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 作品数:18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宝鸡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双固定螺钉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侧骨折
- 2012年
- 目的观察总结应用双固定螺钉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侧小块或粉碎性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3例后交叉韧带胫骨侧小块或粉碎性撕脱骨折患者,采用膝后内斜切口进入,应用双固定螺钉使骨折块得到有效复位,恢复韧带的连续性。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膝关节屈伸功能正常,无关节失稳,骨折处愈合良好。结论采用双固定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侧小块或粉碎性撕脱骨折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良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肖文兴赵晓明刘鹏刘列宋宁亚张永刚
- 关键词: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内固定
- 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及对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及对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38)与对照组(n=36)。其中研究组给予改良Stoppa入路治疗,对照组给予髂腹股沟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的IL-6和PCT水平均显著升高,但研究组的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且术后患者炎症水平变化更小,术后感染风险更低。
- 张永刚杨军琪刘鹏李星刘列
- 关键词:骨盆髋臼骨折改良STOPPA入路髂腹股沟入路
- 双固定螺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处骨折
- 目的 观察总结采用双固定螺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处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1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处骨折采用关节镜下微创双固定螺钉固定使骨块复位,前交叉韧带连续性恢复,配合术后积极康复功能训练.结果 术后获5~20个...
- 李凯刘列肖文兴杨军琪赵晓明李小宏刘鹏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 自制抗菌油膏在骨科创伤性皮肤缺损并感染创面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自制抗菌油膏治疗创伤性皮肤缺损并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抗菌油膏治疗205例264处皮肤缺损创面。结果本组264处创面中继发感染创面22处,经换药后治愈、好转创面为245处,19处创面经换药无效,治愈及好转率92.8%。结论抗菌油膏既具有抗菌消炎、促进肉芽组织新生和创面愈合的作用,又可保持创面湿润、舒适,配方简单,治疗有效,可广泛应用于创伤性皮肤缺损的临床治疗,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 肖文兴刘鹏刘列宋宁亚张永刚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8月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患儿,其中闭合性骨折患儿40例和开放性骨折患儿12例,前者采用肘外侧入路方式,首先对骨折进行复位固定,然后局部热敷,最后局部注射药物罂粟碱;后者先进行清创,然后上下延长创口,游离肱动脉断端并吻合,对骨折进行复位固定,最后用2~3枚克氏针进行交叉固定。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康复的影响因素。结果52例骨折患儿均愈合良好,肘关节活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包括受伤至手术时间>48h、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延迟及出院后遵医嘱依从性低(P<0.05)。结论影响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包括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功能锻炼时间以及出院后遵医嘱依从性。对可疑有血管损伤者,应仔细连续动态观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
- 刘鹏朱澍刘列肖文兴宋宁亚公伟
-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血管损伤切开复位
- THA术后外周血TLR4、TRAF6、IL-1β表达与DVT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外周血Toll样受体4(TLR4)、TNF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白介素-1β(IL-1β)表达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5-03—2017-04接受治疗的136例THA患者进行研究,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组与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外周血TLR4、TRAF6、IL-1β浓度。结果 THA术后共44例(32.4%)出现DVT,血栓组年龄>50岁、全身麻醉的比例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外周血TLR4、TRAF6、IL-1β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且随着DVT严重程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TLR4、TRAF6、IL-1β与THA术后DVT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全身麻醉、外周血TLR4、TRAF6、IL-1β水平升高是THA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HA术后TLR4、TRAF6、IL-1β水平升高与DVT相关。对于年龄>50岁、全身麻醉下THA手术且术后外周血TLR4、TRAF6、IL-1β水平明显升高者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降低DVT发生的风险。
- 张永刚刘鹏刘列
- 关键词:TOLL样受体4白介素-1Β
- 微创治疗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对于临床常见的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进行手术治疗,探讨微创治疗的有效、实用方法。方法 11例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微创下开窗撬拨植骨结合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复位固定胫骨平台骨折,双固定螺钉固定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术后支具外固定配合积极康复功能训练。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0~75 min,平均62 min。11例均获得平均13(5~20)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良好,无复位不良、感染、骨折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膝关节失稳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末次随访时按Rasmussen评分法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优7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膝外翻应力所致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效果确切的优点。
- 李凯肖文兴刘列张永刚杨军琪刘鹏李小宏
- 关键词:膝内侧副韧带损伤MIPPO技术微创
- 抗菌油膏与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骨科创面修复疗效观察
- 2012年
- 目的:观察抗菌油膏联合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骨科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制抗菌油膏敷料覆盖创面,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治疗7~9d后,拆除敷料,然后行游离植皮术。结果:126例患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行二期植皮全部成活。结论:自制抗菌油膏联合VSD能彻底清除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刺激肉芽生长,快速控制感染,明显缩短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时间,减轻换药痛苦,效果显著。
- 宋宁亚刘列肖文兴赵晓明刘鹏李凯杨军琪李小宏
- 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术后早期稳定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 研究椎间融合器作为植入物在下颈椎骨折脱位行颈椎前路手术后的早期稳定性。方法 统计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单纯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均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术后随访3~6个月,对比术前术后颈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术前术后植骨愈合后颈椎在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颈椎前凸角、椎体后缘移位情况)及水平位(椎体高度)的稳定性。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优于术前,术后颈椎在冠状位稳定性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植骨愈合前后,颈椎在冠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稍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稳定性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稳定性研究需从椎体矢状位、水平位及冠状位3个方向着眼。颈椎压缩性骨折或撕脱性骨折伴脱位患者可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椎间融合器在术后早期恢复中存在椎体下沉及矢状位移位问题,需引起重视。
- 公伟刘勇刘鹏
-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稳定性颈椎前路手术椎间融合器
- 聚醚醚酮融合器及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单枚聚醚醚酮融合器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单枚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治疗54例腰椎退变患者,其中男35例,女19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7.2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腰椎管狭窄16例,腰椎滑脱8例,退变性侧凸4例。结果平均随访2年(1~4.5年),采用Nakai及Suk评分标准判定结果,优32例,良14例,可8例,优良率85%,术后椎间融合率96.3%。结论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在行后路减压,单枚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入及椎弓根系统治疗后,疗效满意,融合率高,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良好方法。
- 张永刚杨军琪刘列宋宁亚肖文兴赵晓明李凯刘鹏李小宏张有为
- 关键词:腰椎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