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
- 作品数:27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兵器科学与技术更多>>
- 多轴连通油气悬架特种车动力学分析
- 本文对多轴独立连通油气悬架特种车进行的动力学课题,采用多体动力学和液压软件软件联合仿真,解决了多轴连通油气悬架特种车的整车动力学分析难题,为整车的结构强度、疲劳分析和优化设计打下了基础,对动力学分析在连通油气悬架特种车车...
- Zhang Sheng张生Wan Fang万芳
- 关键词:特种汽车动力学分析优化设计
- 基于整车模型的悬架横臂疲劳寿命分析
- 悬架是汽车结构中的重要部件,针对特种车底盘的特殊需求和开发过程中力学性能分析的不足,基于虚拟分析技术,在Adams环境下建立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Nastran对悬架上横臂进行柔性体处理,采用系统级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对特...
- 朱学斌闫惠东张生
- 关键词:整车模型弹性体
- 文献传递
- 基于智能协调匹配策略的主动悬架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协调匹配策略的主动悬架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能够为车辆动力学及控制技术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应用深度强化学习及模糊控制理论的整车主动悬架集成智能控制策略,能够进行整车平顺性及操纵稳定性综合优化,并...
- 朱学斌陈肇群张生李辰朱炳辉
- 油气悬架系统刚度等效线性化及振动位移概率分布计算被引量:2
- 2020年
- 针对油气悬架刚度的非线性特性,采用统计线性化的方法,对其弹性力进行了线性化等效。并以车辆二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为基础,得到了悬架系统振动位移的响应特性及概率分布,以此提出了悬架系统限位装置高度的设计依据及计算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设计依据以及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具有工程应用价值,能够为实际油气悬架限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李辰付有兵张生吴学雷
- 关键词:油气悬架等效线性化概率分布
- 基于模态试验的特种车驾驶室有限元模型修正被引量:7
- 2018年
- 基于驾驶室模态试验进行有限元模型的修正,将仿真-试验的模态频率误差及振型的模态置信准则(Modal Assurance Criterion,MAC)矩阵作为优化目标,以提高仿真模型的准确度。通过试验模态自相关分析确定试验结果真实可信,结合MAC贡献量分析的结果得到仿真-试验模态的MAC矩阵;针对模态频率和MAC值做灵敏度分析,共同确定优化关键参数,选择序列二次规划优化算法,获取参数修正值及准确的有限元模型。修正后的模型,在频率和振型上均与试验结果达到更好的一致性,符合工程要求,为动力学分析奠定基础。
- 邢宏健张生杨波陆江赵长冠
- 关键词:驾驶室模态试验模型修正
- 一种两轴电驱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两轴电驱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该方法具有模块化设计、实时性及拓展性强、可适用于电驱车辆纵向、横向及垂向运动控制的特点,根据车辆动力学原理并结合车辆电驱机制,确定了模型中各模块架构及动力学参数耦合...
- 陈肇群朱学斌张生
- 基于整车模型的悬架横臂疲劳寿命分析
- 悬架是汽车结构中的重要部件,针对特种车底盘的特殊需求和开发过程中力学性能分析的不足,基于虚拟分析技术,在Adams环境下建立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Nastran对悬架上横臂进行柔性体处理,采用系统级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对特...
- Zhu Xuebin朱学斌Yan Huidong闫惠东Zhang Sheng张生
- 关键词:汽车悬架整车模型
- 一种两轴电驱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两轴电驱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该方法具有模块化设计、实时性及拓展性强、可适用于电驱车辆纵向、横向及垂向运动控制的特点,根据车辆动力学原理并结合车辆电驱机制,确定了模型中各模块架构及动力学参数耦合...
- 陈肇群朱学斌张生
- 多轴重型特种车模态匹配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特种车在运行中承受来自路面不平度的振动激励和发动机的工作振动激励,模态匹配是整车动力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结构振动失效故障的必经手段。介绍了模态的基本概念、分析类型和在车辆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了特种车模态分析的试验、仿真及相关性方法,从整车模态匹配的角度梳理了模态匹配应用的内容和流程。通过分析特种车模态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特种车模态匹配的应用发展方向。
- 张生邢宏健陆江
- 关键词:特种车重型路面不平度动力学设计
- 重载车辆进气中冷管振动特性及设计改进被引量:2
- 2022年
- 某重载车辆的进气系统由左右两侧进气中冷钢管以及中冷器组成,在车辆交付使用过程中发现左侧进气中冷管常发生失效现象,右侧则未发生过失效。为考察中冷钢管的失效原因,对两侧管路的振动情况进行试验,分别在车辆原地取力和行驶工况下收集了进气系统不同测点的振动加速度数据。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左侧管路在车辆原地取力、发动机1700 r/min工况下会发生共振,右侧管路受到发动机的激振加速度相比左侧管路更大;在0~200 Hz内左右两侧管路振动的主频成分相差不大,对左侧中冷钢管进行频响计算发现共振频率主要发生在138 Hz,该频率下钢管根部的最大应力为74.2 MPa。通过对比左右两侧中冷管设计参数,对左侧进气中冷管的结构进行设计改进,并对改进后的结构再次进行仿真计算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改进结构成功避开了激振的主频成分,同时也有效改善了不同工况下的管路振动情况。
- 刘宇航刘鑫张生李洪彪
- 关键词: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