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丽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多巴
  • 3篇多巴胺
  • 3篇受体
  • 3篇黏膜
  • 2篇多巴胺受体
  • 2篇神经丛
  • 2篇细胞
  • 2篇肌间神经丛
  • 2篇肠黏膜
  • 1篇氮能神经
  • 1篇氮能神经元
  • 1篇电阻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反应
  • 1篇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
  • 1篇抑素
  • 1篇原代培养
  • 1篇色胺
  • 1篇上皮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新乡医学院

作者

  • 7篇张晓丽
  • 6篇朱进霞
  • 5篇冯小燕
  • 3篇郑丽飞
  • 3篇张悦
  • 1篇樊瑞芳
  • 1篇孙路
  • 1篇周立
  • 1篇王望
  • 1篇李蕴
  • 1篇李丽娟
  • 1篇姚元生

传媒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生理学报
  • 1篇医学教育管理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多巴胺受体在大鼠胃体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元的定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5种多巴胺受体在大鼠胃体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能神经元的分布。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冰冻切片和全层铺片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体肌间神经丛中多巴胺受体的分布,以及与一氧化氮能神经元的共定位情况。结果 5种多巴胺受体亚型的免疫荧光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免疫荧光在胃体肌间神经丛均有分布,而且在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的神经元上存在有多巴胺受体D_1、D_2、D_3和D_5的免疫阳性,而D_4没有明显的免疫阳性表达。结论多巴胺受体D_1、D_2、D_3和D_5分布在胃体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能神经元上,可能通过调节一氧化氮的合成和释放进而调节胃体平滑肌的运动。
樊瑞芳郑丽飞冯小燕张晓丽张悦朱进霞
关键词:多巴胺受体
多巴胺受体在人与小鼠胃黏膜泌生长抑素细胞中的分布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人与小鼠的胃黏膜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上多巴胺D_1、D_2受体的分布。方法采用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分别对多巴胺受体在人与小鼠胃体D细胞的分布进行检测。结果多巴胺D_1、D_2受体均分布在人与小鼠的胃体黏膜层,且D细胞上存在有D_2受体的免疫阳性表达,而未见D_1受体的阳性表达,人与小鼠结果保持一致。结论多巴胺D_2受体分布于D细胞上,可能介导多巴胺对生长抑素分泌的调节进而参与调节胃的分泌及运动功能。
孙路冯小燕郑丽飞张晓丽张悦朱进霞
关键词:生长抑素多巴胺受体D细胞
气滞胃痛颗粒双向调节胃轻瘫模型大鼠的胃动力被引量:2
2022年
本文旨在研究气滞胃痛颗粒(Qizhiweitong particles,QZWT)对胃轻瘫模型大鼠胃动力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选用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双侧中脑黑质注射6-羟基多巴胺建立胃轻瘫大鼠模型,单次胃饲1、10、30、100、200、450或675 mg/kg QZWT或连续7天每天胃饲675 mg/kg QZWT,用胃固体食物排空实验和在体X线成像技术检测胃排空率,用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检测离体和在体胃体纵行肌收缩,用植入式生理信号无线遥测系统检测胃肌电活动,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胃肌层促炎蛋白酶表达水平。结果显示,QZWT单次给药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正常大鼠离体胃平滑肌的收缩活动。QZWT单次给药抑制对照和模型组大鼠在体胃动力及胃肌电活动。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胃排空率、在体和离体胃动力以及胃肌电活动均显著降低,QZWT连续给药可改善模型组大鼠上述胃动力指标。QZWT单次给药抑制离体胃肌条收缩,阿托品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预处理均对此作用无影响。QZWT连续给药可下调模型组大鼠升高了的一氧化氮合酶和环氧合酶2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述结果提示,临床上QZWT缓解胃痛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胃动力的即刻作用有关,与乙酰胆碱和一氧化氮通路无关。QZWT长期治疗可增强胃肌电活动、促进胃平滑肌收缩和胃排空,从而改善胃动力,其作用机制可能部分与炎症抑制有关。
周立周立姚元生张晓丽郑丽飞
关键词:气滞胃痛颗粒胃轻瘫胃动力胃肌电
