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肺力咳合剂是临床治疗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中成药,但作用机制尚未被阐明。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肺力咳合剂治疗MPP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结合相关文献筛选出药材的活性成分和靶蛋白,利用DisGeNET、Genecards、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nmics Database,CTD)等数据库查找疾病相关基因。获得交集基因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针对PPI网络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和靶点筛选,从而获得肺力咳合剂治疗MPP的关键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综合上述信息,构建药材-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以探讨肺力咳合剂治疗MPP的作用机制。最后,采用分子对接验证网络中的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选择60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肺力咳合剂治疗,观察治疗对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共获得肺力咳合剂成分73种,靶点364个,MPP靶点437个和交集基因92个。肺力咳合剂治疗MPP的52个主要靶点包括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肿瘤抗原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等,它们参与氧化应激反应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过程的调控,主要通过IL-17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影响MPP的治疗。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多数分子与蛋白质对接的结合能力较好,结合能力小于−7 kcal/mol(1 kcal/mol=4.184 kJ/mol),其中丹�
目的:阿奇霉素目前广泛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但其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研究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儿科及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保定市徐水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700例接受阿奇霉素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资料和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情况。依据ADR发生情况,将所有患儿分为不良反应组(143例)和未发生不良反应组(557例)。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过敏史、体重指数、疗程、合并用药的种类以及实验室指标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应用阿奇霉素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检验(原始数据重复抽样1000次)评估列线图模型,并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对模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不良反应组与未发生不良反应组患儿在年龄段分布、过敏史、体重指数、合并用药的种类、疗程、肺实变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过敏史、体重指数高、疗程长、合并用药的种类>3是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均P<0.05),而学龄期(7~13岁)是保护性因素(P<0.05)。采用Bootstrap法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的结果显示: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其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0.863(0.834~0.891),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预测模型的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决策曲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