燕苏乌云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癌胚抗原生存期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王艳芳薛成芳赵海燕朱晓英
该项目所属临床医学领域,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是指在PICC置管过程中,利用电极通过人体上腔静脉探入右心房近心端处,探索心房P波,依据P波的特征性变化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方法,PICC尖端位置过浅,会显著增加静脉炎、静脉...
关键词:
关键词:心律失常导管
WBSCR22在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Williams-Beuren综合征染色体区域22(Williams-Beuren syndrome chromosome region 22,WBSCR22)是一种核糖体RNA甲基转移酶,参与核糖体的成熟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NA修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WBSCR22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和侵袭过程,但其在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对WBSCR22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从恶性肿瘤发生的RNA修饰角度为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及寻找新的治疗分子靶点等提供理论参考。
王莉赵海燕
关键词:恶性肿瘤
优质护理在胃癌患者术后化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胃癌患者术后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4年1月—2024年6月收治的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
赵海燕武芳
关键词:优质护理胃癌患者术后化疗护理满意度
核仁蛋白7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2024年
人核仁蛋白7(nucleolar protein 7,NOL7)基因位于染色体6p23,其作为宫颈癌的抑癌基因于2006年被首次报道。研究表明,NOL7通过下调促血管生成因子、上调抗血管生成因子发挥调节血管生成的作用,其受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调节,且可调节血小板应答蛋白-1的表达,从而调节肿瘤的血管生成,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NOL7的多种功能使其对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潜在作用,有望成为肿瘤诊断和预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阐述NOL7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NOL7在恶性肿瘤中的调控机制等提供思路。
郑健赵海燕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恶性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指标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关于免疫组化相关指标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分析NSCLC组织中人类胸苷酸合成酶(TS)、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RRM1)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初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并行EGFR突变检测的336例肺癌患者,进行EGFR 29种基因突变检测,EGFR基因存在突变的患者则为突变组,而无基因突变的患者则为无突变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TS、ERCC1、β-tubulin-Ⅲ和RRM1蛋白的染色,比较2组肺癌组织中上述4种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突变组患者138例(41.07%),无突变组患者198例(58.93%)。突变组、无突变组患者TS和β-tubulin-Ⅲ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vs 39.39%、44.2%vs 60.1%,P<0.05)。EGFR突变与TS低表达、β-tubulin-Ⅲ低表达相关(r=-0.332、-0.157,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男性患者2.109倍[OR=2.109、95%CI:1.268~3.509],腺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鳞癌的24.265倍[OR=24.265,95%CI:3.508~167.845],鳞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癌的15.2倍[OR=15.200,95%CI:4.480~51.569],肺穿刺患者EGFR突变发生是手术患者的2.364倍[OR=2.364,95%CI:1.266~4.413],TS低表达的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高表达患者的6.171倍[OR=6.171,95%CI:3.145~12.109]。结论 NSCLC组织中TS和β-tubulin-Ⅲ的低表达可以提示EGFR基因的突变。
邢舴呼群苏乌云赵海燕王华张称心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