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业
- 作品数:31 被引量:23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市宁海中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一词经纬 层层深入——《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2013年
- 【教学创意】
1.主问题引领。抓住“高大”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线贯穿全课,让对话在“高大”中穿行。使课堂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 刘宏业
- 关键词: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学创意循序渐进课堂
- 诗意的思念——巴金《月》细读
- 2012年
- 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以“月”为题材的诗文比比皆是,而巴金先生的散文《月》堪称经典。《月》写于1941年。全文仅278字.作者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于历史神话中,意蕴丰富,简中藏丰。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细腻,字里行间充满诗意;内容深刻,引人深思,品味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 刘宏业
- 关键词:诗意细读思念个人情感文章语言
- 敌人的炮弹为什么总是炸不到老妇人——以《蜡烛》为例谈文学作品中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
- 2011年
- 前苏联著名作家西蒙洛夫的战地通讯《蜡烛》,报道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育乞西不怨其暴尸沙场,不顾炮火连天,不顾年老体弱,以惊人的毅力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苏联青年的坟头。为了渲染战争的残酷,课文中有10处写到炮火,其中,老妇人安葬红军战士的过程写到四次:
- 刘宏业
- 关键词:《蜡烛》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炮弹敌人
- 重演绎还是重归纳,这是个问题——与赵克明老师商榷
- 2012年
- 近读赵克明老师《语文教学是重演绎还是重归纳?》(《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一文,受益匪浅,感触很深。赵老师在文章中结合三则教学案例,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本”理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语文教学当首选归纳法,慎用演绎法。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下面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针对这三个方面逐一辨析,以就教于方家。
- 刘宏业
- 关键词:归纳法演绎法老师语文教学教学案例
- 与孙如明老师商榷——兼议语文教育如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 2009年
- 《语文学习》2009年第6期刊登了孙如明老师《高考作文评价应淡化或删改“有文采”》(以下简称《有文采》)一文,孙老师对因片面追求“有文采”而导致考生东抄西背、机械拼凑的现象进行抨击。这理应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细读《有文采》一文,发现其基本立场和观点有失偏颇,尤其是将“有文采”与学生的思想情感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有文采”这一发展等级要求是现/4,-套话作文、无病呻吟的“文化散文”的“罪魁祸首”,笔者实不敢苟同。
- 刘宏业
-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语文教育老师传承作文评价
- 巧抓教学线索,高效利用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 2013年
- 【教学创意】《我的第一本书》是著名诗人牛汉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结合童年生活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我对本课教学的独特创意在于“利用课文本身的内容形成课堂教学线索”。这节课的教学线索我抓住了课文第1节中的一句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全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它的身影。
- 刘宏业
- 关键词:《我的第一本书》教学线索教学设计课文教学创意《父与子》
- 诗意命名,放飞思维
- 2010年
- 掌柜的话: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在这里,所谓“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是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多年的课堂教学告诉我,有时候甚至很多时候学生真的比较聪明呢。因此,我对所谓“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也产生了怀疑——当我们无视学生的潜在能力,
- 刘宏业
- 关键词:学生创造能力心灵诗意思维语文课
-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四文”的魅力——陈钟棵《卖油翁》教学实录及品鉴被引量:2
- 2011年
- 一、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卖油翁》。先读课题。再看。作者是欧阳修。随着年级的增长,我们还会学到很多欧阳修的文章。
- 陈钟樑刘宏业
- 关键词:《卖油翁》文言文教学教学实录品鉴课文导入
- 意识·方法·习惯——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 2009年
- 一、增强作文审题意识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要务。审题差之毫厘,下笔失之千里。从中考作文阅卷来看,考生审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审题意识淡薄,没有真正理解、吃透题目的要求,更谈不上分析命题的意图,就匆忙下笔作文,结果离题万里。
- 刘宏业
- 关键词:审题指导命题作文审题意识考场作文作文阅卷考生
- “工厂”篇
- 2013年
- 一排灯火通明的窗子正对着阁楼照耀着,工厂正用它强大的铁肺进行工作,不断发出轰隆隆的巨响。铁器的哗啦声,锤头敲打的叮当声,锯齿拉扯时的咯咯声,以及熔软了的金属尖头被敲打时的吱吱声交响成一片。煤烟现在是直冲九霄,喷吐着火焰,向四方撒下一束束的火花,恰如点着了的花爆。(节选自柯诺普尼茨卡《烟》)[赏析]本段从听觉的角度入笔,巧妙地运用拟声词,如轰隆隆、哗啦声、叮当声、咯咯声、吱吱声等,写出了工厂繁忙、枯燥的工作场景。正所谓"
- 刘宏业
- 关键词:淬火槽海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