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华
- 作品数:43 被引量:62H指数:3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台湾豫剧传承模式嬗变探析
- 2007年
- 豫剧是在台湾惟一有公立剧团的地方剧种,其他如川剧、粤剧、越剧、秦腔等偶有演出,但都是由同乡会或少数对此剧种特别有兴趣的个人出资,因此豫剧的地位在台湾受到多方“关注”。豫剧在流播全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众多的各个地方性的豫剧特色,只有台湾地方特色的豫剧具有较明确的、
- 陈国华
- 关键词:豫剧传承模式嬗变地方剧种同乡会
- 从民俗角度探求莱芜梆子的发展
- 2008年
-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山东省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以莱芜、泰安、新泰为中心,北至济南、博山,南达临沂以南,东到淄博、日照,西到平阴、汶上,流行于泰山周围的莱芜、泰安、新汶、肥城、沂源、蒙阴等数十县。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山东的梆子腔剧种,
- 陈国华
- 关键词:梆子腔地方戏曲剧种民俗乾隆年间
- 探析戏曲观众的审美心理
- 2009年
- 新世纪的戏曲舞台,创作呈现多种景象:有宣扬社会改革的改良戏曲;有提倡现代化、民族化的现代戏曲;有探索人物心路历程的哲理戏曲;有揭露批判现实弊端的社会问题戏曲;也有实验西方戏曲理念的先锋戏曲。姑且不论这些戏曲革新探索的成败与否,笔者以为,戏曲对于新的表现手法的探索应该以戏曲观众的审美心理作为革新的依据。
- 陈国华
- 关键词:戏曲观众审美心理戏曲舞台改良戏曲社会改革现代戏曲
- 论明初教化剧中的伦理道德观
- 2009年
- 一、宫廷文人创作的教化剧
以宫廷贵族(如朱权、朱有墩)及台阁重臣(如丘濬)身份而参与戏曲创作,这在明朝以前是没有的。明初宫廷文人创作的教化剧.全方位地宣扬伦理道德观念.对封建社会基本人伦关系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行为规范做了全面阐释。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等形象的塑造.对“三纲五常”进行形象的说教和道德教化。
- 陈国华
- 关键词:伦理道德观念道德教化明初文人创作人伦关系
- 不同外来文化对两岸豫剧发展的影响探析被引量:1
- 2010年
- 海峡两岸豫剧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但两岸豫剧在文化内涵、演剧风格以及艺术形态等方面,都显现出各自的风貌品格。本文拟把不同外来文化对两岸豫剧发展的影响作些分析。
- 陈国华
- 关键词:外来文化豫剧渊源关系文化内涵艺术形态
- 李渔戏曲活动的商业性特征
- 2008年
- 李渔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商业气氛的家庭,他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兰溪人善经商,商于如皋者,自昔称圣。[1(]P.137)李渔的父亲李如松、伯父李如椿还是"冠带医生"。[2]营医虽不同于行商坐贾,但也属于一种经营活动,而且医药也属于一种特殊商品。
- 陈国华
- 关键词:观众戏曲作品戏曲活动商业性
- 明太祖话语权对通俗文化的影响
- 2007年
- 明太祖的权力话语在洪武朝形成强势,通俗文化成为其政策的一种特定表现。戏曲是当时主要的通俗文化形式。太祖多次颁布律令榜文,制定了一系列对戏曲影响很大的政策、禁令法规,这些政策与明太祖推行的道德教化政策相关,伦理倾向显然。太祖推行的教化论影响了戏曲的创作和搬演,使之适应政治教化的需要,甚至影响到明初的戏曲创作,使明初创作的戏曲成为"风化""载道"的政教工具。
- 陈国华
- 关键词:通俗文化
- 海峡两岸豫剧发展论纲被引量:2
- 2011年
- 1949年后,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中间隔绝长达四十余年,台湾豫剧与大陆豫剧虽同根同源,又独呈风貌。本文拟把海峡两岸不同时期豫剧的发展作些叙述与分析。
- 陈国华
- 关键词:豫剧发展论社会环境
- 论曹禺《雷雨》中的基督教文化色彩被引量:2
- 2009年
- 《雷雨》中贯注了基督教文化。论文论述了"序幕"和"尾声"中蕴含了一种浓郁的基督教氛围;分析了从前至后依次经历的原罪——审判惩罚——救赎的嬗变过程中浸透着大量的基督教人文意识;探究了颇似基督教中的上帝一样主宰一切的未出场的"人物"雷雨掌控着所有人的命运。
- 陈国华
- 关键词:《雷雨》基督教文化
- 明初的思想氛围与戏曲宣传道德的倾向
- 2007年
- 陈国华
- 关键词:明初封建伦理道德戏文《琵琶记》《太和正音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