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国平

作品数:27 被引量:285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陈可冀中西医结合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关节
  • 7篇穴位
  • 7篇膝骨
  • 7篇关节炎
  • 6篇性关节炎
  • 6篇针灸
  • 6篇膝骨性
  • 6篇膝骨性关节炎
  • 6篇骨性
  • 6篇骨性关节
  • 6篇骨性关节炎
  • 5篇针刺
  • 5篇疗效
  • 4篇温针灸
  • 3篇穴位埋线
  • 3篇腰椎
  • 3篇脏腑
  • 3篇脏腑相关
  • 3篇体表
  • 3篇中医

机构

  • 27篇福建中医药大...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市中医院
  • 1篇福建省南平市...

作者

  • 27篇叶国平
  • 12篇吴明霞
  • 5篇黄丽
  • 4篇林银英
  • 3篇张媛媛
  • 2篇叶锦霞
  • 2篇付长龙
  • 1篇郑春松
  • 1篇林洁
  • 1篇蔡守良
  • 1篇邱东升
  • 1篇李西海
  • 1篇林丽莉
  • 1篇洪秀娥
  • 1篇王丽丽
  • 1篇吴广文
  • 1篇李俐
  • 1篇叶蕻芝
  • 1篇赵忠胜
  • 1篇苏美玲

