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薇
- 作品数:10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滕州市博物馆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滕州市博物馆志的编修设计刍议
- 2025年
-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文章客观分析了滕州市博物馆建馆近70年来的发展沿革,指出编修滕州市博物馆志的现实意义,提出滕州市博物馆志篇目设计的参考方案,既是对编修博物馆志的有益探讨,也对滕州市博物馆志编修工作起到助推作用。
- 张婷婷刘薇薇
- 关键词:博物馆志书编修篇目设计
- 文旅深度融合视域下中小博物馆的发展——以淄博市为例
- 2025年
-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日渐成为旅游目的地,并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中小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还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文化认同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探讨了文旅深度融合对中小博物馆发展的影响,尝试探索出一条“流量转化+在地文化深耕”的路径,为中小博物馆在文旅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 马海真刘薇薇霍怡帆黎强
- 关键词:博物馆学
- 浅谈博物馆里的地方名人专题展厅——以滕州市博物馆为例被引量:1
- 2024年
- 地方名人是每个地域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也是自带流量的地方文化宣传代表。文章通过对滕州市博物馆地方名人专题展厅的梳理,就闵荫南艺术陈列馆和孙开桐艺术馆展开分析。滕州市博物馆将地方名人捐赠的藏品与博物馆自身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并采用公开展示的形式,尽可能地发挥地方名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进而提升滕州市博物馆的综合运营能力。
- 刘薇薇马灿灿刘全利王明李绘锦
- 关键词:地方名人
- 北辛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作用
- 2011年
- 自古以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都是由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交相辉映,汇聚融合而成的。随着北辛文化遗址的发现、研究以及北辛文化的命名,近年来,北辛文化因其独特的内涵、久远的历史以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辛文化,她在整个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刘薇薇
- 关键词:北辛文化中国文化
- 考古学视域下的薛文化研究 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勘探拾遗
- 2025年
- 前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官桥镇前掌大村,西距薛国故城约1公里。1994年遺址内南岗子墓地一批商周墓葬的发掘成果荣获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通过近年来孜孜不倦的考古工作,确认遗址为商末至西周早期薛国贵族集中埋葬之地。2014年,为摸清前掌大遗址分布范围、遗迹布局等问题,滕州市文物局、滕州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系统勘探。
- 孙兵(文/图)鲁大立(文/图)刘薇薇赵田田(文/图)
- 关键词:考古学
- 浅谈博物馆历史陈列关系——以山东省滕州市博物馆“陶风瓷韵”专题展为例被引量:1
- 2023年
- 瓷器是我国的国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陶器作为瓷器的前身,从夯土造器,到施以彩绘,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瓷器正是在陶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陶瓷器均成为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收藏机构的珍爱之物,瓷器发展也是经历了新生之后,宋代达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单色瓷的最高峰,元代以后,青花乃至彩瓷成为主流,直至今日,瓷器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显示出瓷器旺盛的生命力。山东省滕州市博物馆馆藏陶瓷器以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早期青瓷见长,尤其是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数量丰富、造型多样、制作精美,堪称山东地区出土原始青瓷的代表作品,同时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和鉴赏价值,由此,策划筹备了“陶风瓷韵”专题展,整理陈列了馆内280件陶瓷精品,来展现滕州地区从古至今所孕育的陶瓷器的多元文化特色。
- 刘薇薇张婷婷
- 关键词:陶瓷器陈列展示
- 战国时期滕国青铜礼器的工艺特征与社会功能探讨
- 2025年
- 滕国作为战国时期的诸侯小国,其青铜礼器以独特的工艺特征和多重的社会功能,在战国时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薛师青铜戟、滕侯青铜敦、史青铜戈等典型器物为例,探讨滕国青铜礼器的铸造技术、纹饰与铭文特点及其社会功能。通过分析整体合铸与分铸工艺、实用性与象征性的结合,揭示滕国青铜礼器在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旨在为探讨滕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地位提供新视角,并进一步丰富战国时期区域文化研究的内容。
- 张婷婷刘薇薇刘全利
- 关键词:青铜礼器工艺特征社会功能
- 汉代中小型墓葬的“镜像”世界 以山东滕州南侯庄汉墓群为例
- 2023年
- 《荀子·礼论》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大意是丧礼是用生前的样子去装饰死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着的时候,对于生死存亡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这八个字十分精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特征,它以灵魂不死为精神寄托,追求的是对死者生前世界的“镜像”表达,最大程度还原复制生前的物件、场景、血缘关系、精神意志等,为死者打造一个可以继续“享用”的地下世界。
- 孙兵(文/图)朱永良(文/图)刘薇薇赵田田(文/图)
- 关键词:丧葬文化丧礼精神寄托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