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平
- 作品数:29 被引量:75H指数:4
- 供职机构: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临床探讨
-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8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占同期收治颅内血肿的10.8%...
- 郑绍俭邱政熊建平陈晟
- 关键词:颅脑外伤
- 文献传递
-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临床探讨
-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占同期收治颅内血肿的...
- 郑绍俭邱政熊建平陈晟吕广战
- 关键词:颅脑外伤
- 多发伤休克病人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郑绍俭熊建平邱政
- 关键词:迟发性颅内血肿休克病人多发伤颅脑外伤致残器官系统
- 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3年
- 颅脑损伤是一种神经外科多发病和常见病,急性颅脑损伤变化迅速,病情危重,来势凶猛,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笔者应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7例,报道如下。
- 熊建平
-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盐酸纳美芬
- 儿童脑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塞23例分析
- 2002年
- 郑绍俭熊建平邱政郎月华王淑卿
- 关键词:儿童脑外伤基底节区脑梗塞影像学分析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 2 4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年龄、性别、GCS评分、肋骨骨折、肺挫伤、血气胸、呕吐误吸、PaO2 /FiO2 等相关因素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系。结果年龄、GCS评分、肋骨骨折、肺挫伤、血气胸、呕吐误吸、PaO2 /FiO2 等因素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年龄、GCS评分、胸部外伤程度、呕吐误吸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PaO2 /FiO2 是判断伤情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
- 郑绍俭姜秋泉邱政熊建平
-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
- 定向软通道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效果观察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定向软通道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定向软通道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脑水肿体积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76.67%)(χ^2=3.989,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治疗后1周(16.54±2.19)分、治疗后2周(9.12±1.2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9.98±1.65)分、(13.25±2,37)分(t=6.911、8.568,均P<0.05);观察组ADL评分治疗后1周(43.42±5.67)分、治疗后2周(63.98±3.4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7.89±2.86)分、(52.37±4.10)分(t=4.785、11.967,均P<0.05);观察组脑水肿体积治疗后1周(12.08±2.14)mL、治疗后2周(4.37±0.89)mL,均小于对照组的(16.89±3.20)mL、(9.74±1.07)mL(t=6.922、21.339,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45%)低于对照组(30.00%)(χ^2=5.720,P<0.05)。结论定向软通道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发症少,值得临床研究。
- 熊建平
- 关键词:脑出血穿刺抽液术
- 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时天幕裂孔切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附19例报告)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天幕裂孔切开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科3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干伤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的基础上加行天幕裂孔切开术,观察手术前后四叠体池、环池和脚间池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后四叠体池、环池和脚间池的显现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天幕裂孔切开术有利于缓解颞叶钩回疝及所致继发性脑干伤,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 郑绍俭邱政熊建平
- 关键词:天幕裂孔切开术重型颅脑损伤颞叶钩回疝脑疝四叠体池脑干伤
-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顽固性脑蕈的临床分析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顽固性脑蕈的形成原因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对32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其形成原因、有效治疗措施。结果 脑水肿、脑积水、颅内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形成顽固性脑蕈的主要原因 ,有效运用脱水药物和各种措施降低颅内压、预防感染、保证创口I期愈合是治疗顽固性脑蕈的有效措施。结论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顽固性脑蕈 。
- 郑绍俭姜秋泉熊建平邱政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病因抗生素
- IL-1β、ET-1在重型脑外伤术后脑梗死中的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内皮素-1(ET-1)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术后脑梗死患者体内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TBI术后脑梗死的患者60例作为试验组,选择本院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距手术时间以及Glasgow昏迷评分;比较两组患者1、3、7天体温、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外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ET-1、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与细胞因子IL-1β水平等。结果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体温、Hct、ESR、纤维蛋白原在第1、3、7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对应值(P<0.05);试验组患者外周血NSE与ET-1、在第1、3、7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对应值(P<0.05);试验组患者外周血清CRP与细胞因子IL-1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术后脑梗死患者体内出现了IL-1β、ET-1明显的高表达。
- 王德林汪艳邱政陈晟郑绍俭熊建平张晓东周叶军
- 关键词:重型创伤性脑损伤脑梗死IL-1ΒET-1