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晓军

作品数:16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丹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动脉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5篇心肌
  • 4篇心肌梗死
  • 4篇型心
  • 4篇介入
  • 4篇梗死
  • 3篇心病
  • 3篇冠心病
  • 2篇蛋白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力衰竭
  • 2篇术后
  • 2篇衰竭
  • 2篇替罗非班
  • 2篇缺血
  • 2篇综合征

机构

  • 16篇丹阳市人民医...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常州市妇幼保...

作者

  • 16篇丁晓军
  • 13篇刘学庆
  • 12篇邱林林
  • 6篇朱红涛
  • 5篇郜黎伟
  • 4篇赵剑峰
  • 4篇龚军辉
  • 3篇唐剑峰
  • 3篇芮立美
  • 3篇李斌义
  • 2篇唐剑锋
  • 2篇张友明
  • 2篇赵剑锋
  • 1篇杨兵
  • 1篇陈明龙
  • 1篇贡明才
  • 1篇曹克将
  • 1篇林松
  • 1篇王点
  • 1篇管淑红

传媒

  • 4篇中国循证心血...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药学研究
  • 1篇实用心电与临...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 4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的不典型心电图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急性完全闭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心电图的不典型改变,以便尽快做出侵入性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7-02于我院导管室行急诊PCI的1支主要冠脉急性完全闭塞患者168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是否有典型改变分为2组:典型改变组156例(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典型心电图改变)和非典型改变组12例(表现为心电图无改变或ST段压低/T波倒置、低平)。了解3支主要冠脉闭塞的发生率、典型心电图改变发生率,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记录患者进入急诊室大门到冠脉球囊扩张的时间(D-TO-B)和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68例患者冠脉闭塞性病变部位中,首先位于左前降支88例,其次为右冠脉58例,冠脉左回旋支22例;其中非典型改变组分别为5例(5.7%)、3例(5.2%)、4例(18.2%)。典型改变组D-TO-B时间为(2.75±0.76)h,非典型改变组为(3.54±0.80)h。左前降支闭塞患者中,非典型改变组较典型改变组EF值明显降低。结论:非典型改变组D-To-B时间明显延长,前降支闭塞非典型改变组心功能明显降低,所以早期识别有助于尽早采取侵入性治疗策略。
朱红涛邱林林李斌义丁晓军赵剑锋欧阳巍立龚军辉童芸梅刘学庆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电图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罪犯血管完全闭塞的分布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丹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2例N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结果,分为完全闭塞组(TIMI血流0级,n=30)及非完全闭塞组(TIMI血流1~3级,n=162)。分析NSTEMI患者冠脉完全闭塞的发生率及分布,并评估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30 d、90 d、180 d心脏猝死、复发性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卒中发生率。结果 192例患者中,总共30例(15.6%)罪犯血管完全闭塞,其中前降支5例(16.7%)、回旋支14例(46.7%)和右冠11例(36.7%)。与非完全闭塞组相比,完全闭塞组患者年龄较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高,入院时TIMI积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入院时TIMI积分(OR=2.699,95%CI:1.283~5.674,P=0.009)及LDL-C(OR=1.994,95%CI:1.263~3.148,P=0.003)可以作为罪犯血管完全闭塞的独立预测因子。住院期间及30 d完全闭塞组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P<0.05),但180 d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0例(15.6%)NSTEMI患者罪犯血管完全闭塞,180 d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无明显差异,入院时患者TIMI积分及LDL-C水平可以作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独立预测因子。
朱红涛刘学庆芮立美张友明丁晓军赵剑峰李斌义邱林林
关键词: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脏猝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抽吸导管冠脉内局部推注替罗非班的疗效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通过抽吸导管冠状动脉病变处给予替罗非班与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的疗效差别。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共81例,其中40例经抽吸导管在罪犯血管堵塞处局部缓慢推注替罗非班,41例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缓慢推注替罗非班。主要终点为各种原因的30 d死亡;次要终点包括PCI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心肌呈色分级(MBG)、住院期间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局部给药组MBG3级患者明显多于经指引导管给药组(68%vs.36%,P=0.002),非致死性心力衰竭则明显减少(12.5%vs.25.6%,P=0.0027)。两组患者各种原因30 d死亡(2.5%vs.2.4%,P=0.943)、TIMI血流3级(92.5%vs.87.8%,P=0.848)、住院期间再次心肌梗死(0%vs.1.2%,P=0.764)、靶血管重建(2.5%vs.4.9%,P=0.931)及不稳定性心绞痛(15%vs.19.5%,P=0.840)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接PCI术中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局部缓慢给药能改善心肌灌注,减少住院期间非致死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但是对于30 d内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
朱红涛刘学庆丁晓军唐剑峰赵剑锋欧阳巍立龚军辉吴明海邱林林
关键词:替罗非班心肌灌注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EFT、血清SFRP5和Wnt5a水平变化及其与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厚度(epicardial fat thickness,EFT)、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5,SFRP5)、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member 5a,Wnt5a)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关系。方法纳入128例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随访12个月后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ISR组(80例)和ISR组(48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出院前及术后1个月EFT,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SFRP5、Wnt5a水平,以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指标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术后1个月EFT和血清SFRP5、Wnt5a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EFT和血清SFRP5、Wnt5a水平对ISR的预测价值。结果ISR组出院前及术后1个月EFT均大于非ISR组;术后1个月血清SFRP5低于非ISR组,血清Wnt5a高于非ISR组(均P<0.01)。非ISR组术后1个月血清SFRP5较术前显著升高,而ISR组则显著降低;非ISR组术后1个月血清Wnt5a较术前轻度升高,ISR组则显著升高(均P<0.05)。3支病变组术后1个月血清SFRP5显著低于单支或2支病变组(P<0.05)。术后1个月EFT与SFRP5呈负相关,与Wnt5a呈正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校正年龄、BMI等因素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术后1个月EFT、血清SFRP5和Wnt5a是ISR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三者联合检测的AUC值(0.906)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STEMI患者术后1个月EFT增大、血清SFRP5降低及Wnt5a升高与PCI术后ISR密切相关,早期检查有助于预测ISR,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
