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青青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科技期刊
  • 3篇出版
  • 2篇地球
  • 2篇地球科学
  • 2篇学术影响
  • 2篇专刊
  • 2篇出版时滞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学法
  • 1篇造价
  • 1篇造价管理
  • 1篇数字出版
  • 1篇数字出版技术
  • 1篇青年
  • 1篇青年编辑
  • 1篇周年
  • 1篇专辑
  • 1篇专栏
  • 1篇组稿

机构

  • 9篇长安大学

作者

  • 9篇刘青青
  • 6篇马文军
  • 5篇杨阳

传媒

  • 2篇今传媒
  • 2篇新闻研究导刊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传媒论坛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科技传播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出版“庆祝长安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专辑”的编辑策略被引量:6
2021年
2021年4月18日,长安大学迎来建校七十周年。为了庆祝这一重要时刻,《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出版了“庆祝长安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专辑”,分上、中、下三册(2021年第1期、第2期和第3期),共发表39篇高质量论文,以期汇聚地球科学与环境领域高端人才,为学校相关学科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建言献策。总结了《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出版“庆祝长安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专辑”的编辑策略,包括组稿策划、出版过程和宣传方式。组稿策划主要包括拟定征稿通知、确定组稿对象、邀请专家学者赐稿、定期询问稿件准备情况等。出版过程主要包括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创造性开展封面设计、创意扉页设计和致谢形式多样化实践,采用中国知网网络首发确保论文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宣传方式主要包括组稿时在官方网站以及出版后在官方微信公众号针对每篇论文发布动态消息,组稿阶段及时向专家学者汇报专辑来稿最新进展,走访地球科学与环境领域高校及科研院所,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并向专家学者赠送本次专辑。上述措施的高效实施确保了“庆祝长安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专辑”既是一本高质量专辑,更是一本有温度的专辑。
马文军杨阳刘青青
关键词:科技期刊校庆专辑组稿出版
复合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策略探析被引量:3
2022年
文章在分析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困境和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走出舒适圈,在挑战中提升自我,成为学习型、复合型人才是青年编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不但应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外围知识,还应精通各项编辑业务,熟练掌握编辑出版环节中的各项技能,同时了解市场理念、产业理念,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应重点关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延伸社交网络以及拓展工作环境等,并全面提升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体力、计划力、执行力以及学习力,将其培养成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旨在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贡献力量。
刘青青
关键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
基于新技术的学术期刊出版时效提升路径探究——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例
2025年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加强出版服务能力建设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关键;出版时滞关乎学者科研成果优先权的确认,对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时效性具有重要影响,是学术期刊出版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文章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例,采用数据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对其2015—2024年论文出版周期进行量化统计,从初审、外审、返修、终审、出版五个阶段总结《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缩短出版时滞的实践,旨在帮助学术期刊编辑提升出版时效。研究结果显示,《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5—2024年出版时滞为112~197天,平均年出版时滞为149天,相较2010—2014年出版时滞明显提高,论文作者较高的科研水平、网络首发以及专栏/专辑对出版时滞的影响显著。随着《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投稿量和发文量的增多,论文出版时滞变幅明显,亟须探索更高效的方式优化出版流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积极探索AI、大数据等智能新技术在编辑系统智能化、审稿流程高效化、出版传播数字化等方面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学术出版的整体质量和时效性,促进学术知识快速传播,助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杨阳刘青青马文军
关键词:出版时滞出版时效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中文期刊缩短出版时滞的措施与建议——基于32种地质学类中文核心期刊的调查被引量:1
2024年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不断提升自身学术影响力、缩短论文出版时滞对提升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质学类32种中文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抽样统计这些期刊2023年论文出版时滞情况,深入分析影响中文科技期刊出版时滞的因素,最后从选题策划、同行评议、审稿编校和出版阶段分别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缩短出版时滞提供借鉴。
杨阳刘青青马文军
关键词:科技期刊出版时滞数字出版技术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策略——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例被引量:6
2023年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法,分析了《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022年92期共1332篇论文的载文特征。结果表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022年的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在更名摸索阶段(2004-2011年),多途径争取高质量稿件,多渠道提高识别度,组建高水平办刊队伍;在上升发展阶段(2012-2018年),积累办刊经验,提升编辑策划与把关能力,“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开放办刊水平;在转型跨越阶段(2019年至今),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学术引领能力,深挖投稿系统及开通网络首发加强服务能力建设,采用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构建多渠道传播。
刘青青杨阳马文军
关键词:科技期刊
基于斯维尔软件的工程造价管理BIM技术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存在与市场脱轨、效率低下等问题,缺乏精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BIM(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理念的提出为建设工程领域...
刘青青
关键词:建筑行业工程项目造价管理BIM技术
文献传递
“双一流”建设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创新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双一流”是新时期高校建设和运营的主要方向,而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高校学术期刊的管理也需要及时优化。以提升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综合质量为目的,结合集约化管理主体定位、人员编制、数量管控、专业化建设等内容展开分析。迎合新时期“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促进学术期刊的集约化管理,能够为期刊本身的价值发挥提供保障,也可以为高校自身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刘青青
关键词:集约化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策划出版精神传承型专刊的实践及启示
2024年
【目的】探寻普通科技期刊策划出版高质量专刊的可行路径。【方法】以普通科技期刊《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例,采用统计数据评价2021年至今出版的9期精神传承型专刊的出版效果。【结果】与2020—2023年出版的其他期次相比,《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同时期出版的9期精神传承型专刊的学术质量有明显提高。【结论】对于普通科技期刊,策划出版精神传承型专刊是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路径;将优质专家列为重点组稿对象能提高约稿成功率;从严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是出版高质量专刊的重要保障;开展丰富的外在呈现形式设计能提升专刊传播效果;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是出版高质量专刊的重要机制。
马文军杨阳刘青青
关键词:科技期刊专刊
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与高质量发展策略——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采用文献计量学法分析了2010—2022年《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刊载的文献发文量、来稿量、发表率、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和WEB即年下载率,分析了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举措,提出了实现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策略。借鉴发展经验,从6个方面提出了实现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策略,包括:关注学科发展趋势,刊发热点文章;打造高质量作者水平队伍,培养核心作者群;加强对外宣传,吸引优质稿源;加强微信平台与办刊的深度融合;建立大规模的小同行专家数据库,保持出版时滞优势;定期召开编委会和青年编委会,创新办刊激励机制。希望能为同类中文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经验。
刘青青马文军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