传媒

  • 4篇中华中医药杂...
  • 4篇亚太传统医药
  • 4篇按摩与康复医...
  • 3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湖南中医杂志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康复学报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评价及其镇痛机制探讨被引量:61
2017年
目的:观察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与常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选取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纳入统计。观察组穴取疱疹局部阿是穴,采用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片,连续治疗14 d,并配合注射干扰素,连续6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疱疹评价指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疼痛强度变化,检测外周疱疹局部血清P物质(SP)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综合疗效情况。结果:治疗中观察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改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SP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9%(29/33),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5.3%(29/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痊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66.7%(22/33)vs 58.8%(20/34),P<0.05]。结论: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与常规西药处理比较,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等优点,其机制可能与较大程度地降低外周血清中的SP含量有关。
叶国平苏美玲朱定钰张霖云林旺黄丽吴明霞
关键词:刺络疗法拔罐放血镇痛机制P物质
基于“体表脏腑相关”的穴位敏化现象探讨腧穴的不同状态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3
2019年
文章旨在从"体表脏腑相关"的穴位敏化现象探讨腧穴的不同状态及其临床意义。通过梳理古今医家学者们对"体表脏腑相关"的认识以及其与腧穴敏化现象、腧穴状态、腧穴状态不同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腧穴起源于"体表脏腑相关"的部位敏化"手诊医学"模式;"腧穴脏腑相关"决定腧穴的不同状态"开"与"合";腧穴的状态是动态可变的,会因内脏功能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其"开/合"状态,使其处于相对的"静息态"或"敏化态",以发挥其功能的强反应或弱反应;腧穴从"沉默"状态变换至"觉醒"状态的动态过程即为腧穴敏化,腧穴敏化能够使腧穴的位置、大小以及形态特征等发生相应改变,并能增强其腧穴功能,产生"小刺激大效应";腧穴敏化是机体实现自我稳态调节的基础和触发点;同时腧穴敏化也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穴位敏化现象是"体表脏腑相关"的外在体现,"体表脏腑相关"决定腧穴"开/合"的不同状态及其动态可变性,其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叶国平黄艳峰朱定钰张媛媛张霖云吴明霞
关键词:敏化腧穴
《标幽赋》针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探析被引量:1
2018年
通过整理《标幽赋》中关于针灸理论的相关论述,主要从针刺取穴特点、针刺补泻方法、针刺禁忌三个方面总结其在针灸临床中的具体指导作用,探讨《标幽赋》针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研究发现《标幽赋》擅长特定穴的应用,重视时间针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善用上下、前后、左右等多种配穴方法和单式、复式补泻手法,为针灸临床治疗过程中选用何时何穴、运用何种针刺手法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提高了临床疗效。此外,《标幽赋》中还论述了患者不适合针灸治疗的状况及时间,并明确指出了禁针禁灸穴,强调医者提高自身诊疗技术的重要性,避免失治误治,为针灸临床有效规避风险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标幽赋》针灸理论言简意赅、贴近临床、规避风险、提高疗效,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叶国平朱定钰苏美玲黄丽吴明霞
关键词:针刺取穴补泻禁忌
基于"体表脏腑相关"的穴位敏化现象探讨腧穴的不同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文章旨在从"体表脏腑相关"的穴位敏化现象探讨腧穴的不同状态及其临床意义.通过梳理古今医家学者们对"体表脏腑相关"的认识以及其与腧穴敏化现象、腧穴状态、腧穴状态不同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腧穴起源于"体...
叶国平黄艳峰朱定钰张媛媛张霖云吴明霞
关键词:针灸疗法腧穴
《黄帝内经》针刺补泻理论文献研究及其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初步构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理论框架,使更多针灸医师系统认识到针刺补泻的重要价值以及临床应用的必要性,进一步推动针刺补泻的临床实际应用。方法: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补泻理论的相关文献,从针刺补泻的核心内涵、补泻原则、补泻方法等方面,构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理论框架,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探讨。结果:研究发现,《黄帝内经》针刺补泻的核心内涵重在"治神""调气"的应用;在补泻原则上应当首辨虚实寒热,并遵循先后补泻、大小补泻、以及补泻禁忌等补泻原则;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详细记述了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方员补泻等7种补泻具体操作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结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为后世针刺补泻方法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叶国平黄艳锋苏美玲张霖云吴明霞
关键词:黄帝内经针刺补泻补法泻法
开郁启闭化瘀治疗小儿肺炎的思路探讨
2025年
郁瘀的相互转化与胶结贯穿了小儿肺炎的发生与进展过程。该文基于“郁瘀闭肺”的病机理论并根据肺炎的发生与发展特点,提出将小儿肺炎的中医病机分为早、中、后三期:早期外邪侵袭,肺气郁闭;中期郁瘀闭肺,凝滞血脉;后期郁瘀稽留,余邪伏肺。并因此提出宣肺祛邪、活血化瘀、开郁启闭的治疗小儿肺炎的原则,以及“三期论治小儿肺炎”的观点:针对肺炎初起之肺气郁闭证,方用银翘散合五虎二陈汤,以清解肺热,化痰定喘;针对肺炎中期之郁瘀胶结证,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宣肺败毒方,以活血逐瘀,宣肺解毒,开郁启闭;针对肺炎后期之郁瘀伏肺证,方用青蒿鳖甲汤合清肺透邪方化裁,以透热养阴,清瘀启郁,滋阴潜阳。基于“郁瘀闭肺”论治小儿肺炎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预防肺炎的传变,为小儿肺炎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王玮邱东升刘珈均叶国平
关键词:小儿肺炎银翘散青蒿鳖甲汤
温针灸联合涌泉灸治疗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9
2019年
目的:比较温针灸联合涌泉灸与单纯温针灸治疗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均采用温针灸治疗,穴取患侧内膝眼、犊鼻、足三里、悬钟。观察组在温针灸的基础上联合涌泉灸治疗,穴取双侧涌泉穴,以艾条行温和灸。每次治疗30 min,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关节疼痛、僵硬程度、日常活动功能)评分、膝关节腔内积液量以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87.1%(27/3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僵硬程度、日常活动功能评分,膝关节腔内积液量以及血清IL-1β、TNF-α、hs-CRP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疼痛、僵硬程度、日常活动功能评分,膝关节腔内积液量以及血清IL-1β、TNF-α、hs-CR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涌泉灸治疗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膝关节腔内积液量以及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
刘淑如邱建清张霖云林倩琳叶国平朱定钰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温针灸灸法
不同壮数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壮数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对关节积液含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就诊于我院针灸科,并确诊为合并有关节积液的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64...
叶国平
关键词: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温针灸疗法关节积液
不同深度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43
2015年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深度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将10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深温针灸组、浅温针灸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5例。深温针灸组采用2寸毫针进针40-45mm深,穴取内膝眼(EX-LE4)、外膝眼(ST35)、足三里(ST36),然后施温针灸法;浅温针灸组采用1.5寸毫针进针30-35mm深,取穴及温灸法同深温针灸组;10次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西药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3d后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疼痛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深温针灸组总有效率93.9%(31/33),显著优于浅温针灸组的87.5%及西药组87.1%;3组症状积分、疼痛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在治疗3个疗程后均显著改善(P<0.05),并且深温针灸组在症状及疼痛、关节功能改善方面显著优于浅温针灸组和西药组(P<0.05),且在随访2个月内仍保持较好疗效。结论:深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优于浅温针灸或口服氨基葡萄糖,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叶国平朱定钰李俐吴明霞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温针灸疗效
穴位埋线联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内服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内服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将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内服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于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长海痛尺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内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霖云叶国平吴明霞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穴位埋线芍药甘草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