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
- 作品数:20 被引量:183H指数:6
- 供职机构:宝鸡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性脑病30例临床分析
- 2007年
- 刘海霞李继昌马医安
- 关键词:肝性脑病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肝病危重病症发病机制
- 死亡肝病患者48例回顾性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肝病死亡的原因及肝功能分级等情况。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48例肝病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肝病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结果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6例,C级39例,资料不全无法分级3例。内科药物治疗40例;使用三腔两囊管6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1例;同时应用三腔两囊管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1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20例;死于肝性脑病13例。结论肝病死亡病例仍以肝硬化患者居首位,其次为原发性肝癌。肝功能分级差者,并发有消化道大出血和或肝性脑病者病死率很高。上消化道出血单纯内科治疗效果差。需警惕肺栓塞及心脏并发症致死。
- 刘海霞陈峰云
- 关键词:肝病CHILD-PUGH分级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
- 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17检测在不同胃黏膜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联合胃泌素17(G-17)检测在不同胃黏膜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宝鸡市中心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经胃镜及病理确诊未经治疗的胃病患者571例,根据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108例、萎缩性胃炎组368例、胃溃疡组29例、十二指肠溃疡组37例、复合溃疡组9例及胃癌组17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结合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血清G-17、PGⅠ、PGⅡ及其比值PGR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组G-17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PGR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G-17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复合溃疡组、胃癌组PGR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十二指肠溃疡组G-17低于萎缩性胃炎组,胃癌PGR低于萎缩性胃炎组(P<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联合G-17在检测不同胃黏膜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郭文涛李继昌刘海霞杨凌玲薛挺魏晓花吴育美
- 关键词:胃肿瘤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胃溃疡
- 幽门螺杆菌根治失败后用利迈先再治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02年
- 李继昌马医安刘海霞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利迈先
- 呕吐50例临床分析
- 2006年
- 刘海霞马医安李继昌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过程化学感受器末梢神经
- 32例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小肠疾病的临床效果
- 2018年
- 目的探讨单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2例采用静脉麻醉下进行单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共确诊32例,阳性率为100.00%;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12例,占37.50%(12/32);其中小肠溃疡6例,6例中1例是巨大憩室合并溃疡出血,1例同时有小肠息肉及小肠毛细血管扩张,1例溃疡同时有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2例;非特异性炎症2例;多发血管瘤1例;小肠腺癌1例。20例腹痛、腹泻患者中,其中溃疡3例,1例病理为肠型T细胞淋巴瘤;小肠息肉4例,病理均为慢性炎症;小肠腺癌1例;小肠非特异性炎症12例;并发憩室的2例。结论对常规胃镜、结肠镜检查不能解释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以及对腹部螺旋CT或全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小肠可能有病变如肠壁局限性狭窄、扩张、淤张、扭转等患者,需行小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小肠的病变和胃镜可见的上消化道以及结肠镜可见的下消化道病变一样,存在非特异性炎症、息肉、溃疡、恶性肿瘤以及多于上消化道及结肠的血管畸形、憩室等病变。
- 刘海霞陈莹王鸿轲薛挺吴育美马医安吴振华李继昌郑甦
- 关键词:小肠疾病小肠息肉
-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镜诊断及铝碳酸镁治疗观察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应用胃镜检查的实用价值 ,同时观察铝碳酸镁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 1min快速尿素酶法。结果 胃镜检查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直观、快速优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镜下表现与胃镜检查时反应性即时胆汁反流(所谓假阳性 )的表现有明显不同。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效率达 95 %。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 ,而胃镜检查伴随的假阳性影响了诊断的可靠性。区别胆汁反流病症与即时胆汁反流的不同表现 ,有助于消除假阳性。铝碳酸镁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药物 。
- 雷太保刘海霞王鸿轲
-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镜检查铝碳酸镁
- 小探头超声胃镜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常规内镜检查提示消化道病变的302例患者行MPS检查,包括内镜发现的隆起性病变、溃疡以及糜烂怀疑癌变、内镜诊断肿瘤而病检不支持的患者,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来源。结果超声微探头检查的302例患者中,食管病变76例,胃部病变178例,十二指肠病变48例。对于病变位于黏膜层至黏膜下层的患者均行病理活检或由外科术后确定病变性质及范围。结论 MPS可清晰地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起源定位准确,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马医安李继昌刘海霞吴育美王鸿轲杨诚徐彩霞陈西洲
- 关键词:小探头超声内镜隆起性病变上消化道
-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陈峰云刘海霞
- 关键词: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碳水化合物营养成分
- 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联合幽门螺杆菌检测在筛查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价值
- 2017年
- 目前萎缩性胃炎仍需经过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才可确诊。许多研究显示,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泌素 -17(G-17)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可用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目的:评价能否以血清 PG、PGⅠ/PGⅡ 比值(PGR)、G-17 和 H.pylori检测筛查萎缩性胃炎,进而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的43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08例、萎缩性胃炎组309例、胃癌组15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检者空腹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C13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感染,最后结合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比,萎缩性胃炎组中PG及G-17均增大,但仅有G-17增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虽PGR减少(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萎缩性胃炎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者的PGⅠ、PGⅡ、G-17水平高于阴性者,仅PGⅡ显著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GR减少(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非萎缩性胃炎相比,胃癌组(HP阴性)中PGR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G-17升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 PG、PGR 和 G-17 水平检测可以进行萎缩性胃炎的筛查。结合血清 G-17 水平明显升高而PGR水平明显降低可进行胃癌筛查。H.pylori 感染与 PG水平的变化有关。
- 谭莉路荣杨凌玲马拉琦罗欣刘海霞李继昌
-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萎缩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