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先
- 作品数:9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可吸收性心包膜填补材料预防心包粘连效果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索可吸收性心包膜填补材料(GM042)预防心包粘连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80例实施心脏手术且预计3年内需再次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年龄(1.79±1.72)岁;对照组,40例,年龄(1.63±1.52)岁。两组最终纳入患者共73例:试验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对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试验组在手术时使用GM042填补心包膜缺损部位,对照组不使用。评价GM042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及减轻心包粘连的作用。结果试验组术前与术后半年的临床检查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见GM042明显相关不良反应。GM042在术中可操作性良好;再次手术时试验组粘连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心表心包膜肥厚、心表面钙化及心表结构可见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M042在心外科手术中具有防粘连效果,符合临床安全性要求,适用于需再次手术的患者。
- 王德李守军郭少先花中东张浩
- 关键词:防粘连可吸收性
- 外包裹法升主动脉成形术中远期临床效果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分析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外包裹法升主动脉成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扩张的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8月阜外医院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外包裹法升主动脉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超声心动图或主动脉CT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升主动脉直径,比较外包裹法升主动脉成形术后的升主动脉直径变化情况。结果 共纳入33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22~73(51.06±12.61)岁。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6.06±3.54)mm,术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为(34.55±5.17)mm,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为(37.12±5.64)mm;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8.20(18.80~140.30)个月。术后中位升主动脉直径增长率为0.63(-0.11,1.36)mm/年。术后1例患者的升主动脉直径增长率>5 mm/年,另有1例患者>3 mm/年。结论 外包裹法升主动脉成形术能有效减小升主动脉直径,中远期随访结果良好。
- 周晓辉孙寒松王水云郭少先王立清
- 关键词: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扩张
-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被引量:14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矫治单一功能心室复杂畸形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 5例 (A组 ) ,3例建立上腔静脉—右心房旁路 ,2例利用双上腔静脉互为旁路行双侧双向格林手术。同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 5例 (B组 )。 结果 :二组均无手术死亡 ,早期随访效果满意。A组不用输血 ,手术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拔管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 B组明显减少。 结论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方法安全简便 。
- 郭少先吴清玉郭加强罗新锦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双向格林手术先天性心脏病
- 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的解剖病变及手术效果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总结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的解剖结构、手术方法和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二尖瓣瓣上环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及随诊情况。结果:共40例,平均年龄5.0岁,平均体质量16.1kg,其中37例(92%)为中-重度狭窄。Shone复合征(20例)、室间隔缺损(20例)和动脉导管未闭(15例)是最常见的合并心脏畸形。二尖瓣器结构正常和异常的分别为13例(32%,A组)和27例(68%,B组),两组的二尖瓣多普勒超声血流压差和狭窄程度无差别。除B组中1例行机械瓣置换术外,余均行瓣上环切除。B组有17例(63%)需同时处置异常的二尖瓣器。两组共有14例(35%)需同期矫治并发的左心系统狭窄。术后A组二尖瓣血流峰压差(MVPmax)由[(25.8±7.8)mmHg(1mmHg=0.133kPa)降低为(5.8±3.0)mmHg,P=0.0002],B组由[(23.6±5.2)mmHg降为(9.5±4.7)mmHg,P=0.000001],但A组明显低于B组(P=0.005)。两组平均分别随诊2.0和1.6年,无死亡或再次手术病例,A组的MVPmax低于B组[(9.2±4.2)(14.7±6.9)mmHg,P=0.01)],但均高于术后早期(分别为P=0.009和P=0.0002)。结论:大多数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合并二尖瓣器结构异常,并伴Shone复合征及其他心内畸形,常需同期手术处置。手术近、中期效果良好,但需密切随诊二尖瓣功能,尤其是合并二尖瓣器结构异常者。
- 凌雁沈向东郭少先耿斌刘迎龙
- 关键词:儿童
- 主肺动脉窗及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总结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回顾分析主肺动脉窗及合并心脏畸形的临床特征,总结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和效果。方法:自1997-01至2011-05,共有46例主肺动脉窗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平均年龄(3.2±2.5)岁(0.1~16)岁,平均体重(11.4±6.2)kg(4~47)kg。合并的心脏畸形包括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主动脉瓣下隔膜5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主动脉弓中断5例、室间隔缺损4例、房间隔缺损4例、右室双出口3例、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2例、法乐四联症1例。43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中23例经主动脉切口补片修补,12例经肺动脉切口修补,4例经主肺动脉窗修补,2例行切断缝合。其余3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主肺动脉窗缝扎(1例)或切断缝合(2例)。合并心脏畸形同时矫治。结果:早期死亡3例,平均随访5年,1例患者术后一年死于肺动脉高压,其余患者无再次手术及残余分流,主动脉和肺动脉发育正常。结论:主肺动脉窗一经诊断,应尽早外科手术治疗,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切口补片修补是首选的方法。
- 於其宾沈向东郭少先花中东闫军李守军胡盛寿
- 关键词:主肺动脉窗心脏外科手术