帕金森鼠结肠黏膜炎性反应与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表达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主要观察多巴胺(dopamine,DA)和5-羟色胺(serotonin,5-HT)受体在结肠黏膜的分布,6-羟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大鼠结肠黏膜通透性和炎性反应因子的改变以及DA和5-HT含量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DA与5-HT在结肠黏膜保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双侧黑质内注射6-OHDA制作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对模型进行鉴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检测DA和5-HT的含量,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DA和5-HT受体的表达。结果 6-OHDA大鼠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对照组:0.335±0.073,模型组:0.132±0.028,P <0.05),粪便含水量显著减少(对照组:0.119%±0.005%,模型组:0.062%±0.006%,P <0.01),转棒停留时间明显缩短[对照组(35.330±3.148) s,模型组(24.000±1.424) s,P <0.01],表明造模成功。结肠黏膜电阻降低[对照组(73.750±4.024)Ω/cm2,模型组(53.400±6.282)Ω/cm2,P <0.05],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葡聚糖透过量显著升高[60 min时,对照组:(18.860±1.856)μg/L,模型组:(37.000±4.457)μg/L,P <0.05],炎性反应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明显增加[对照组:(269.10±18.00) ng/g,模型组:(340.40±21.52) ng/g,P <0.05],提示6-OHDA大鼠结肠黏膜存在炎性反应。进一步发现6-OHDA大鼠结肠黏膜中DA受体D1(对照组:0.728±0.132,模型组:0.272±0.067,P <0.01)和D5(对照组:0.721±0.036,模型组:0.543±0.051,P <0.0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5-HT3的表达虽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而DA与5-HT含量,以及D2和5-HT4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6-OHDA大鼠结肠黏膜中DA受体D1和D5的表达明显降低,黏膜通透性与炎性反应因子TNF-α升高,提示6-OHDA大鼠结肠黏膜存在有炎性反应。
张悦李蕴张晓丽冯小燕权竹声朱进霞
关键词:多巴胺5-羟色胺炎性反应
一种肠肌间神经丛胶质细胞无血清原代培养法的建立
2019年
目的肠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EGC)在肠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研究EGC的功能,排除在体及组织水平中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获得一种简便高效的原代EGC分离培养方法非常必要。方法取小鼠结肠纵行肌-肌间神经丛组织,经消化分离肠胶质细胞,采用含血清和无血清培养基交替培养法去除成纤维细胞后常规传代;运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原代EGC纯度;运用胞内钙成像技术实时观察EGC内Ca2+浓度([Ca2+]i)变化以检测细胞活性。结果每次实验获得的EGC至传代前细胞量可达约6. 8×105;无血清培养后成纤维细胞污染显著降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的EGC占细胞总数的98. 44%±1. 07%,钙结合蛋白S100β阳性EGC占93. 61%±3. 16%,GFAP与S100β双阳性EGC占93. 09%±2. 99%; 96. 00%±4. 00%的细胞在ATP诱导下发生胞内钙瞬变。结论结合无血清培养可有效去除成纤维细胞污染,得到纯度较高、活性较好的肌间神经丛EGC。
权竹声张晓丽朱进霞
关键词:原代培养
肠黏膜通透性的评估方法被引量:3
2022年
肠黏膜屏障(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IMB)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在维持肠上皮的完整性,防御细菌、内毒素及抗原的入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IMB受损表现为肠黏膜通透性(intestinal mucosal permeability,IMP)增加以及跨膜电阻(transmembrane resistance,TR)降低,与消化、泌尿、循环、神经、代谢等机体多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利用短路电流(short circuit current,SCC)记录系统或跨上皮细胞电阻仪(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meter)检测肠黏膜或肠上皮电阻,以及生化检测外源性糖分子探针(口服)或特定内源性蛋白分子跨肠黏膜或肠上皮通透量,是评价肠黏膜或肠上皮通透性的常用方法。本文简介IMB的组成及其功能,重点讨论IMP的评估方法。
严婧婷孙齐张晓丽刘晶华冯小燕朱进霞
关键词:肠黏膜肠黏膜通透性
临床疾病短视频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22年
在课堂教学中融合新媒体技术和最新医学资源,提升医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是高等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中引入临床疾病短视频,有效地联系基础理论和临床疾病,促进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基础理论的掌握和临床思维的形成,同时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张晓丽李丽娟王望冯小燕
关键词:临床思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