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GCG减轻脑出血后凝血酶诱导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凝血酶诱导的原代皮质神经元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胎鼠大脑皮质神经元8天,将其分为对照组、凝血酶组、EGCG组、EGCG预处理组(EGCG+凝血酶)。EGCG预处理组用1、5、10、25μmol/LEGCG孵育原代皮质神经元24h后,予1×105U/L凝血酶处理24h。监测各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并用流式细胞技术评估各组神经元损伤。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磷酸化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的激活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pase-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组LDH的释放率增加,神经元凋亡率增加,P-JNK的激活和caspase-3的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凝血酶组比较,EGCG预处理组的LDH释放率减少,神经元凋亡率减少,P-JNK的激活和capase-3的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GCG可减轻凝血酶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其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JNK的激活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 杨威陈浩董丽果王小鹏周苏鲍磊
- 关键词:EGCG脑出血凝血酶JNK
- 脑铁含量与帕金森病的关系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脑铁含量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入选者均以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对感兴趣区域(ROI)的相位值进行测定,分析其与患者脑内铁沉积含量间的关系,探究脑铁含量与帕金森病病症指标相关性。结果观察组SNc-中、SNr-中、SNr-侧相位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黑质相位值SNc-中、SNr-中和SNr-侧与Hoehn-Yahr分期呈负相关。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的黑质,特别是黑质网状致密带的铁沉积多于常人,其含量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有关。磁共振对铁敏感,以加权成像联合小密度投影可较为准确的测定患者脑铁含量,能够为临床监测帕金森病情进展提供参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杨威
- 关键词:帕金森病磁共振加权成像铁沉积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临床研究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9月到2010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6例脑梗死患者,抽取外周静脉血6ml,取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浆Hey浓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与非脑梗死患者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中Hey含量为22.1±5.9μmol/L,而对照组患者血浆中Hcy含量为15.9±4.3μmol。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8%,而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观察组中重度硬化患者占49.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5.8%。脑梗死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正常者的血浆Hcy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轻度硬化29例,其血浆Hcy浓度为21.6±3.7μmol/L,重度硬化28例,其血浆Hcy浓度为32.9±6.8μmol/L,正常59例,其血浆Hcy浓度为17.2±3.7±μmol/L。结论:高水平Hey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血浆Hcy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早期干预与治疗。
- 杨威王建明居峰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5年
- 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标志物,研究发现其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CRP水平的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有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其在协助诊断和指导评估的临床意义。
- 王建明王崇杨威宋磊居峰
- 关键词: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炎症反应
- 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研究Roy适应模式联合结构式团体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18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成观察组(n=92)和对照组(n=92)。观察组患者接受Roy适应模式联合结构式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8周,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抑郁情况、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睡眠情况、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AMD评分、(14.38±2.98)、NIHSS评分(8.61±2.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51±0.96、11.74±1.73)(t=18.780、10.667,P<0.05)。观察组患者的PSQI(8.61±0.12)、ESS评分(9.72±1.98)明显低于对照组(12.77±0.75、12.06±2.31)(t=52.534、7.377,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发生率(28.26%)明显低于对照组(45.65%)(χ^(2)=5.972,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期间,应用Roy适应模式联合结构式团体心理干预,可较为明显降低患者的抑郁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升睡眠质量,极大地改善生活质量,预期可有效助力于临床实践。
- 李梅杨威崔枫岚
- 关键词:ROY适应模式脑卒中后抑郁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水平与不同年龄层脑梗死患者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血脂水平与不同年龄层脑梗死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青年组(45岁以下)和老年组(60岁以上)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以及血脂水平,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和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青年组患者的平均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患者的血清TG水平显著高于青年组。结论 Hcy水平与青年脑梗死患者关系更为密切,而高血脂与老年患者关系更为密切。
- 杨威王建明居峰
- 关键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脑梗死
-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ApoA1、Fib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4年
-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主要是在白细胞介素6调节下由肝脏和上皮细胞合成的微量蛋白,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机体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标志物,hs—CRP水平的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脂质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载脂蛋白A(ApoAl)是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载脂蛋白,在脂类运输中起重要作用,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通过ApoM来实现的,测定其含量对预测和评价动脉粥样硬化(AS)、心脑血管疾病可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 王建明王崇杨威宋磊居峰
- 关键词:脑梗死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载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
- 替罗非班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6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替罗非班的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TIR组与常规组各30例。TIR组以替罗非班联合rt-PA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常规组以rt-PA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比较TIR组与常规组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情况、血清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术后不良事件以及预后。结果治疗4周后,TIR组疗效优于常规组(93.33%vs.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R组与常规组的血管再通时间以及24 h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IR组血清指标水平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IR组PT和APTT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IR组D-D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R组与常规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TIR组脑卒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应用于行机械取栓术前静脉溶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可提高治疗及预后效果,促进血管恢复及炎症因子降低,且安全性较好。
- 杨威陈武
- 关键词:替罗非班机械取栓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至建湖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评估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并随访血管再通率情况。结果治疗7 d、14 d及21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治疗21 d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及血管再通率。
- 陆胜美董娜邓苗苗杨威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神经功能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10例脑梗死患者,抽取外周静脉血4 mL,取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浆Hcy浓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与非脑梗死患者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中Hcy含量为(22.1±5.9)μmol/L,而对照组为(15.9±4.3)μmol,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5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4%。脑梗死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正常者的血浆Hcy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轻度硬化68例,其血浆Hcy浓度为(21.6±3.7)μmol/L,重度硬化44例,其血浆Hcy浓度为(32.9±6.8)μmol/L,正常98例,其血浆Hcy浓度为(17.2±3.7)μmol/L。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水平Hcy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血浆Hcy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早期干预与治疗。
- 杨威王建明居峰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