- 主动脉CT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常规检查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主动脉CT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前常规检查的必要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9月在本院行单纯CABG的患者。共有794例CABG患者在手术前进行了全主动脉64排螺旋CT检查,其中男604例,女190例,平均年龄(63.85±8.41)岁。结果在所有患者中,425例患者(53.5%)仅有轻度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无主要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369例患者(46.5%)合并不同程度的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91例患者(11.5%)有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大于50%或闭塞,117例患者(14.7%)发现腹主动脉严重钙化伴主要分支血管狭窄大于50%或闭塞(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33例患者(4.2%)发现升主动脉病变,包括钙化或扩张直径超过45mm,121例患者(15.2%)发现单侧或双侧髂动脉狭窄大于50%或闭塞,有40例患者(5%)发现主动脉全程弥漫粥样硬化改变,伴多个分支狭窄或闭塞,100例患者(12.6%)发现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大于50%或闭塞。结论主动脉钙化在CABG患者中非常普遍,随着年龄增加,各分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增加,在临床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64排螺旋CT检查作为一项无创、经济、准确的检查方法,能对主动脉病变进行准确定位、分型、精确测量、定量分析所属分支血管及脏器有无受累,所以对于高龄CABG患者,术前建议常规行主动脉CT检查,以便减少围术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林野王立清王小启郭少先闫鹏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钙化64排螺旋CT
- 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死亡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与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院内死亡率的手术风险评分系统,通过与常用评分系统对比,评估该评分系统的预测效果。方法:收集阜外医院自2012年至2017年接受CABG的1 976例术前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以3: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建模组(n=1 479)用于建立模型,验证组(n=497)用于检测模型的可用性。应用Logistic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建立新的评分系统(PGLANCE)。评价PGLANCE对心力衰竭患者行CABG术院内死亡率的预测效果,应用Homs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考察PGLANCE校准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GLANCE的区分度,并与EuroSCORE、EuroSCOREⅡ及SinoSCORE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观察死亡率与预测死亡率95%可信区间的差异,评估不同系统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行CABG院内死亡率的预测功能。结果:本模型确定了包含性别、既往心脏手术史、血肌酐值、术前LVEF值、术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患者相关因素和是否合并瓣膜手术、是否同期行主动脉手术等手术相关因素。PGLANCE对心力衰竭患者行CABG死亡率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HL拟合优度检验为P=0.311,AUC=0.847,效果优于EuroSCORE与SinoSCORE,与EuroSCOREⅡ效果相似。在验证组中,仅PGLANCE预测死亡率95%可信区间包含实际观察值,明显优于其他三种评分系统。结论:PGLANCE是建立在中国最新心力衰竭患者CABG临床数据基础上的风险评分系统,预测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优于EuroSCORE、EuroSCORE II及SinoSCORE。
- 林宏远侯剑峰唐汉韡陈凯郭少先柳枫王立清孙寒松郑哲胡盛寿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力衰竭
- 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围术期血栓栓塞的治疗与预防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围术期血栓栓塞的表现、治疗、转归和可能危险因素,评估预防血栓栓塞措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双向Glenn手术264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2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术期发生血栓栓塞9例,男5例,女4例;年龄0.9~11.0(5.1±3.7)岁;体重8~30(17±8)kg。5例为双向Glenn手术,4例为TCPC。多数栓塞患者合并至少一个血栓高危因素。术后常规静脉泵入预防量肝素10 U(/kg.h),续以口服阿司匹林1~3 mg(/kg.d)预防血栓。结果 9例中6例血栓栓塞发生于术后7 d之内,3例发生在术后2~4周。9例均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其中1例行下腔静脉-右心房连接术。死亡3例(33%),分别占同期双向Glenn手术和TCPC后早期死亡的33%(1/3)和18%(2/11);其余6例症状和体征改善或消失。结论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围术期血栓栓塞的病死率高,是此类手术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围术期预防血栓的策略有效,但仍需注意避免一些相关危险因素。
- 凌雁郭少先沈向东闫军李守军
- 关键词:双向GLENN手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FONTAN手术血栓栓塞肺栓塞
- 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瓣缺如患者手术矫治的近中期结果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瓣缺如(TOF/PV-AB)患者手术矫治的近中期结果,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1996年1月至2009年8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14例TOF/PV-AB患者施行根治手术,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3.4±3.4岁(0.2~11.0岁);体重12.0±6.3 kg(4~26 kg)。肺动脉处植入带瓣管道4例,采用带单瓣的跨环补片10例;行部分肺动脉壁切除6例,部分肺动脉壁切除加肺动脉壁折叠2例。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14.3%),均为低体重小婴儿患者,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和呼吸衰竭,另1例死于中枢神经并发症。失访2例,随访10例,随访时间8.3±4.3年(0.6~13.0年),随访患者均生存;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肺动脉瓣功能异常4例,无再次手术者。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Ⅱ级。结论 TOF/PV-AB外科矫治术的近、中期结果良好,但需密切随诊肺动脉瓣或带瓣管道的功能。
- 凌雁郭少先沈向东李守军闫军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缺如心脏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