丁晓军张友明龚军辉郝英才刘育松宋雨姝朱红涛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18变化的临床意义
2008年
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其患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因此更深入的研究CHF的发病机制将对其治疗和预防有着更大的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因子之间的网络调控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发现,部分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等在CHF患者中的分泌水平增高并在CHF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老年CHF患者抗心衰治疗前后血清IL-6和IL-18的检测,旨在探讨CHF的发病机制。
刘学庆邱林林郜黎伟丁晓军唐剑峰
关键词:血清白细胞介素6心力衰竭患者老年CHF患者促炎细胞因子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中A组30例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B组3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抽吸导管,C组32例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三组术后者血管再通时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酶学的变化、左室射血分数、左室重构指数等。结果 3组临床基本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C组TIMI 3级、TMPG 3级、心电图ST段回落超过50%的比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重构指数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CK-MB峰值及达峰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TIMI 3级、TMPG 3级、心电图ST段回落超过50%的比例、CK-MB峰值及达峰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重构指数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PCI术不仅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再灌注,还可以提高患者左心室功能,抑制心室重构。
丁晓军王点邱林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导管替罗非班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否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源性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对因心脏原因住院的98例NVAF患者进行评价,其中24例患者有缺血性卒中病史。分析空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与无缺血性病史者相比,具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NVAF患者的年龄显著更大(73.6岁±8.4岁对69.1岁±10.3岁,P=0.017),高血压患病率显著更高(83.3%对66.2%,P=0.011),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显著更高(63.1%对45.9%,P=0.006),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增高(365mg/dL±108mg/dL对12mg/dL±82mg/dL,P=0.008)。结论:在因心脏原因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病史独立相关。
丁晓军邱林林刘学庆郜黎伟
关键词:心房颤动纤维蛋白原缺血性卒中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纵膈及胸壁内血肿2例
2017年
1病例病例1,患者女性,69岁,主因"反复发作胸痛1 d"入院。患者入院当天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心前区胸痛,伴背痛,出汗,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黑矇、晕厥等。急诊行心电图示:Ⅰ、a VF导联ST段抬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2μ/L,肌钙蛋白(c Tn I):0.818 ng/ml,电解质、肾功能正常,胸部CT未见异常,入院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丁晓军刘学庆邱林林朱红涛
关键词: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壁内血肿纵膈并发入院诊断
替若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急诊介入术后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基础上,观察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若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患者入选标准患者34例,按就诊顺序双盲随机分为试验组(替若非班,n=16)和对照组(n=18)。在急诊PCI术后,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替若非班负荷量10μg/kg,在3min内推注,继以0.15μg/kg/min由微泵持续泵入24~36h,对照组未用替若非班。结果试验组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心电图缺血导联数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心功能(射血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替若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改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安全性好,但长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唐剑锋管淑红邱林林刘学庆郜黎伟丁晓军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患者
入院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入院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丹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2例NSTEMI患者,根据急诊室12或18导联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即无缺血改变组及ST段压低组。了解NSTEMI患者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的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30 d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和ST段压低组相比,无缺血改变组多年纪轻,有近期吸烟史,心血管危险因素少。无缺血性改变组(n=110,57.3%)明显高于ST段压低组(n=82,42.7%)。无缺血改变组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低于ST段压低组(28.2%vs.41.5%,P=0.003),左主干(7.3%vs.24.4%,P=0.000)及前降支近端病变发生率(30.9%vs.41.5%,P=0.027)低于ST段压低组,无缺血改变组D-to-B时间(h)明显高于ST段压低组[(30.88±18.29)vs.(14.61±6.25),P=0.000]。住院期间MACE低于ST段压低组,但是30 d MACE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根据入院心电图检查的结果,NSTEMI患者心电图无缺血改变发生率高、短期预后较ST段压低组好,但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及时实现再灌注治疗可能会改善预后。
刘学庆芮立美朱红涛丁晓军赵剑峰欧阳巍立龚军辉张友明
关键词: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心源性死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